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要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人为本”的提出有其现实针对性。这种发展观究其实质,就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科学内涵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以人为本,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本身是其物质生产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在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人是根本性的因素。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结合和统一。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实际上蕴涵着以下重要思想: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鲜明政治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张。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建党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始终自觉地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等观点是鲜明对立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要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与霸权主义国家推行的强权政治和新自由主义,就其本质和实质来说,都是为其国际垄断资本服务的。因此,以“以人为本”为本质与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

(一)人主要是指“现在式”存在的人,但也兼指“过去式”和“未来式”存在的人

正因为具体、现实的人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所以相对于“现在式”的人来说,也存在“过去式”的人和“未来式”的人。一方面,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当代人也决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为淡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既要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重视承接历史。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这里讲的“人”,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要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不能把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以我为本”。

“本”在哲学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本源”,一种指事物的根本。这里讲的“本”,不是世界本源的本,而是哲学价值论概念的本,根本的本。它要回答的是,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人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就是党所一再强调的群众观点。

“以人为本”的提出有其现实针对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事实,但也毋庸讳言,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营,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究其实质,就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若只片面地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不重视、甚至是忽视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重视,甚至是无视应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后果必然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通过他们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改革创新,奋发进取。这是根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唯物史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一切社会过程。社会生产力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和手段,而首先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当前,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才为本”,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破除各种障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四)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早就有“以民为本”的主张。孟子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中也有“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人的心脏与身体的关系,意指君主有了人民才得以存在,也会由于人民的叛离而灭亡。嗣后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至理名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作为哲学价值观概念,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有区别的。以人为本是指人与物的关系,以民为本则是指人与人、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作为执政党,我们也讲“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时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可以通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民本位,反对官本位,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五)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除了前面讲的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外,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作为“类”的每个人,其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民族、国家和肤色虽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作为“人”的价值,具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尊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权力为核心,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

坚持人权的平等性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基本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的实际,坚持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原则,强调要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以人为本内在地蕴含了社会公正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维护社会公正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社会全体成员都依法享有发展的成果。

(六)以人为本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讲的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年给《新世纪》杂志题词,他考虑再三后,就从马克思著作里面找出一句话,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最终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我们努力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是朝着这一长远目标前进的。

(七)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

从本质上说,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不能以社会上的一切人及其根本利益为本,否则,无产阶级就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遑论最终解放全人类。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我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为了将来能以一切人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过渡。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具体说来:

第一,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自建立起就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我们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科学概括和进一步深化,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和本质。

第二,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与鲜明立场。“以人为本”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反对唯心主义人性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伦理原则。

第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围绕“以人为本”所作的科学概括,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点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反映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是有机的内在统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绝不是忽视个人的合法权益,决不排斥对个人的尊重和对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以人为本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段话里,一是“坚持”,一是“树立”,一是“促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统帅性的东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促进”是目的,最后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一致的。提出“以人为本”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使得我们各项工作,有一个统帅性的思想。我们改革为什么?我们发展为什么?我们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长远指导方针。科学的发展观必须通过改革作为动力来实现。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第二,如何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承认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过去也讲过,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主体,又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第三,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设想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不光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要使人的内在创造性激发出来,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的人得到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四,人的解放,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不是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把纳税人的钱通过财政集中起来,然后去投资各个领域。又把老百姓存入银行的钱,大部分贷给国有企业,其结果,由于效益不好,不仅没有回报,还要财政补贴。这种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的体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政府应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我们经常看到报告里面写,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谁来调动?政府来调动,主体是政府。我们常说造福人民,谁来造福?主体还是政府。实现老百姓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成为政府造福人民的基础。主体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政府没有本钱去造福人民。人民要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创造财富,自己富起来。如果人的创造性、内在动力发挥出来了,那么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第五,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公平的机制,只有在公平的机制之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激发。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的时候,说明这时的机制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健全的。比如“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就严重地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奖懒罚勤的机制,是一种不合理的机制。因此一定要打破不合理的机制,建立合理的机制,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个时候,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才有条件得到满足。

第六,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政府治理改革和职能转变是当前改革的重点。政府要真正做到像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那样,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把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一是提供公共产品,二是搞好公共服务。

第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突破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比如不能笼统去批“西化”,因为许多先进技术都是从西方来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从西方来的。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是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办事。西方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