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学实验指导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切面见呈梗死灶呈楔形,土黄色或灰白色,均匀一致,质致密而干燥。心力衰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其中可见许多棕黄色小颗粒,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假膜主要由渗出的纤维素和坏死的黏膜组织构成。切面坏死区呈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现黄绿色。子宫形状已改变。

病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各种变性的好发部位、形态特征;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各型特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

2.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肝细胞水肿 病变的肝脏体积变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外观混浊、颜色变淡、失去正常光泽,似沸水烫过。

2.肝脂肪变性 肝脏增大,边缘钝圆,包膜紧张;切面稍隆起,边缘外翻;色淡黄、质软、有油腻感。

3.心脏肥大 心脏体积明显增大,重量增加,心室壁及室间隔增厚,但心腔无明显扩张,为向心性肥厚。

4.脑萎缩 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变宽。

5.脾凝固性坏死 脾的近表面区域见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楚、锥体形的梗死区,锥体的底位于脾表面,稍凹陷,尖端指向脾门。切面见呈梗死灶呈楔形,土黄色或灰白色,均匀一致,质致密而干燥。

6.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淋巴结体积增大,切面正常淋巴结结构消失。新鲜干酪样坏死为淡黄色,质地松软、细腻,状似干奶酪样或豆腐渣样(固定后及陈旧性干酪样坏死呈灰白色)。

7.足干性坏疽 足自其远端起始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病理切片观察】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界限不清,胞质内含粉染的嗜伊红颗粒,管腔狭窄。

2.肝脂肪变性 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分布较弥漫,较大空泡可充满整个细胞,将胞质和核压到一边,似脂肪细胞。

3.肝细胞水肿 此为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因胞质内水含量增多而明显变大,胞质淡染,称胞质疏松化;有的肝细胞胞质透明,称气球样变。肝细胞核的形态大致正常。肝窦受压变狭窄。

4.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内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之间为成纤维细胞和各种炎细胞,成纤维细胞胞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星芒状,胞质丰富,略显嗜碱性,胞核体积大,染色淡,可有1~2个核仁;炎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5.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玻璃样变性的结缔组织,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变粗,彼此融合,形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粉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6.血管壁玻璃样变 常见于血压病时的细动脉,如脾中央动脉、肾入球小动脉等。此为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下凝固,形成均匀红染的无结构状物质,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又称细动脉硬化。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形态特点和后果;掌握血栓的形态特点。

2.掌握梗死的类型以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慢性肺淤血 肺脏因淤血而增大,包膜较紧张,边缘较钝圆,质地较硬,切面呈暗红色略带棕褐色。

2.慢性肝淤血 肝脏体积略大,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斑纹,其红色区为淤血的中央静脉和肝窦,黄色区为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状似中药槟榔的花纹,故称“槟榔肝”。

3.静脉血栓 在一段纵行剖开的静脉管腔内见一条索形血栓,大部分为暗红色,表面粗糙,质地硬。一侧与腔壁紧密黏着,其他部分多与腔壁附着。

4.肾贫血性梗死 肾表面有一向下略凹陷的梗死瘢痕,边界清楚。在肾脏的纵剖面上,有一个略呈三角形、灰白色梗死区,其底在肾脏表面、尖端指向肾门,其外围有暗红色反应带。

5.肺出血性梗死 在肺的剖面上,于近边缘处有一个暗红色、边界清楚、大致呈楔形的梗死灶,其基底位于胸膜下,尖端指向肺门。梗死灶处的胸膜较厚,被覆灰白色的纤维素。

【病理切片观察】

1.慢性肺淤血 肺泡壁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大量均质粉染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有的肺泡腔内可见到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其中可见许多棕黄色小颗粒,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2.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中央区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3.混合血栓 伊红色无结构的小梁网架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小梁表面有许多白细胞附着;小梁之间为由纤维素构成的浅红色的细丝状网架,大量红细胞被网罗其中。

