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民生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民生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宪法的修改为民营经济——私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和法律基础党的十六大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战略地位。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贯彻落实十六大的精神,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是现代化政府的特色,惠及十三亿人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民生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一、落实以人为本思想重在行动

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武装头脑,把以人为本放在自己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在思想上要特别注意澄清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以人为本搞早了、喊多了,群众的胃口变大了、要求增多了,政府满足不了,代价太高。二是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己为本,个人利益至上,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把自己当目的,不把自己当手段。

其次,工作上要准确把握。把握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二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什么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只有相信人、团结人、依靠人,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才能办成事,才能成大事。三是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检验标准,看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看是否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这里,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人的标准是一致的,最终都要落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标准上。

再次,落实上要狠下工夫。以人为本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狠下工夫,狠抓落实。我们要以抓落实的手段保证以人为本任务的完成,要以抓落实的水平反映以人为本的执政水平,要以抓落实的艺术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实效。在具体措施上,一要健全机制,从制度建设上加以引导和保证。要建立科学的责任机制,把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变成责任予以分解和落实;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人的标准具体化,融入评价机制中予以考察和落实,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要建立公开透明机制,及时公布执政情况,对群众意见的反馈要做到透明化。二要监督检查,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工作的情况开展工作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三要加强领导。一方面,各级领导要把以人为本摆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当好以人为本的样板和典范,以自身的行动引领人、影响人。

二、以人为本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眼光来解决。虽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政府,但实际上执行起来,不仅要靠政府,更要靠每一个人。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进一步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新世纪我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各种类型的企业都非常重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政府,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是政府和企业。科学发展观意义深远,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民营企业必须深刻领会,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前边。这本身就是机遇。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民营经济中开展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认识,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制定,用此精神审视和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

(三)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科学观发展的贯彻有助于民营经济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主力军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不断探索,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形成产业集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当前,民营经济正在走向规模化、资本密集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重组利用资本市场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既创造了许多新型经验,也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

按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技术创新和环境友好的要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民营企业都经得起包括市场变幻在内的各种考验,也不会成为宏观调控要调整的对象,反而还可利用宏观调控的机遇。当然,一些只看短期利益、高耗能、污染环境、产品性能低下的项目寿命不会长。因此,可以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民营企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四)民营企业在贯彻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升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既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在投资决策中既要考虑近期回报更要考虑长期收益;在发展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重视人民生活的需要;在技术选择上既要满足生产需要更要贯彻回归自然的需要;在市场定位上既要考虑人民的基本需求,也要考虑小康社会的多层次的需求,等等。民营企业要在全国市场竞争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服务两个市场和利用两个市场;我们要有能力向世界销售产品,向世界提供服务,在世界的范围内配置资源。要从体制上、结构上和增长方式上确立我们的发展目标,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五)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宪法的修改为民营经济——私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和法律基础

党的十六大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战略地位。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事实得以确认,为民营经济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贯彻落实十六大的精神,需要有一个过程。宪法修改之后,其他法律的修改、规则的制定也需要时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是既定的方向,当前尚未完全做到。但这个大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民营企业要确立信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不断地奋斗进取,以取得竞争的新胜利。

我们可喜地看到,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转变。改革的方向是政府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提供者,不再是经济的直接干预者。政府是催化剂、协作者、规则的制定者、监管者、投资环境的改善者、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保障者。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是现代化政府的特色,惠及十三亿人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可以说,从改革开放的方向看,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宽松的。

(六)民营企业需要自我的战略提升

企业需要用自身的素质、自身的优势、自身的战略和自身的核心能力在竞争中赢得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地位是牢固的,这点我们民营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进行发展和进行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也要看长远的持续性,决策既要快速又要慎重。因此,科学的决策对民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为企业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中,常向企业提到,要注意谋求全局的长期的主动;长期的主动要从当前开始,否则长期的主动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当前的主动为未来的主动设置障碍,那主动也不能继续。有的国有企业常觉得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些成功,好像什么事都能干,结果是低效扩张,有的甚至断了资金链,后果不堪设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民营企业也开始走这样的路,这是很危险的。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问题。民营企业应重视提升发展战略,在制定战略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才可能会发现和抓住机遇,扩展创新的空间,提高资源配置的水平,增强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样,部分民营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才可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民营企业应该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提升竞争力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拆迁问题透视

眼下每每说到拆迁,在一些地方常常是这样一种情形:政府的拆迁公告措辞生硬,有关部门更是如临大敌,采取一些过火、过激行为,对一些所谓的“钉子户”进行强行拆迁,激化了矛盾。

诚然,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出于通盘考虑,对城市建设进行改造是必要的,但也存在着一个“拆迁技巧”问题,存在着一个怎样对待拆迁户的利益诉求问题。拆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在这方面采取任何的过火过激行为,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拆迁就要涉及到拆迁户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府应当与市民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应该采取“居高临下”的架势。

人民是通情达理的,态度激进者毕竟是个别人,即便是对态度激进者,政府也要本着一种善意去做和风细雨式的工作,而不应该采取过激行为。在拆迁上,政府应该表现出一种应有的善意与宽容,该赔偿的赔偿,该做工作的做工作,并与群众站在一个“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不能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熟视无睹,更不能把群众视为刁民。

当前,拆迁问题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好多拆迁悲剧(如服毒、自焚)等都是由于方法失当造成的,因此,在拆迁问题上多些“温情拆迁”显得尤为重要。但愿这种“温情拆迁”成为各级政府一种应有的善意,并自觉付诸实际行动。

(二)保护农民的生命线——土地

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工作,督促地方及时纠正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擅自调整、占用基本农田等违法违规行为。通知说,各地应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征地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必须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对补偿安置方案的意见,必须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后才能动工用地,必须公开征地程序、补偿安置费用标准及使用管理情况。其中,征地补偿标准要从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和长远生存发展需要出发,合理确定。

此外,通知还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等问题做了部署。通知说,各地要适应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发展模式调整的需要,通过建设用地整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解决农村第二、三产业用地,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健康发展。据介绍,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擅自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兴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数据,去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3800多万亩,其中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343.7万亩,比上年增长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