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研究

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AAA动物模型建立以后,可以应用于AAA病因学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发生AAA的动物进行一系列研究,能够揭示动物在遗传学、免疫学、酶学微生物和病原学等方面的发病机制,从而反映出人类AAA发病机制,指导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理想的模型建立后,主动脉壁取材行免疫组化及其他检查,考察实验动物的免疫学改变有助于AAA发病机制的研究。CP损害血管系统的机制可能是激发血浆和血管壁的变化。

AAA动物模型建立以后,可以应用于AAA病因学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发生AAA的动物进行一系列研究,能够揭示动物在遗传学、免疫学、酶学微生物和病原学等方面的发病机制,从而反映出人类AAA发病机制,指导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人类作为群体的AAA发病机制遗传学研究与动物研究方法有差异。对于人群AAA发病基因危险因素的遗传学调查已经有报道,例如对AAA患者家族成员的遗传学调查、某些高危人群基因位点如HLA-DR残基的调查等。尚无实验动物的类似报道。但人类和动物个体的基因、染色体的研究方法则是相近的。利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的动物,与人类病理生理差异大,其遗传学研究对于阐述AAA发病机制意义不大。某些野生型遗传学异常动物应当是主要的实验对象。

模型建立后的免疫学研究也是探讨AAA发病机制的重要方法。人类AAA的发生与主动脉壁及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VSMC变性关系密切。理想的模型建立后,主动脉壁取材行免疫组化及其他检查,考察实验动物的免疫学改变有助于AAA发病机制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能够释放破坏主动脉基质的蛋白酶,这些细胞因子在主动脉扩张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在弹力蛋白酶注射法建立大鼠AAA模型前,分别给予大鼠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TNFBP)以及IL-1受体拮抗药(IL-1RA)。结果证实,TNF-BP而非IL-1RA,能够抑制大鼠AAA的发展。Charles等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TGF-B1)增加大鼠主动脉VSMC中赖氨酰氧化酶活性和mRNA的表达,赖氨酰氧化酶活性升高与其mRNA稳定态水平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性升高有关。

酶学的研究是探讨AAA发病机制重要方式。金属蛋白酶(MMP)是近年来较受瞩目的一组蛋白溶解酶。MMP主要包括MMP1(水解胶原的三级紧密螺旋结构)、MMP2(72kD,Ⅳ型胶原酶)、MMP3(主要起水解糖蛋白和弹力蛋白作用)、MMP7、MMP8、MMP9(92kD,Ⅳ型胶原酶)、MMP10。所有MMP活性都可以被组织蛋白酶抑制剂TIMP-1和TIMP-2抑制。Keen等报道高浓度IL-1β可促进VSMC之TIMP-1基因的表达,低浓度IL-1β则可促进VSMC、纤维细胞中MMP的表达,AAA组织VSMC对IL-1β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L-1β的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钙调节蛋白的双向调节。MMP及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对于保持AAA稳定有重要意义,如平衡破坏,会导致动脉壁内胶原的破坏和基质的沉积,最终导致AAA破裂。纤溶系统在AAA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纤溶酶能够水解ECM内蛋白质,并能够对MMP起激活作用。Paula等对AAA及动脉闭塞性疾病(AOD)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研究证实,t-PA的升高与AAA及AOD的粥样硬化有关,u-PA水平在AAA和AOD中升高程度并不相同,其mRNA也有此趋势,说明u-PA的升高可在mRNA水平被调控。作者用抑制蛋白质RNA合成的方法证实了t-PA升高是由于蛋白质释放而不是主动合成。FBN-1突变致马方综合征的研究已经得到公认,而且已有该种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与人类疾病特征大体相符合。弹力蛋白和胶原是主动脉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AAA壁内弹力蛋白酶和胶原酶含量及活性均增加。组织学观察发现,AAA壁内弹性蛋白毁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瘤体直径大小与弹力蛋白毁损程度并无相关关系。胶原酶含量和活性增加的可能机制为胶原酶抑制体基因表达的缺失。另外,弹力蛋白被降解后,动脉所形成的气球样瘤变也可以激活胶原酶。在激活的胶原酶作用下,胶原的降解显著增加。当胶原储备耗竭而无法承受弹力蛋白失活所转嫁的压力负载时,瘤体即发生破裂。

与AAA实验动物病因学关系密切的病原微生物有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巨细胞病毒(CMV)等。CP可感染血管壁组织并在其中繁殖,对粥样硬化组织有嗜异性,这种特性提示CP可能与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那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将有治疗作用。Nadrchal等用PCR技术检查粥样组织CP的DNA含量,在AAA样本中21%检出CP。推测CP菌及其抗原是慢性炎症的刺激剂,内皮细胞(EC)和VSMC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与粥样硬化有关的炎性机制的重要成分。CP损害血管系统的机制可能是激发血浆和血管壁的变化。实验动物中未见结核、梅毒病原体导致动脉瘤的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