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上的西夏,西夏的兴亡历史

历史上的西夏,西夏的兴亡历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现存首部志书《宣德宁夏志》“杂志”条,作为地方志书首次对西夏兴亡史进行了专题记录。还有西夏其他史料,均散见于明代以来的宁夏各种志书中,恕不一一举例说明。历史上,曾坐镇宁夏的亲王鲜见。另一位坐镇宁夏的亲王就是朱元璋第16子朱栴及其后人。朱明江山持续长达276年之久,亲王世代封袭,《明实录》、明代宁夏志书均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一、补史之缺

(一)西夏。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贵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正式建立了以今宁夏地区为中心的西夏国,至西夏乾定三年(1226年),建国长达189年。蒙古军队在攻灭西夏过程中,先后进行了6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时间长达22年之久。与西夏军队交战,使蒙古铁骑遇上了劲旅,双方死伤惨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因指挥攻打西夏的战争而积劳成疾,病逝于六盘山区。也许正因为如此,加深了蒙古人对西夏的仇视,元朝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而未纂修西夏史。今天能见到的类似志书资料的书籍有清张鉴辑录的《西夏纪事本末》36卷,类似纲目编年体的有清吴广成编撰的《西夏书事》42卷、清陈昆编纂的《西夏志略》、民国戴锡章编撰的《西夏纪》28卷。除以上4部堪称西夏史专著外,其他有关西夏史料散见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和《北史》中的《党项传》或《党项羌传》,《宋史》《辽史》《金史》中的《夏国传》《西夏外纪》《西夏传》等。

宁夏现存首部志书《宣德宁夏志》“杂志”条,作为地方志书首次对西夏兴亡史进行了专题记录。该志还收录了范仲淹的《答赵元昊书》《承天寺碑记》《大夏国葬舍利碣铭》《故西夏相斡公画像赞》等很有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大夏国葬舍利碣铭》在现存的宁夏各种志书中几乎都没有收录,从碑阴文字的记录,证实碣铭刻于1038年。碑阴记录的“监葬舍利”僧人定惠,其他史料未见记载,这为研究西夏佛教史提供了一条重要资料。另外,《承天寺碑记》还明确记录了承天寺始建时间是“天祐纪历……季春二十五日”。“天祐纪历”指西夏皇帝谅祚登基第一年,即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季春指春季末,一般指农历三月。这条史料再加上《西夏书事》史料的佐证,使承天寺成为西夏建筑史上兴建和竣工时间最为准确的建筑物,即兴建于1050年,竣工于1055年。

明代志书《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都有“拓跋夏证考”的翔实史料,涉及西夏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内容,突出介绍了西夏这个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的兴亡史,虽说内容多有重复,但也有不同,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史料,可以说是研究西夏学的早期成果,补充了“正史”对西夏专史记载的不足。特别是《弘治宁夏新志》以“西夏轶事”的形式,首次集中辑录了散见于《宋史·孙甫本传》《容斋·三笔》《桯史》《自警编》《梦溪笔谈》中有关西夏的史料,具体涉及西夏盐业销售和一些重要人物,似乎更为珍贵。该志编修者宁夏籍人胡汝砺评论西夏的文章,反映了宋夏战争的危害,反映了古人对西夏建国的反对态度和正统思想立场,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还有西夏其他史料,均散见于明代以来的宁夏各种志书中,恕不一一举例说明。