4.肾贫血性梗死 梗死区内细胞结构模糊,胞质呈颗粒状,胞核呈浓缩、碎裂、溶解等坏死改变,但肾小球、肾小管轮廓仍可见;梗死区边缘有炎细胞浸润带;其外为充血、出血带,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管外红细胞;梗死灶外可见正常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细胞清楚,结构完好。

5.肺出血性梗死 梗死区肺组织结构消失,肺泡上皮坏死,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部分血管尚存,但有扩张充血现象;梗死区周围肺泡结构清楚,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等。

实验三 炎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各类炎症的病变特点,重点掌握化脓性炎症的特点。

2.熟悉常见炎症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有许多黄色脓液积聚,覆盖于脑膜表面,脑膜混浊,脑回变宽,脑沟变浅,结构模糊。

2.假膜性炎 肠黏膜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糠皮样膜状物(假膜),部分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地图样溃疡。假膜主要由渗出的纤维素和坏死的黏膜组织构成。

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明显肿胀,腔内有脓液,近尾端的阑尾壁被破坏形成阑尾穿孔。

4.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肝体积缩小、被膜皱缩不平,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细小颗粒。切面坏死区呈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现黄绿色

5.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心脏外膜表面粗糙,附着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呈棉絮状或条索状,互相连结成网,外观和绒毛相似,故称绒毛心。

6.胸膜炎 肺表面原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已机化为黄白色纤维结缔组织,致胸膜增厚,脏层、壁层胸膜有纤维粘连而显粗糙,其余部分结构紧密而具有光泽。

【病理切片观察】

1.蜂窝织性阑尾炎 阑尾腔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渗出物,部分区域黏膜上皮坏死脱落,阑尾壁从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至浆膜层,均呈现淤血、水肿,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弥漫地浸润于组织间隙中,平滑肌细胞因脓性浸润而分离稀疏。

2.鼻息肉 息肉主要由不同比例的腺体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中有充血、水肿和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3.异物肉芽肿 切片中可见异物,异物周围有许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异物多核巨细胞等围绕形成结节状。异物多核巨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红染,细胞界线不清,核数目多,分散于胞质中。

实验四 肿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肿瘤的一般形态、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命名原则和分类。

2.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与肉瘤在形态上的区别。

3.掌握鳞状细胞癌、腺癌的组织学特征。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纤维瘤 圆形肿物,周围有完整纤维性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韧致密,有纵横交错的纤维条索,形成编织状纹理。

2.纤维肉瘤 皮肤结节性肿物一个,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无包膜,切面呈灰红色,均匀细腻似鱼肉状,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而成暗褐色。

3.皮肤乳头状瘤 皮肤肿物呈乳头状隆起,表面灰白色,系上皮过度角化的表现。肿瘤下方有蒂与正常皮肤相移行,底部整齐。

4.子宫平滑肌瘤 标本为全切子宫。子宫形状已改变。肌瘤多个,大小不等,圆形,质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灰白色,可见编织状纹理。瘤体多位于子宫壁肌间,呈结节状,突入宫腔内的瘤体呈息肉状。

5.乳腺纤维腺瘤 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色,可见纵横交错编织状条纹,还可见大小不等的裂隙。

6.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多为单房性(内容之清亮浆液已流失),内壁光滑,部分腺上皮增生形成向腔内突出的细小乳头状物。

7.中央型肺癌 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发生,最为常见。位于肺门部,巨大包块,灰白色,不规则,管壁增厚。气管旁淋巴结受累

8.溃疡型胃癌 胃黏膜面有一溃疡型肿物突入胃腔内,呈不规则的火山口状,边缘呈堤状隆起,溃疡底部凸凹不平,有出血、坏死,周围黏膜皱襞有中断现象。

9.脂肪瘤 肿瘤为结节形、分叶状,包膜薄而完整,黄色、质软,切面结构颜色均似正常脂肪组织。

10.巨块型肝癌 肝右叶可见巨大实性肿物,中心有出血、坏死,右侧可见大小不等的小瘤结节,称卫星状瘤结节。

【病理切片观察】

1.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可见癌巢呈不规则团块、条索状分布。癌巢中心角化物呈层状分布,角化珠明显。间质疏松,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2.纤维瘤 瘤组织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瘤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成粗细不等的束状,纵横交错。

