首页 百科知识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噪声性聋的发生机制可为防治噪声性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动物实验发现噪声的频率及带宽不同,对耳蜗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也不同。根据实验要求或研究目的,动物实验较多采用4kHz 1/3倍频程窄带噪声和白噪声,强度一般在100~120dB SPL,暴露时间在4h至数十小时不等。视实验要求而定,可用ABR的反应阈来大致监测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而言,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信号被称为有色噪声。

研究噪声性聋的发生机制可为防治噪声性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噪声性聋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建造噪声性聋的动物模型。本节着重叙述建造噪声性聋动物模型所需要的噪声源和动物选择。

1.噪声源

(1)窄带噪声(1/3倍频程):噪声中含有多种频率的声音,按其主要成分的频率不同,可有高频、中频和低频噪声之分。主要频率在2kHz以上的噪声为高频噪声,500Hz以下者为低频噪声,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频噪声。如果噪声中所含的频率很广,包含从低频到高频(20Hz~20kHz)的连续均匀的声音称为白噪声(white noise);反之,以某一频率为中心,只包含部分频率的噪声称为带宽噪声(band noise)。

人类可听声音信号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Hz到20kHz,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把20Hz 到20kHz的声频范围分为几个段落,每个频带成为一个频程。若使每一频带的上限频率比下限频率高1倍,即频率之比为2,这样划分的每一个频程称1倍频程,简称倍频程。如果上、下限截止频率之比为2.33,称为1/3倍频程。如果上、下限截止频率之比为2.5,称为1/2倍频程。动物实验发现噪声的频率及带宽不同,对耳蜗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也不同。根据实验要求或研究目的,动物实验较多采用4kHz 1/3倍频程窄带噪声和白噪声,强度一般在100~120dB SPL,暴露时间在4h至数十小时不等。视实验要求而定,可用ABR的反应阈来大致监测听力损失程度。

(2)白噪声:如上所述,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连续分布的随机噪声。用“白”来描述这种噪声,是借用白光的命名,白光是一种由所有不同颜色(频率)的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光,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因而此信号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相对而言,其他不具有这一性质的噪声信号被称为有色噪声。

理论上白噪声具有无限带宽,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常常将有限带宽的平整信号视为白噪音,以利于分析。只要一个噪声过程所具有的频谱宽度远远大于它所作用系统的带宽,并且在该带宽中其频谱密度基本上可以作为常数来考虑,就可以把它作为白噪声来处理。

2.噪声暴露方式

(1)多采用声场暴露,声源到达动物耳部的声强符合要求的强度,并且保证动物间以及动物两侧耳朵噪声暴露的条件一致。

(2)用TDT系统自制声控装置发出一定强度的噪声,经ER-10C型耳塞式耳机探管插入外动物耳道,探管外侧壁与耳屏缝合,使之密闭,固定其位置,然后将耳机的输出软管插入上述探管内形成套管式密闭。

(3)现场厂房噪声:可到如纺织厂、锻造厂车间等环境噪声恶劣的场所,实地考察噪声量(包括强度和工作时间),然后用动物在相同条件下暴露噪声,可获得更为实际的研究结果。

3.动物选择 如同在本篇第18章叙述的那样,因为豚鼠的听力特点和噪声暴露后听力变化规律与人较为接近,且豚鼠听功能检测指标(如ABR、CAP、CM等)记录方法相当成熟,耳蜗形态学指标已为人通晓,故通常使用豚鼠为实验对象,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小鼠的基因谱已清楚,为探讨噪声性聋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不少研究采用了小鼠,但对小鼠的听力学特点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