(二)元明藩府。历史上,曾坐镇宁夏的亲王鲜见。元代,忽必烈之子忙哥剌被封为安西王,在六盘山麓建造行宫,屯兵驻守,其子阿难答承袭王位后,在陕甘宁封地推行和传播伊斯兰教,促进了回回民族的形成。另一位坐镇宁夏的亲王就是朱元璋第16子朱栴及其后人。朱明江山持续长达276年之久,亲王世代封袭,《明实录》、明代宁夏志书均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明朝,朱元璋以农民起义夺取天下做了皇帝。他亲眼看到强大的元朝仅坐了几十年江山,就在群雄打击下,数年间政权被推翻。当他自己坐上龙椅之后,为了保证朱明皇权代代相传,在总结历史教训后,自认为宋、元国运衰退、皇室败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皇家未封宗室,所以平时朝廷无藩篱,乱时皇室则孤立无援,在外姓攻击下,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并迅速灭亡。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决心实行“分茅胙土”“国于一方”的封建制度,用以“藩辅帝室,见执厥中”,想利用这种“以同姓治异姓”的国策,巩固朱姓天下的统治地位。于是,朱元璋就把24个儿子和1个重孙,先后分封到内地和边境各重要地区为藩王,让他们分别起到镇守和监军的双重作用。

朱栴,号凝真,母妃皇贵人余氏。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朱栴被正式册封为庆王。因朱栴原被封于庆阳(今甘肃省庆阳市),故称“庆王”。但庆王认为宁夏条件优于庆阳,朱元璋同意改藩宁夏,诏“命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绥、宁租赋”,并“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庆王在韦州“居之九年”,曾在城中建造过庆王府,府内有避暑地宫和拥翠亭;在城外,庆王还修建了东湖、鸳鸯湖,供其游玩和宴请宾客。后在宁夏军卫建制完善,屯垦经济发展和边塞大局基本稳固以后,朝廷才让庆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迁居宁夏镇城,暂以宁夏卫公署权充王府。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派太监杨异等人共赴宁夏,共同筹备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庆王当时思亲求返心切,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正如他在所修撰的《宣德宁夏志》中记道:“时予心欲内徙,是以不果造也,但筑外垣,立棂星门。”就是说,他仍愿暂住在宁夏卫衙署之中,只允许在卫署外添建一道围墙和一座大门,权充栖身而等待朝廷恩准南返。但是庆王的愿望不仅实现不了,就连退一步仍请迁回韦州的要求也被皇上拒绝,只允许他“仍居宁夏而往来韦州”,还要他“春往秋回”。从此以后,朝廷才对庆王府陆续扩建,使其初具规模。

新庆王府位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西侧,外有萧墙1道,高1丈3尺,周回3里,萧墙正南方为王府正门,称棂星门,门内东侧有护卫营和书堂,西侧为长史司。后有内城1道,面南有3门,中为端礼门,东为东过门,西为西过门。端礼等3门内为承奉司、仪卫司、纪善所、典膳所、典宝所、良医所、审理所、工正所、奉祠所、典仪所、广济仓、广济库。王府面北也有1门,为承远门。承远门内是宫室,有承远殿、后殿2座,过后殿为大内:中为庆王宫堂,左为东宫和宗庙,右为西宫和迎薰阁。大内后为王府花园,园中有延宾馆、逸乐园、宜秋楼等楼台亭榭,湖光山色,奇花异卉,姹紫嫣红,时为塞上一大胜景。

庆王府的编制十分庞大,仅仪卫司辖校尉1120名,工正所辖工匠360名,丽春院辖乐工27户。

一世庆王朱栴共生6子,嫡长子朱秩煃继承王位,是为康王;庶长子朱秩焘封为靖宁郡王,无嗣封除;庶次子朱秩荧,封为真宁郡王;庶三子朱秩炵,封为安化郡王;庶四子朱秩炼,封为岐山郡王;庶五子朱秩炅,封为安塞郡王。其宗族藩封宁夏长达353年,宗支繁衍,子孙繁众,盘根错节,形成有明一代塞上庞大的封建特权集团。庆藩一支,传亲王位历10世,册封亲王11人、世子1人,封郡王42人,授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百人之多。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宁夏,末代庆王和诸宗亲被执,次年,宗室成员被迫随农民军撤往山西,庆王等被杀,封国除,庆藩历史从此结束。