3.皮肤乳头状瘤 瘤组织呈乳头状生长。乳头的表面被覆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无异型,并呈现正常的各层次分化,基底膜完整;轴心为含有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

4.结肠息肉状腺瘤 瘤细胞呈腺样排列,与正常肠腺比较,腺体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排列密集,但瘤细胞仍为单层柱状,核小无异型;腺体之间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间质。

5.乳腺纤维腺瘤 肿瘤周边有纤维包膜。肿瘤实质由增生的乳腺腺体结构及乳腺小叶特殊的纤维结缔组织两种成分组成,增生的腺上皮分化良好,呈立方、柱状或扁平状,单层或复层排列,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相似,在基底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尚可见到肌上皮细胞;腺体周围及腺体间为纤维结缔组织。

6.脂肪瘤 肿瘤组织边缘可见较薄的纤维包膜,肿瘤实质成分为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排列紊乱,瘤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位于细胞周缘,包绕脂滴;间质为含有血管的纤维组织,多少不一,将瘤细胞团分隔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小叶结构。

7.胃低分化腺癌 几乎无腺腔形成,癌细胞呈索状或巢状排列,有重度的异型性。

8.纤维肉瘤 瘤细胞散在排列,与间质混杂存在。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呈梭形,胞质较少,胞核体积明显增大,呈梭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异型性,核染色加深,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少数瘤巨细胞,还可见出血、坏死区,纤维间质少,但血管丰富。

实验五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2.掌握高血压病主要脏器的大体病变特点。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的内膜面可见散在的浅黄色斑点或条纹,微微隆起于内膜表面;另有形状、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淡黄块状突起,呈蜡滴样半透明。有的斑块破溃后形成粥样溃疡,并于溃疡处继发了血栓形成。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于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在冠状动脉横切面上见粥样斑块呈半月形隆起,病变往往在靠近心肌的一侧较重,使血管腔偏心性狭窄;有时,在硬化的冠状动脉腔内可见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3.心肌梗死 梗死发生在左室前壁、心尖处及室间隔的前2/3。梗死区心壁明显变薄,梗死灶形状不规则,质软,灰黄色无光泽,前壁近心尖部心脏破裂,破裂口不规则。

4.风湿性心内膜炎 在二尖瓣的闭锁缘上可见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如粟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状,与瓣膜紧密相连,不易脱落。赘生物附着处瓣膜轻度增厚。

5.高血压性心脏病 左心室呈向心性肥大,左心室壁及室间隔均明显增厚,乳头肌增粗。

6.高血压肾 肾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表面呈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小动脉由于硬化而管口呈哆开状。

7.高血压脑出血 在大脑的冠状切面可见一个2.5cm2的出血灶,出血区域的脑组织完全破坏,形成囊腔,其内充满坏死的脑组织和凝血块,呈暗红色。有时出血范围甚大,可破入侧脑室内。

【病理切片观察】

1.风湿性心肌炎 于心肌间质内,特别是在小血管周围有椭圆形、梭形的阿少夫小体形成。高倍镜下,阿少夫小体中央为红染无结构的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可见较多增生的阿少夫细胞(胞质丰富略嗜碱性,核大,卵圆形,核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纵切面似毛虫),外围可见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内膜不平,部分向管腔内呈半月形突起。其余同主动脉粥样硬化。

3.心肌梗死 新鲜梗死的心肌细胞肿胀、断裂,肌浆呈嗜酸性变,肌原纤维纵纹及其横纹结构均消失,胞核浓缩或消失,间质显著水肿、出血并有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间质内纤维增生,残存的心肌细胞多较大,核深染。

