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别具特色和不同风格的西夏铁钱

别具特色和不同风格的西夏铁钱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别具特色和不同风格的西夏铁钱包熙琨西夏是在中国中古时期,以党项民族为体,在北方崛起的与宋、元并立的封建王朝。内蒙古的同志对此做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西夏“与金贸易区为铁钱流通范围”。但西夏人使用铁钱的时间却甚为久远。西夏汉文铁钱在古代钱币中别具特色的方面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民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别具特色和不同风格的西夏铁钱_文博耕耘录

别具特色和不同风格的西夏铁钱

包熙琨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在中国中古时期,以党项民族为体,在北方崛起的与宋、元并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背宋自立,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疆域范围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大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89年。西夏极盛时疆域范围“东近黄河,西至玉门,北控大漠,南置硝关,东西万余里”。西夏地处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草原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方面的党项民族特色。

西夏钱币的窖藏和范围

货币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但集中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它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西夏钱币是我国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19世纪初至今,在宁夏、甘肃、陕北和内蒙古西部的西夏遗址、城址、陵墓中发现了大量西夏时期的窖藏钱,其中以北宋钱的数量为最多,同时在这些地区还出土了大量的西夏铁钱,由此反映出西夏经济与北宋和元朝的关系。

另一方面我国有记载的各个朝代的钱币史中,关于“铁钱”的记载很少,而且铁钱很容易锈蚀,因此存世量也不多。不过目前所发现的“西夏铁钱”中,汉文“天盛元宝”“乾祐元宝”数量上就很多,但西夏文“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就很少。

在西夏钱币窖藏中,铁钱窖藏集中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临河、包头、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黄河一线;出土量很大,动辄数千斤,甚或万斤,这是铜钱窖藏所未有的。宋朝为防止铜钱外流,大量鋳造铁钱,在临近西夏的陕西、河东铜铁钱兼用区内使用。西夏是否也有铁钱专用区呢?内蒙古的同志对此做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西夏“与金贸易区为铁钱流通范围”。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简称《律令》),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并被学界所接受。《律令》明确规定:“诸人不允将南院黑铁钱运来京师,及京师铜钱运往南院。”若违律时,不论多少,都要受到“二年”徒刑的处罚。也就是说,西夏同宋朝一样,铁钱的使用是有地区限制的。(按:西夏也有“北院”,当然是指西夏北部与金接壤的地方。按地望,发现铁钱窖藏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当属西夏北院,而不是南院。引文中的“南院”,很可能是指西夏南部与金接壤地方,但也有可能是法典印刷有误,将“北”误印成“南”。如按此理解,即西夏铁钱只限在北方与金接壤的地区使用。)

西夏设置铁钱专用区与其历史背景

首先,与宋代每朝都铸铁钱不同,西夏只有仁宗仁孝铸过“天盛”和“乾祐”两种铁钱。但西夏人使用铁钱的时间却甚为久远。因为宋朝规定,“陕府系铜铁钱交界处,西人之来,必须换易铜钱,方能东去。”也就是说,早在庆历年间,宋朝设置河东、陕西铜铁钱区的那一天起,西夏人就开始使用铁钱了。1127年,宋室南迁,断绝了北宋钱币输入西夏之路;而仁宗时期,西夏因“茶山铁冶”为宋所有,而用青白盐换来的宋代“大铁钱”与金交易就要贬值,使西夏“商人苦之”;这都迫使西夏不得不设“通济监”,并大量铸造铜钱、铁钱。仁孝铸钱之多,这在考古上也是得到印证的。

其次,由于地理的隔绝,夏与南宋基本上没有经济往来,而金便成为西夏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河套地区,属西夏胜州故地,隔河与金天德军、云内州相对;向东南,与陕西的绥德、保安为邻。这些历来是西夏与宋、辽进行边境界贸易的榷场所在地,到了金代,榷场相继恢复与扩大,商贸活动活跃。西夏人在使用宋朝铁钱的经验中,也深得其中的奥妙。西夏政府为了防止铜钱外流,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设置铁钱区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西夏境内有丰富的铁矿,设有“铁匠局”,负责铁器的生产,并明确规定了生产每类铁器的耗减率,说明西夏具备了大量铸造铁钱的物质条件。安西榆林窟中著名的西夏壁画“锻铁图”,图中的木风扇鼓风设备,与宋朝使用的略同,说明西夏的锻炼技术已相当发达,大体与中原地区保持同一水平。故而,宋人叹曰,西夏所造“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自京城去衣甲皆软,不足当矢石。以朝廷之事力,中国之伎巧,乃不如一小羌(西夏)乎!”