(三)安化郡王事变。朱寘是藩封宁夏庆靖王朱栴四世孙。其祖父朱秩炵,为朱栴庶三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册封为安化郡王。父朱邃墁封镇国将军。朱寘于弘治五年(1492年)袭封安化郡王,其父因子贵追封为郡王,谥“恭和”。

阉党刘瑾把持朝政,以修举屯田、充实边储为名,横征暴敛,致使边镇军卒“不堪命,逃之接踵,见存者日益困敝”。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派大理寺少卿周东赴宁夏丈量屯田,周东以50亩为一顷勘计,又强征地亩银贿赂刘瑾,引起戍将卫卒的愤怨,而在任宁夏巡抚安惟学又对下属苛严,施法无度,经常“杖辱将士妻,将士衔刺骨”,造成宁夏形势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庆藩安化郡王朱寘,既迷信愚昧,又狂诞而有野心。平时有心拉拢都指挥何锦、周昂和指挥丁广等将领,欲为己用。宁夏的紧张形势,为朱寘发难提供了理由和可乘之机。

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初五,朱寘以郡王身份设宴“招待”宁夏总兵官姜汉,镇守宁夏太监李增、邓广和朝使等军政要员。酒至半酣,何锦等率人闯入杀死姜汉并两名太监。接着何锦、周昂、丁广等率领叛军,分别冲进都察院和使馆,又杀死了巡抚安惟学和朝使周东,夺取镇抚官印,焚烧案籍,释放重囚,并派兵尽收黄河船只于西岸,封河以绝渡者。宁夏副总兵杨英只身逃至灵州,都指挥佥事杨忠、李睿和百户张钦等军官先后被杀,军卒尽皆溃散。朱寘以为大功即将告成,即以皇者自居,强行把皇帝赐给庆王府的仪仗取出自用,逼迫庆王朱台浤对他行君臣大礼。并封何锦为讨贼大将军,周昂、丁广为左右副将军,孙景文为军师,大小头目均授督护、总管等职。朱寘以“清君侧”“计刘瑾”为名传檄各边,并由孙景文草拟伪令,使用王府印信、票帖发往各镇,诏告天下诸镇听命于己。但是,各镇畏惧刘瑾,不敢听从他的命令,只有延绥巡抚黄珂以大局为重,不顾自身名位,提出处理事变的对策,同时分兵对蒙古部和宁夏河东两面一体实行戒严。

朝廷得报安化王反讯,大为震惊,因为在刘瑾一伙的黑暗统治下,朝野危惧,人人思变,又因为朱明家族前有藩封北京的燕王朱棣曾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事变”,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现在宁夏安化王朱寘又步其后尘,因此更加引起了朝廷的警惕,立即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令固原总兵官曹雄赴灵州,与宁夏副总兵杨英负责河防;令延绥镇总兵侯勋、参将时源分兵布防宁夏黄河地区;起复神英为征讨宁夏总兵,马炳然为宁夏巡抚;改派都知监太监张弼和都知监左少监马良共同监军宁夏;特任老臣杨一清为总制讨伐军务,又为太监张永破例赐金印,并统率京兵,任总监军;令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草拟颁布赦免诏;提升杨英为宁夏总兵官,仇钺为宁夏副总兵,灵州守备史镛为游击将军,以稳定宁夏军心;发太仆寺仓银30万两,赏慰边镇官兵,宁夏兵反正者同样受赏;大赦天下,宣告革安化王封爵并削其属籍,鼓励悔罪立功者量其行为及功劳升赏。