4.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内膜可见粥样斑块。斑块表面被覆一层纤维帽(常发生玻璃样变);深层为粥样坏死灶,可见颗粒性坏死物及针状或近菱形的胆固醇结晶空隙(制作HE切片时胆固醇已被二甲苯溶解);斑块底部和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

实验六 呼吸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2.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间质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肺气肿 肺显著膨胀,边缘钝圆,颜色变淡,组织柔软,失去弹性;切面肺组织呈蜂窝状,可见肺大泡形成。肺表面及切面可见散在的黑色斑点,此乃碳末沉着。

2.大叶性肺炎 灰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左肺下叶)增大,质实如肝,切面灰白色,呈颗粒状,肺表面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物。

3.小叶性肺炎 肺切面见多发性、散在分布的灰黄色实变病灶,病灶范围约1cm2(相当于肺小叶范围),下叶部分区域病灶互相融合形成融合性小叶性肺炎。

【病理切片观察】

1.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呈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黏膜上皮脱落或见杯状细胞增生,可见鳞状上皮化生;黏液腺增生肥大、数量增多;管壁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

2.大叶性肺炎 红色肝样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这些纤维素彼此连接成网状,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漏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少。灰色肝样变期肺泡壁变窄,肺泡壁毛细血管因受压呈缺血状态,肺泡腔内含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其网眼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相邻肺泡腔中的纤维素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

3.小叶性肺炎 肺组织内呈现多发性、散在的渗出性病灶。病灶中心为细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常有坏死、脱落,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周围所属肺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也可见少量单核细胞、纤维素、红细胞;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并可见代偿性肺气肿。

实验七 消化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胃溃疡、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2.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胃溃疡病 胃小弯近幽门处黏膜面见圆形或卵圆形溃疡,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如刀切状,底部平坦,表面有少量灰黄色渗出物,溃疡周围胃黏膜粗糙,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切面见溃疡深达肌层或浆膜,溃疡底部可见灰白色的瘢痕组织。

2.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灰黄色或红褐色,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3.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表面被膜皱缩不平,表面可见粟粒大小的结节(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质地略变硬。切面坏死区呈土黄色或红褐色,故称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或亚急性红色肝萎缩。

4.门脉性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边缘锐利,质地较硬韧,表面呈小结节状(直径0.5~1.0cm),颗粒状结节呈半球形,隆起于肝表面。切面肝包膜明显增厚,可见无数圆形或类圆形的岛屿状结节,呈黄褐色、黄绿色。结节周围窄且厚薄一致的灰白色纤维间隔。

【病理切片观察】

1.胃溃疡病 溃疡底部由内到外分四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高倍镜观察渗出层为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坏死层为坏死的无结构组织,染成红色;肉芽组织层由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一定数量的炎细胞浸润;瘢痕层为大量纤维组织,部分可发生玻璃样变,其内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

2.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 肝小叶结构尚完好。肝细胞广泛变性,以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多见,而坏死轻微,在肝小叶内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坏死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汇管区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3.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坏死多从小叶中央开始,很快向四周蔓延,小叶周边仅残留少量变性的肝细胞;肝窦明显扩张充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并吞噬细胞碎屑及色素;肝细胞再生不明显;小叶及汇管区内有多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4.门脉性肝硬化 肝脏的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原有的肝小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绕,形成假小叶。假小叶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有时汇管区也被包绕在假小叶中;假小叶内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可见正常或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也可见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深染,并有双核)。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较窄,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

实验八 泌尿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2.了解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

3.熟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肾表面光滑,因充血而呈红色,称为“大红肾”;有时可见弥漫分布的小出血点,称蚤咬肾。切面可见肾皮质增厚,纹理模糊,但与髓质分界清楚,有时可见到小出血点。

2.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颜色苍白,质地坚实,硬度增加,表面呈弥漫性凹凸不平的细颗粒状,颗粒大小比较一致,故称颗粒性固缩肾。切面可见肾皮质变薄,纹理模糊不清,肾皮质髓质分界不清楚。肾盂周围脂肪组织较正常为多。

