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程序性。第三阶段,设计调查研究方案。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也称作原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为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
研究方式_社会学教程新编

二、研究方式

(一)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概念

调查研究简称调查,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包括两个研究阶段:一是社会调查;二是研究。社会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系统的社会学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活动,它是一种感性认识的活动;研究则是指通过对收集上来的事实、数据、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活动。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研究收集素材和资料;而研究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便科学地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由此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2.调查研究的主要特征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研究的结论。

3.调查研究的类型

社会调查研究可以从各种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性质,可以划分为理论性调查研究和应用性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按照调查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这些不同的社会调查研究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在调查方式、方法、步骤、程序、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4.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程序性。因而利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时,都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指调查研究工作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它包括了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解答的全过程。社会调查研究程序的确定是基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作出的逻辑安排。一般说来,调查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一般来说选题要明确、具体、可行并具有理论或实际意义。

第二阶段,提出研究设想。研究假设是在对调查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出的推测性判断,它明确了调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课题更为具体。为了进一步把研究课题具体化,通常还要对研究假设操作化,即把研究假设中的抽象概念和大问题转化为具体概念和具体问题甚至是指标或题目,经过操作化,就可以通过调查用经验材料去检验。

第三阶段,设计调查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调查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地点选择、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的方式、方法;调查的抽样方案;调查的时间、人员、经费、物质手段的安排等诸方面。

第四阶段,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就是利用具体社会调查方法和技术,收集对于课题研究有用的、准确的资料。

第五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整理资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便于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资料就是利用相关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文字或数字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分析,可以对研究对象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并对所做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第六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二)实验研究

1.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是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1)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

(2)前测与后测。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

(3)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也称作原因变量。而因变量则称作结果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为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

2.一项具体实验必须满足的几个基本条件

(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2)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

(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

(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

3.实验的类型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当然实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前者称为实验室实验,后者称为实地实验。

(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具备实验设计中实验条件的实验通常称作标准实验。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就被称作“准实验设计”。

(3)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4.基本实验设计

(1)经典实验设计。经典实验设计也称为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由于经典实验设计中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也有的书中称它为“双组前后测模式”。

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为:①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②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③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④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⑤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2)索罗门三组设计。索罗门三组设计是在经典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后形成的。这个控制组没有前测,只有实验刺激和后测。由于第二个控制组有实验刺激,而无前测,因而这个组中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只能归因于实验刺激。

(3)索罗门四组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三组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该控制组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而只有一个后测。由于控制组三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所以在控制组三中所发现的任何变化就只能是实验以外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5.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在实际社会研究中,实验的正确性还受到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大事件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实验设计都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并且常常是对实验对象在实验刺激前后的态度、观念、价值和行为进行测量。而前测和后测之间又往往会相隔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出现在前测、后测结果上的差异除了实验刺激所造成的影响外,还有可能受到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2)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实验对象的发育指的是在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之间的成长、成熟及其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实验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实验中,这种影响还会相当大。

(3)前测、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进行前测和后测时所具有的环境也常常是不同的。即使用的是一份同样的问卷,在同样的地点,由同样的研究人员参与,有时也会造成前、后两次测量在某些方面、某些细节、某些条件上出现差别,从而给实验对象带来不同的影响。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实验中的前测和后测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的形式、内容完全一样。这是实验方法的基本逻辑所要求的。然而,也正是由于实验方法的这一特点、容易产生初试—复试的影响问题。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实验对象作为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可能产生出一些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这种情况首先存在于实验对象的选择上。其次,与实验对象有关、并影响到实验正确性的另一个因素是实验对象的缺损问题。

(三)文献研究

1.文献与文献研究

文献,指一切记录人类知识的物体。文献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定的知识内容、一定的物质载体、一定的记录方式。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2.文献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所用文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文献研究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其中社会研究者最常用的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1)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内容分析方法假定:在这些传播的材料中所发现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反映出并影响着创造和接受这些材料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除了信息本身的内容外,内容分析还被用来研究信息发出者的动机,以及信息传播的效果或影响。内容分析可以按大的方法论取向分为定量的和定性的两种。

内容分析的程序为:

①抽样。在对某种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时,需要通过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来达到研究全部对象的目的。内容分析中的抽样通常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首先是名称的抽样,经常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其次是期号的抽样;最后是内容的抽样。

②编码。内容分析的基本做法是对样本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即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一一做分类记录。与编码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选择编码的单位;二是要制定一份编码单。

选择编码单位,即选择具体的观察和点算单位。编码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同结构式观察所用的记录单十分相似。它的形成和结构将要依赖于编码单位的选择。一旦选定了编码单位,研究者就要为它们制定或赋予数值。

(2)二次分析。二次分析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二次分析所用的资料是别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以及各种统计部门所编制的统计资料。

二次分析的步骤:

①选择研究的主题。适用于二次分析的主题可以是相当大的,它有时仅仅只能采用那种在一个国家规模上所得到的数据资料。一旦提出了某个假设或某种研究问题,就必须仔细地考虑操作化工作。通常,在研究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一旦发现相关的资料中并不具备所想要的各种特征时,就可以稍微修改研究设计,以保持与可用资料的一致性。

②寻找合适的资料。由于二次分析所用都是原始调查或统计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因此明确所寻求的资料十分重要。

③对资料的再创造。得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后,往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加工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研究服务。首先,必须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你所要研究的变量。其次,应该仔细地研究这些变量。如果有一份每一变量的频率统计,就可以帮助加深对资料的了解。

④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往往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去实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也可以说他们是先“创造”出资料,然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而二次分析则是研究者自己不去进行实地调查,不去“创造”第一手资料,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在别人已“创造”出的各种原始资料中去“寻找”合适的资料进行分析,即只是把别人已“创造”好的资料拿来为自己所用。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也常常运用各种现存的统计资料来进行自己的研究。这种现存的统计资料,既可以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又可以成为研究本身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来源。后一种情况下,研究就被称作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从各种调查统计部门现存统计资料中,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问题、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②处理资料。由于聚集资料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把它们分解开来通常是不可能的。通常所能做的,是比较那些基数较小的单位。为此,只能在现有统计资料本身的结构中去发现、发掘和利用,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

③说明资料来源。要说明所用的现存统计资料的来源,并使这种资料能够被理解。

(四)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唯一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与前面介绍的几种定量研究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

1.实地研究的概念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它常常被区分为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实地”,即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和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实地研究的过程

从实施的程序上看,实地研究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1)选择研究背景。实地研究必须深入实地,因此,“实地”的选择是进行实地研究的第一步。在客观条件许可时,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与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密切相关,又容易进入、容易观察的背景。

(2)获准进入。获准进入在实地研究中具有其真正的含义,它是实地研究中非常重要、同时也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并不是保证能获准进入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种必要条件。研究者要能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还常常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

(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尽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信任的取得、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机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人们才会慢慢习惯你的出现,习惯你的参与,慢慢从心理上接受你。而在这种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然的契机,这些契机将成为一种转折点,使得研究者逐渐从当地人的“他群体”,进入到他们的“我群体”里。

(4)通过记录收集资料(观察或访谈)。参与观察的记录通常是先看在眼里,然后再记录在本子上。一般必须在当晚进行回忆和记录。访谈的记录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事先约好的访谈;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偶然的、闲聊式的、非常随便的访谈。

无论是做现场观察记录,还是做访谈记录,记录的动作要小,记录的速度要快,记录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因为研究者的记录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刺激物,它会影响和改变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关于观察记录材料的详略,原则上是越详细越好。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报告研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