宁夏镇城巨变之时,仇钺正率部赴防,驻兵于南路玉泉营,叛军召其回城入伙,他本想逃脱,因妻儿老小尚在镇城,恐为所害,遂将计就计率所部入城。回城后又主动交出兵权,称病卧床,但却暗将所部将士分配叛军各部,并“阴结壮士”,出城告慰广大官兵说援军将至,以鼓舞士气。何锦等人对这位老上级十分信任,时时问计求教。当仇钺得到密报,知曹雄已将大坝、小坝两处粮草烧毁,又把封锁在河西的渡船夺回东岸,大有一举渡过黄河或挖大坝水库淹城之举。这时何锦感到恐慌,仇钺乘机向何锦“献策”,认为河防至关重要,建议他亲率城内主力坚守河坝。何锦果然中计,遂与丁广一起倾营而出,城中只留周昂一支人马。这时朱寘又派人召见仇钺,仇钺佯装有病不出。四月二十三日,周昂得知仇钺病重,即到仇钺家中探视,走进内室,伏兵猝起,杀了周昂。仇钺立刻披挂上马,手提周昂首级,率领亲兵、壮士百余人,直扑安化王府,生擒朱寘和其子朱台溍等人,尽杀孙景文等主要文武党伙,并立即假传朱寘之令,命已赴河防叛军官返城,先后将何锦、丁广等头目一网打尽,顺利收复镇城。在赴宁夏征讨各路大军基本上尚未到达之时,历时仅18天的宁夏事件即告平定。

宁夏事变平定以后,杨一清、张永驻宁夏镇城,首先将朱寘宫眷和何锦等犯家属押送京师,并收捕何锦余党58名,其余胁从者皆宽宥不咎。与此同时,张永传宣圣旨,安抚宁夏军民。杨一清、张永在宁夏处理善后事宜时,又共同策划了一桩震惊全国,影响朝野,改变明朝政治走势的大动作,即合作剪除刘瑾的密谋。

数日后,宁夏事变头目何锦等11名首犯被凌迟处死。至于对朱寘的处理,皇帝认为“朕不敢私,其且禁之西内,敕天下诸亲王共议之”。于是先将其宫眷送至“凤阳高墙”居住,余人为工。百官与宗室均认为“法不可敕”,应“割恩正法”。最后皇帝表示:“令自尽,焚弃其尸以示戒。其子孙台溍等5人仍置西内严禁之”。朱寘阖府只有其孙朱鼒材时年仅17岁,在一名老和尚帮助下,脱逃而出,曾隐于永宁山中寺庙,削发为僧,更名正奉。5年后,长老圆寂,正奉不堪土僧凌辱,遂下山到官府诉状自首。地方官不敢擅处,即护送至京。皇帝以为朱鼒材虽然不在赦免之列,但也束身归命,应从轻处置,遂送凤阳高墙安置。安化王一支因此事废绝。

(四)壬辰事变。明嘉靖年间,哱拜归附明朝,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累迁把总、指挥、千总、守备、游击、宁夏总管标兵和宁夏卫世袭都指挥使。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以参将、副总兵衔致仕。其子哱承恩继承宁夏镇城中军游击。万历十九年(1591年),青海洮河地区告警,朝廷令调宁夏指挥土文秀率千骑西征。哱拜自请随军西征,但巡抚党馨对其不信任而拒绝所请,并恶言相加,哱拜怨恨之。哱氏父子在宁夏经营30多年,横行塞上,党馨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也采取种种措施,对哱氏权力严加限制,因而哱氏对党馨也早已心怀怨恨,此次阻其西征便成为导火索。加之党馨平时对于部属十分苛刻粗暴,引起广大军民的强烈不满。于是哱家父子认为时机已到,极力煽风点火,终于激起军营哗变。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愤怒的士兵在前锋刘东旸等下级军官的率领下,涌入都察院,杀死巡抚党馨、副使石继芳,释放狱囚,烧毁文卷,全城局势动荡。此时哱拜身居幕后指挥,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部将土文秀等纷纷率部叛乱,总兵官张维忠无力抵抗而自缢身亡。刘东旸遂自署总兵,任哱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而哱拜则以“哱王子”自称,成为叛军的实际总指挥。叛军又勾连蒙古卜失兔、庄秃赖等部,入犯攻掠各路城堡。