西夏汉文铁钱在古代钱币中别具特色的方面

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民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西夏所需金属除每年从中原进口外,还加紧自己开采、冶炼,发展本国的金属铸造业。

李元昊自立为国,开始并没有铸钱,直到李谅祚福圣年间(1053年~1056年)才开始铸钱。但早期铸造的西夏钱,钱体轻重薄厚不一,文字比较模糊,形制粗略,残缺较多,铸工也欠佳。直到1126年,“北宋灭亡时,西夏乘机出兵攻取了陕西等地,取得和掌握了部分铸钱技术力量,提高了铸钱的质量”。特别是西夏天盛十年(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始立通济监铸钱”。清人吴广成为该条下注为:“自茶山铁冶入于中国,国中乏钱,常以青白盐易陕西大铁钱为用。及金人据右关,置兰州等地榷场,若以中国钱贸易,价辄倍增,商人苦之。仁孝乃立通济监,命御史监察使梁惟忠掌之,铸‘天盛永(元)宝’钱,与金‘正隆元宝’钱并用”。西夏虽然铸造发行了钱币,但由于境内缺铜,钱币铸造的数量极少。从目前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来看,无论窖藏的时间在西夏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都主要为中原货币,尤其是北宋货币,而西夏货币仅占其中很小的比例。由此说明,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西夏国人大量使用的还是中原货币,特别是北宋货币。一个国家或政权,可以不以本朝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现象,是与金属货币的特性,即“等值货币”有很大关系。虽然在西夏境内流通的钱币,主要为中原货币(大量为北宋货币),但由于金属货币的“等值”特性,也就意味着西夏境内储存了大量的金属铜。因此,这些外朝的金属货币大量流入西夏,不仅不会造成西夏金融的失控,反而能促进西夏社会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

在西夏境内缺少铜矿,目前所见的西夏史料中,虽有西夏境内茶山、葭芦山(均在今陕西北部)“茶铁财用之饶”,以及夏州设“冶铁务”的记载,却不见有西夏产铜的记述。西夏境内铜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与邻国北宋、辽、金之间的贸易。但邻国为防止西夏以铜铁铸造兵器,多次颁布不许铜铁出境的禁令。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即下诏:“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辽兴宗重熙二年(1033)下诏:“禁夏国使私市金铁”,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再次下诏:“禁民鬻铜于夏。”

西夏即使从与邻国的贸易中得到一些铜铁,也主要用于铸造兵器,由于没有铸造铜币的足够原料,不得不大量使用宋朝和前朝以及辽、金的货币。然而,货币毕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独立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西夏必然要铸造属于自己王朝的钱币。

西夏设制专门管理机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思院”掌管全国的制造业,在地方设有铁冶务,主持各地金属器具的冶炼与铸造。西夏工匠不仅掌握了与中原不相上下的锻、铸、抛光、切削、钻孔、镶嵌、镂刻和鎏金等方面的工艺技术,还开始使用风箱鼓风,以保持炉膛内所需的高温。因此西夏的金属铸造业非常发达,不仅能生产质地精良的武器和农具,还能制造出造型优美、纹饰复杂、工艺精湛的金银器。目前发现的西夏文物中,金、银、铜、铁等金属质地的文物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临河高油坊西夏城址中出土的金莲花盘、刻花金碗、金佛像、金指剔、金饰件等,工艺十分精湛,反映出很高的冶炼、铸造、雕刻水平。宁夏灵武横山出土的带有墨书西夏文字的银碗、银钵和铸有梵文的银盒,反映了西夏银器制造业所达到的成就。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和新华街出土的鎏金大铜牛、小铜牛、铜铃、铜铠甲片、铜门泡钉、鎏金铜造像、铜钟、铜瓶,以及出土和传世的铜印、铜牌、铜钱、铜削、铜镜等,都反映了西夏铜器铸造工艺的水平。在西夏陵出土的铁剑、铁矛,内蒙古出土的铁钱,以及在宁夏灵武等地征集到的铁釜、铁鼎、铁权等,反映了西夏冶铁、铸铁的手工工艺。在甘肃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中,有一幅锻铁图,采用的是在当时最先进、风力较大的竖式风箱,故宋人称西夏有“盐、铁之利”。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钱币制度深受宋钱影响,根据西夏《天盛律令》监管铸钱方面事,归“户案”管理,还设有“监钱院”具体负责铸钱的机构。西夏钱币是摹仿宋钱而造,铜铁并行,特别是西夏铁钱,有汉文、西夏文两种钱文。西夏时期所铸造的钱币,一般铸工都很精细,轮廓坚挺,形制规整,钱文端庄,遒劲秀美,钱币轻重、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币材成色较高,优于同时代的辽钱和金钱,堪与宋钱媲美。西夏钱币也充分反映了西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比较先进的金属制造业技术。这也是西夏钱币能够在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的商贸流通领域取得信誉的重要原因。

