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陵外的西夏墓

西夏陵外的西夏墓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西夏首府故地的银川,西夏王朝曾在此存在了近200年,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印记。遗址在西夏陵陵区南面,距西夏陵一号、二号陵约23公里,距银川市区也只有30公里左右,它们本不在西夏陵陵区保护范围之内。这是西夏墓葬群中的一座。这些文物的出土,在宁夏西夏考古中尚属首次。这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宁夏考古界的重视,有关部门正考虑对附近遗址进行清理和研究,期望有更重要的发现。

西夏陵外的西夏墓

作为西夏首府故地的银川,西夏王朝曾在此存在了近200年,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印记。而那尘封已久的东西,偶一露头就会吸引一片惊喜的目光。这不,最近又有一批西夏文物重见天日,令考古界心情振奋。

这次发现的墓葬和碑亭遗址,是当地农民6月19日在一片荒地上挖渠引水时发现的。遗址在西夏陵陵区南面,距西夏陵一号、二号陵约23公里,距银川市区也只有30公里左右,它们本不在西夏陵陵区保护范围之内。碑亭与墓葬相距仅几十米。

这是西夏墓葬群中的一座。在清理现场,记者看到了清晰的墓道、墓室。专业人员为清理遗址花去了10多天时间。现在清理出的古墓为土洞墓、阶梯式斜坡墓道直通墓门,墓道长22﹒5米、宽约2米,坡度为25度。墓室距地面有7﹒5米。墓室是个长5米、宽2﹒4米、高3﹒2米的土洞。令人赞叹的是,墓室内并无石块或木料、砖瓦支撑,却没有一点塌陷。原来,四面墙壁的土质相当坚硬,即使再过多年也不会坍塌。看来,古人在此造墓,是经过一番考察的。

专业人员在前去清理时,发现墓室内已灌入有2米深的淤泥,因而墓中的遗物一片狼藉。抽干水后,在墓室底部清理出10个彩绘木俑,其中完整的有7个,仅存头部的有3个。木俑小巧玲珑,高约25厘米,其中文官俑有2个,武官俑有8个,上面还绘有胡须。木俑比例适当、表情生动,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样大小的木鸡、木鸽和略小的木牛也堪称艺术精品。这些文物的出土,在宁夏西夏考古中尚属首次。墓室中还出土了15厘米长、10厘米宽的盒状棺木和少量人骨骨片。专业人员分析,此墓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这与当时文献记载的葬俗相吻合。

专业人员还对一旁已呈土丘状的碑亭做了清理。整座遗址南北长24﹒5米、东西宽17﹒6米。这个四面可能有墙的遗址,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的碑亭。碑亭长6﹒4米、宽6﹒2米。遗址上柱础洞、土灶等痕迹十分清晰,遗址中出土瓦当、简瓦、板瓦等大量构件,其中完整的有20多件,出土遗物都带有西夏时期的特征。遗址中还出土残碑140余块。残碑碑文均为汉字,最大的一块石碑上有4个字。其中一块原为石碑右上角的残碑上,有“大夏故”几字,还有两块残碑上有“臣闻野利”、“张陟撰文”等字。这时提到的“大夏”就是指西夏,“野利”是西夏时期的八大种姓之一,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母后便是此姓,李元昊的皇后没藏氏原来也是野利家人,刺杀李元昊的宁令哥(曾被李元昊立为太子)也是野利氏的外甥。而“张陟”则是西夏早期的一位重要人物,经历过元昊、谅祚两朝,官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的高官。公元1055年落成、位于银川市中心的承天寺,就是在西夏初期由李元昊的皇后提议重修的,而重修的碑文正出自张陟之手,是张陟“奉制”撰写的。如今,原碑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由张陟撰写的碑文,却以较完整的面貌被收录在由明代官僚胡汝砺编写的重要史书《嘉靖宁夏新志》中。两篇碑文均出自张陟一人之手,可为断代和确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依据。当然,墓主究竟是否为李元昊之母后,目前还难作定论。

据对清理现场初步勘查,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有人分析,此处可能是野利氏的家族墓地。而清理出的碑亭由当时的重臣张陟撰写碑文,足见此处埋葬的人物身份特殊,绝非一般等闲之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此处早已成为废弃的荒地,地面又无明显标志,平时人迹罕至,以致宁夏在文物普查时也未能发现。这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宁夏考古界的重视,有关部门正考虑对附近遗址进行清理和研究,期望有更重要的发现。

(原载2000年8月10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