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图书馆分馆的工作人员由总馆派出,接受总馆领导。苏州图书馆与其分馆一起构成了当前苏州市
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二、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许多城市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

(一)浙江嘉兴:以行业示范、政府主导为特色的乡镇分馆模式

嘉兴市开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探索始于2005年,这种通过契约形成的总分馆模式在扩大总馆影响、提升分馆业务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协调管理成本高、工作队伍难于稳定等一系列问题。2007年,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嘉兴市开始探索在乡镇设立市图书馆紧密型分馆的方式,首先在南湖区余新镇和秀洲区王江泾镇分别建立了市图书馆乡镇分馆。两个分馆试点获得成功后,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两年内在嘉兴市本级全面建设乡镇分馆的目标,下辖的五个县(市)乡镇分馆的建设工作也全面启动。2008年2月,嘉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乡镇分馆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等,并根据各乡镇的人数、地域范围、图书馆的有效覆盖能力,对分馆的网点布局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了统一的建设标准。同时,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文件,对乡镇分馆的管理职责、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乡镇分馆服务与读者权益、绩效考评等问题予以明确。

嘉兴市“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总分馆建设模式,重点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主要特点有:一是三级政府投入。在分馆建设过程中,由乡镇政府提供分馆的馆舍,分馆的开办经费核定为30万,由市、区、镇财政各负担10万,不足部分由乡镇承担。建成验收合格后由市馆和区文教体局把市、区承担的部分拨到乡镇。分馆图书、期刊等资源由市馆统一采购、分编、配送。市财政确定每建一个分馆,首先给市馆一次性增加30万购书经费,专项用于分馆的基础资源建设;进入正常运营后,每个分馆每年拨付资源购置费10万。同时每建一个分馆,市人事局给市馆增加2名编制。区财政每年为每个分馆提供10万元补助经费,由市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分馆日常设备的添置更新和日常业务活动的开支,多余部分根据考核补助给乡镇。[5]二是市馆集中管理。市图书馆作为当地文献书目信息中心、图书资源配置中心、网络服务和业务管理中心,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对分馆的人财物和业务实施集中管理。市馆作为乡镇分馆的总馆,负责管理乡镇分馆的经费、人员、设备、资源建设。乡镇分馆的业务工作也由总馆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开放时间、统一标识和统一服务标准。[6]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原来乡镇图书馆经费缺乏、资源匮乏、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管理单元太小而难以有效地为广大乡镇民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局面,建立起以市馆为总馆、乡镇图书馆为分馆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乡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10年底,嘉兴市、县两级图书馆(除海盐县外)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全市54个乡镇建有高标准的乡镇分馆,已实现乡镇图书馆的全覆盖;累计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藏书121万册,报纸杂志13500册,书架4175个,电脑967台,工作人员169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试点以来平均每个乡镇分馆年到馆人次超出十万,社会效益达到或超出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水平。这一成功探索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誉为打破“篱笆墙”的公共图书馆和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和科学性[7]

(二)江苏苏州:以紧密型分馆为特征的社区分馆模式

苏州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苏州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市”并出台了相应的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随着市政府对图书馆事业投入的加大,2001年,苏州图书馆新馆建成,但是读者的阅读需求非常旺盛,超过了新馆的设计容量;而当时整个苏州市区7个区当中只有4个区建有图书馆,而且规模都不大。为解决读者需求旺盛与图书馆接待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苏州图书馆开始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总分馆制。2005年,苏州图书馆主动与各区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联系,积极寻找建设社区分馆的合作伙伴。10月与沧浪区政府合作开设了第一所直接管理的分馆沧浪少儿分馆。在第一个分馆合作成功的示范下,一些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纷纷主动与苏州图书馆联系合作建设分馆。这些分馆均为新建,且以合作方式存在。合作条件是:对方提供馆舍、装修、设备,并提供年度物业费用,向苏州图书馆每年提供5到8万元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安装管理系统、委派工作人员、提供分馆初始藏书并定期补充调配、征订报刊、开通馆藏数字化资源,并负责开放;读者享受免证阅览和免费上网,使用统一的借书证外借图书和音像资料,并实现通借通还。[8]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将社区分馆建设连续列入了2006、2007、2008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并从2007年起增加苏州图书馆年度购书经费180万元。

这种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作“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其突出的特色包括:(1)紧密型总分馆体系。苏州图书馆对其所建立的分馆具有较宽的权限:分馆的人员由苏州图书馆派出,属于总馆的合同制员工;分馆的服务标准由苏州馆制定并监督实施,分馆读者享受和总馆同样的服务。(2)“动态资产权”基础上的物流和通借通还。苏州图书馆突破现行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约束,让资产权与图书一起流动:馆藏地点即为产权地点,总馆将书调拨到哪里或读者将书归还到哪里,图书的资产权就“流”到哪里;对于因异地借还而“流动”的图书,系统将根据读者的还书地点自动变更其资产权记录,使其作为接受还书的图书馆资产,在当地继续流通。(3)“孵化”式馆员培训。苏州图书馆分馆的工作人员由总馆派出,接受总馆领导。总馆从本馆有经验的合同制员工中挑选配备分馆人员;新员工总是先受聘于总馆,待专业技能成熟后才有机会被派往分馆。(4)从市馆到社区分馆的扁平网络。苏州图书馆与其分馆一起构成了当前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现有的四个区级图书馆均没有被纳入网络。由于苏州图书馆实行的是紧密型总分馆关系,这就使由此形成的服务网络具有扁平而紧凑的结构。[9]

(三)福建厦门:以多种类型并存为特征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由于厦门市原有的乡镇图书馆(室)隶属各级政府,财政分级拨款,图书馆(室)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厦门市从2005年开始,以乡镇为试点,统筹规划图书馆农村服务网点,致力于构建“一网、三化、三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乡镇图书馆(室)整合成以总分馆制模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组织。所谓“一网”是指建立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中心—乡镇图书馆”合作网络体系;所谓“三统一”是指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所谓“三化”是指建立以自动化、网络化、一体化为保障的业务运作体系。为此,厦门市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积极呼吁政府牵头推动这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极力探索各种办馆模式,创办乡镇分馆,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

在分馆建设模式上,厦门市图书馆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情况的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建设模式,经多年的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由直管型、联办型、加盟型和托管型等四种分馆类型构成的总分馆模式,初步建立起符合厦门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直管型分馆。直管型分馆实质上是总馆的派出机构,馆舍、经费、人员、藏书全部属于总馆所有。鼓浪屿分馆与公园分馆属于这种类型。(2)联办型分馆。联办型分馆是在一定的共享协议的规范下,双方基于共同兴趣和需求合作共建,分馆提供场所、人员、设备等,总馆提供文献资料和业务指导。73152部队分馆、海警三支队分馆和园博苑古籍文献分馆属于这种类型。(3)加盟型分馆。加盟型分馆借鉴图书馆联盟模式,以一个中心馆为主导,实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合作。各自独立、功能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协议参加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接受这个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成为其成员馆之一。同安区分馆等属于这种类型。(4)托管型分馆。托管型分馆是由乡镇政府与图书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厦门市图书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杏林分馆、灌口分馆、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和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等属于这种类型。[10]

基于以上这四种总分馆办馆模式,厦门市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积极主动创办分馆。在目前已建成的12个分馆中,有2个直管型分馆、3个联办型分馆、6个托管型分馆、1个加盟型分馆。通过多种模式创办和发展的分馆,在满足基层群众共享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使厦门市图书馆的整体效应得到了加强,文献流通量逐年大幅增长,全馆总流通量从2007年的79万册次,上升至2008年的195万册次。[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