3.急性肾盂肾炎 病变分布不规则,可累及一侧或两侧肾,肾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较软。表面散在多数大小不等的脓肿,呈黄色或黄白色,周围有紫红色充血带环绕。切面可见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向皮质伸展,肾盂黏膜充血、水肿,可有散在的小出血点,有时黏膜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

4.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可累及一侧或两侧肾。病变呈不均匀分布,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的凹陷性瘢痕。切面可见被膜增厚,皮髓界限较模糊,肾盂黏膜增厚、粗糙,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而变形。

【病理切片观察】

1.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弥漫累及大多数肾小球,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在肾小囊腔内也可见炎细胞、纤维素渗出和红细胞漏出;近曲小管上皮可出现细胞水肿。

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弥漫累及大多数肾小球。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为主,其与渗出的纤维素、单核细胞形成细胞性新月体甚至环状体,后期新月体内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物完全由纤维组织替代为纤维性新月体;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管腔内可见管型;肾间质血管充血,灶性炎细胞浸润。

3.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多数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

4.急性肾盂肾炎 主要病变为肾间质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部分肾小球、肾小管已坏死,被大量中性粒细胞所替代,形成微脓肿,部分病灶可形成较大脓肿,并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晰;部分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脓细胞,少数肾小管内有蛋白管型;肾间质血管扩张、充血,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5.慢性肾盂肾炎 肾盂黏膜增厚,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病变区肾球囊周纤维化,以后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未受损的肾小管代偿性扩张,管腔内充满均匀红染的蛋白管型,上皮细胞受压呈扁平状;肾间质内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实验九 传染病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形态特点。

2.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菌痢之假膜的组织结构。

3.比较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观察】

1.原发性肺结核 包括肺内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原发灶常位于右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病灶呈圆形,直径1cm左右,灰黄色,质地致密而干燥;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呈干酪样坏死;结核性淋巴管炎横贯于肺内原发灶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病灶之间。

2.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病变特点是在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同时在同侧或对侧肺,特别是下叶可见由支气管播散引起的许多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空洞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壁厚,有时达1cm以上,内壁附有干酪样坏死物,其外有较厚的结核性肉芽组织和增生的纤维组织。

3.结核球 肺叶上部有一球形病灶,直径4~5cm,境界清楚,病灶内有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组织呈同心圆状包绕。

4.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肺切面有许多粟粒大小灰黄色的结核病灶,其特点是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孤立散在。

5.肠伤寒(髓样肿胀期)回肠末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肿胀、灰红色。前者呈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平行,质软表面似脑髓。

6.流行性乙型脑炎 标本为脑的冠状切面,在皮髓质交界处可见群集或散在的病灶,如大头针帽大小(1~2mm),为软化灶。

7.细菌性痢疾 病变主要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见黏膜表面覆有一层灰白色、糠皮样假膜,有的地方已融合成片,部分假膜已脱落形成浅表性溃疡,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病理切片观察】

1.肺粟粒性结核 组织切片内散在大量圆形的结节状病灶即为结核结节,中央可有少量干酪样坏死,周围可见一至几个朗汉斯巨细胞、大量类上皮细胞,再外围是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高倍镜下,干酪样坏死呈红染颗粒状;朗汉斯巨细胞体积巨大而不规则,核多,常呈马蹄形或花环状排列;类上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境界不清,胞质丰富,淡红色,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稀疏,甚至呈空泡状,可见1~2个小核仁。

2.伤寒 增生的巨噬细胞体积增大,核小、被挤于一侧,胞质内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后者大量聚集形成伤寒肉芽肿。

3.细菌性痢疾 菌痢是一种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表现为黏膜破坏脱落,大量纤维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共同构成伪膜。肠壁充血,炎细胞浸润。

4.流行性乙型脑炎 神经细胞变性与坏死,可见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纤维素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的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