此时,宁夏各地守军多望风披靡,只有平虏城参将萧如薰一人率军坚守孤城,守住了北大门,使得支援叛军的蒙古部军马不敢深入宁夏腹地。明帝赐陕西三边总督魏学曾上方宝剑,令统一节制剿讨各路大军。后又以甘肃巡抚叶梦熊升任总督,统率剿办军务。官军由河东节节进军至河西,占领了宁夏广大堡寨,叛军退守宁夏镇城。叶梦熊决定改用水攻,命围城各军绕城筑堤,放水浸淹镇城,虽然城墙多有倒塌,但叛军夜决大堤,不仅减缓了水势,还反淹了官军。水攻仍然没有帮助官军战胜叛军攻入城内,只占领了南关门。但因长期围困,城中粮草断绝,蒙古部外援军又先后被打退,叛军内部也矛盾重重,互相猜疑,自相残杀,土文秀、刘东旸和许朝先后被杀,城中官绅兵民纷纷冒死出城送信。在内外交困、山穷水尽的境地下,哱承恩不得不乞降。九月十六日官军入城,十七日擒诛哱承恩,哱拜亦同日自尽。十八日全城收复。历时7个月的叛乱宣告平息。因万历二十年是壬辰年,故称这次事变为“壬辰事变”。

(五)元末重建宁夏行省。现存几乎所有正史、野史和笔记等史书,都只记载了宁夏曾于元初创设过行省,后合并于甘肃省而降为宁夏府路的定论。因《宣德宁夏志》有关资料的发掘和考证,使元末是否重建宁夏行省引起了史学界的争议。

蒙古族取得中央政权,建立大元帝国以后,改地方行政设置为中书省(或尚书省)和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省下辖路、府、州、县。元初,宁夏行政建置变动频繁,似有混乱不清之嫌。对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的设置时间,《元史》所载前后出现了错乱。据《元史·百官志》载,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九月,诏令粘合南台合主持建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至元元年(1264年),诏张文谦为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当时,郭守敬任河渠副使,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具体负责兴修水利事宜。黄文用任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是年八月,正式启用了“西夏中兴等路行省”条格,即印章。至元三年(1266年)二月,罢西夏行省,改立宣慰司,再改西夏惠民局。宣慰司、惠民局在行省之下,为行省和郡县之间的传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专区。这是蒙元早期对宁夏行政建设比较清晰的记录,说明宁夏首建省级建置始于1261年。

《元史·世祖本纪》和《地理志》又载,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三月恢复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次年正月改为行中书省。至元十年(1273年)三月再罢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移建甘州行中书省,中兴路隶甘州行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二月,改中兴路为宁夏府路,宁夏得名由此而始,寓意希望西夏故地安宁无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甘州行省分治为甘肃、宁夏2省。次年再罢宁夏路行中书省,改为宁夏府路并入甘肃行省。

《元史》对1271年以后的宁夏建置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记录,存疑的是《宣德宁夏志》对“元末复置行省”的记录。一种观点认为自元贞以后,宁夏再未设省级建置。一种观点则相反,依据就是《宣德宁夏志》关于“元末复置行省”的记录。其依据有二:一是《宣德宁夏志》“城垣”条下有“元末寇贼侵扰,人不安居。哈耳把台参政以其难守,弃其半修”的记录。二是《明实录》有“宁夏参政王保保”的记录。哈耳把台其人不详,但“参政”绝非府、州之官职,其职仅亚于右丞、左丞,相当于省级大员。王保保在元末位列三公,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拜左丞相。像张文谦左丞、王保保参政这样的中央要员坐镇宁夏,足以说明《宣德宁夏志》对“元末复置行省”的正确记录。

从以上史料看,元代曾在宁夏至少3次设立省级建置。从“元末重建宁夏行省”定论和资料推论考证来看,“元末重建”应指第四次设宁夏行省。《宣德宁夏志》为元末重建宁夏行省提供了唯一的、十分珍贵的资料。仅此,足以证明地方志书对“补史之缺,正史之讹”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