西夏文钱的种类与特色

西夏文钱是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用自己的民族文字铸行并流通用的方孔圆钱,这对整个西夏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也为此后元朝、清朝用自己的民族文字铸钱开了先例。

西夏王朝为发展经济,除了大量使用宋钱的同时,为防止铜钱外流,还大量铸造铁钱。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就律令》中就有“与金贸易区为铁钱流通范围”,在《天盛律令》明确规定:“诸人不允将南院黑铁钱运来京师,及京师铜钱运往南院”。这也就说明铁钱的使用是有明确的地区范围。从目前考古发掘和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各处窖藏西夏铁钱中,“乾祐”数量较之“天盛”为多。

天盛元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间(公元1149~1169年)铸造的汉文铜钱、铁钱(见下图),是西夏钱币中数量较多、铸造工艺精细、钱文规范最为优美的品种,这也反映了西夏经济文化高度的发展状况。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天盛元宝铜钱,多为正样钱,而小样、背星、小字、阔边、窄边、挑天、白铜等天盛元宝也有相当的数量。西夏天盛元宝铁钱的版式有背星、背西、广穿、背留、折元、小型铁母、狭穿铁母、中穿铁母、广穿铁母、直折元、背下星等多种,数量在上万枚之多。

1.小型铁母:直径22.8毫米 厚1.4毫米 重2.7克

img77

2.狭穿铁母:直径23毫米  厚1.8毫米 重4.1克

img78

3.中穿铁母:直径23毫米  厚1.4毫米 重3.1克

img79

4.广穿铁母:直径23毫米  厚1.3毫米 重2.9克

img80

5.折元铁母:

(1)直折元:直径23.9毫米 厚1.6毫米 重3.6克

img81

(2)直折元:直径23.29毫米 厚1.6毫米 重3.7克

img82

6.背西铁母(铁范铜):直径24毫米 厚1.6毫米 重3.8克

img83

7.铁钱正样:直径24毫米  厚1.4毫米  重3.1克

img84

8.铁钱背下星:直径23毫米 厚1.8毫米  重3克

img85

9.铁钱广穿、背右星:直径23毫米 厚1.5毫米 重2.6克

img86

10.铁钱背上月:直径23.5毫米 厚1.5毫米 重2.6克

img87

11.铁钱折元:直径23毫米 厚2毫米 重3.6克

img88

12.铁钱背西:直径24毫米 厚1.4毫米 重3.2克

img89

乾祐元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乾祐年间(公元1170~1193年)铸造的汉文小平钱,有铜钱和铁钱,而出土的铁钱较多,一般都在几万枚以上。以“乾祐”为年号的历史上有后汉隐帝刘承祐、北汉刘祢和西夏仁宗李仁孝。虽然后汉、北汉使用“乾祐”的年号,但并没有铸钱币,只有西夏仁宗李仁孝铸“乾祐元宝”。

乾祐年间,是西夏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从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出土、窖藏的西夏铁钱中,天盛元宝、乾祐元宝的数量都比较多,从中可以看出西夏铁钱在这些地区的使用状况。虽然铁钱在铸造的过程中温度高于铜钱,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西夏掌握了较高的铸铁技能,铸造出大量的铁钱用于对外贸易,同时西夏铁钱铸造工艺精美,既突出西夏民族特色,还具有中原汉民族特色,西夏周边地区的人们比较愿意接受,使得西夏铁钱能在这些地区流通,直接促进了西夏的经济发展。这也是西夏铁钱在中国古代钱币中别具特色的地方。

现在出土的西夏铁钱有些锈在了一起,甚至有些铁钱全部锈蚀了,清理出来的单个铁钱,虽然还保持着钱的样子,但是不可能把铁钱上的锈都清除干净,因为铁钱上的铁锈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2O3),是紧密的结合体。铁钱上的锈与铜钱锈是不同的,铜钱锈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与铜钱的结合呈现为松散的粉末状,比较容易清除。铁钱虽然锈蚀比较严重,但在清理西夏铁钱时,也还是能整理出很多品象好的铁钱的。

西夏铁钱铸造工艺非常精致,存世量大,在我国古代钱币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