实验十 失血性休克

一、实验目的

1.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微循环变化特点。

3.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

二、实验内容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2.5kg

【药品与器材】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生理盐水,微循环灌流液,0.5%肝素溶液。大动物手术器械,输血输液装置,呼吸血压描记装置,测中心静脉压装置,微循环观察装置,气管插管,动物套管和静脉导管,输尿管插管,记滴器,温度计,1ml、10ml和50ml注射器。

【实验步骤与观察】

1.取成年家兔一只,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麻醉。将动物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台上,剪去手术部位兔毛,在甲状软骨下切开颈正中皮肤5cm,分离气管、左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外静脉,经耳缘静脉注入0.5%肝素溶液(2ml/mg)。插入气管插管描记呼吸,插入颈动脉套管,接上三通管一侧记录血压,另一侧连上事先放有肝素的50ml注射器,并暂时夹闭导管,以备放血用。从右侧颈外静脉插入5cm长的静脉导管,导管的外端用三通管连上输液瓶和水检压计,用来测定中心静脉压和输液,在测压前,阻断检压计侧管,使导管与输液瓶相通,缓慢输入生理盐水(5~10滴/min),保持静脉通畅。

2.在耻骨联合上作下腹部正中切口长5cm,找出膀胱,将膀胱从腹腔拖出,在背面膀胱三角区找出双侧输尿管入口,分离双侧输尿管,插入输尿导管,用记滴器记录每分钟尿滴数。然后在右侧腹直肌旁作长6cm纵行的中腹部切口,顿性分离肌肉,打开腹腔后,推开大网膜,找出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小肠肠袢,轻轻从腹腔中拉出,放置在微循环恒温灌流盒内,用显微镜观察肠系膜微循环。

3.放血前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皮肤黏膜颜色、肛温、血压、呼吸、心率(开快鼓记录)、中心静脉压、尿量和肠系膜微循环。

4.打开颈总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连的侧管,使血液从颈总动脉流入注射器内,一直放血到血压40mmHg时,调节注射器内放出的血量,使血压稳定在低水平。

5.维持血压在40mmHg15~20min,观察失血期间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同步骤4)改变,以及肠系膜微循环改变。

6.停止放血,将注射器内的血液倒入输液瓶内,快速从静脉输回原血和与失血量等量的生理盐水(50滴/min)进行抢救,输血输液后再复查动物一般情况以及各项生理指标和微循环是否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1.本实验手术多,应尽量减少手术中大出血。

2.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

3.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4.动脉套管和注射器中,事先应加一定量肝素,静脉导管一经插入,应立刻缓慢滴注生理盐水。

实验十一 缺氧

一、实验目的

在动物身上复制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并了解缺氧的分类。观察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和血液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实验动物】小白鼠

【药品与器材】钠石灰(NaOH·CaO),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美兰,0.1%氰化钾,生理盐水。小白鼠缺氧瓶(或100~125ml带塞锥形瓶或广口瓶),CO发生装置,广口瓶,5ml和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

【实验步骤与观察】

1.乏氧性缺氧:取钠石灰少许(约5g)及小白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频率(次/10s)、深度,皮肤和口唇的颜色,然后塞紧瓶盖,记录时间,以后每三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其他变化则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动物尸体留待2、3、4实验做完后,再依次打开其腹腔,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装好CO发生装置。将小白鼠一只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然后与CO发生装置连接。取甲酸3ml放入试管内,加入浓硫酸2ml,塞紧。(可用酒精灯加热,加速CO的产生,但不可过热以至液体沸腾,因CO产生过多、过快,动物迅速死亡,血液颜色改变不明显)。观察指标与方法同上。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白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3ml,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3ml,另一只再注入生理盐水0.3ml。

观察指标方向与方法同1,比较两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4.氰化钾中毒性缺氧:取小白鼠一只,观察正常表现后,腹腔注射0.1%氰化钾0.2ml。观察指标同上。

【注意事项】

1.缺氧瓶一定要密闭,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

2.氰化钾(钠)有剧毒,勿沾染皮肤,黏膜,实验后将物品洗涤干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