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浙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勃兴。尤其在近年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浙江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服务效益不断显现,走在了全国图书馆界的前列。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朱海闵 俞月丽 屠淑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是在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以文化文物部门为主,包括公共图书馆网络、群众文化网络和博物馆网络”[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图书馆独立提供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2]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在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促进了浙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勃兴。尤其在近年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浙江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服务效益不断显现,走在了全国图书馆界的前列。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一)事业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1978年,全省有公共图书馆63个。1979年,增加到69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3个,县级馆65个。[3]1982年11月,国家“六五”计划中提出了“基本上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要求,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至1988年,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0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11个(含2个少年儿童图书馆),县级图书馆68个。[4]公共图书馆数量比1979年增加11个,增幅为16%。至2011末全省共有97个县级以上图书馆,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14个(含3个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下同),县级馆82个,比1988年增长20%。根据2011年浙江省行政区划,全省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90个,仅有8个市辖区未设置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了34个,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比较稳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加强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集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力量,在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兴办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室)。大部分县(市)普及了乡镇图书馆(室)。据统计,到1987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图书馆(室)22360个。其中乡镇图书馆2578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5%。村图书室13153个。个人家庭图书室3061个。[5]随着政府、民众对普及公共文化服务认识的提高,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将推进乡镇分馆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举措,成为乡镇、农村文化服务中最主要的服务设施。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15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些设在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内的图书馆、图书室,成为公共图书馆向农村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6]有的地区更进一步延伸至社区和村,形成以市馆为中心,县(区)馆为分中心,乡镇(街道)、社区(村)活动室为基层点的服务网络。

(二)馆舍条件有较大改善,现代化技术装备不断更新

1978年,全省除少数几个市、县图书馆馆舍条件相对较好,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用的馆舍,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筑面积是26291平方米。[7]在百废待兴的时期,全省各市、县图书馆也大兴土木,新建了一大批的图书馆新馆舍,规模、投资都是空前的。在1979年至1988年间,新建、扩建了3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54900平方米,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达到了96183平方米。其中,市级馆面积最大的是7052平方米,县级馆最大的是3229平方米。[8]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界又迎来了新建、扩建图书馆的新高潮,馆舍规模、投资、各类新设备、新设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至2010年底,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达到了580791平方米,平均建筑面积5988平方米。市级馆平均建筑面积达14906平方米,县级馆平均建筑面积达3937平方米。宁波鄞州区图书馆作为县级馆,建筑面积达26355平方米,[9]2008年9月底开放的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43680平方米,达到了全国领先的地位。

不仅馆舍条件,全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等现代化技术装备也不断更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全省公共图书馆开始在采访、编目、流通等流程使用计算机,并添置了复印机、录像机、缩微复制机等设备。2004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数量是3895台,建立网站47个。至2010年末,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7897台,仅少数几个图书馆未建立网站。[10]六年间计算机数量增加近1倍。随着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工程等深入开展,乡镇、街道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室自动化、网络化程度日益加快,有不少成为市县级图书馆的分馆或流通站,自动化程度更高。

(三)馆藏数量不断增长,类型极为丰富

馆藏文献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藏量逐年增长,尤其2000年之后,藏量大幅度增长。根据资料,1978年省公共图书馆共有761万册藏量,至1988年藏量已达1208.3万册,增长58.8%;[11]至2002年藏量达1847.9万册,2007年藏量2699万册,至2010年则已至3761万册。[12]

藏量增长之外,各馆还注重藏书质量的改善。各馆结合各地区的特色,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突出馆藏特色,并重视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采购符合本地读者需要的文献,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公共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质量的重视,使图书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爱国爱乡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馆藏类型也得到了极大丰富。除传统的纸质文献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录像带、缩微制品、软盘等成为入藏对象,以VCD、DVD等为主的视频文献、以数据库为主的数字资源也已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而且,各馆在购买数据库之外,还尽力利用馆藏,或单独开发,或联合开发,建设具有各地特色的数据库,作为自己的特色馆藏。一些市级图书馆,如温州市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嘉兴图书馆等,纷纷实施数字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经费投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逐年增加。1978年,文献购置费为50万元。1990年,文献购置费为373.5万元。[13]之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也大幅上升。2002年,文献购置费为2523.1万元。至2010年,购置费达10198万元,比2002年增长3倍。[14]其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杭州图书馆,购置经费1600万,在全国市级图书馆中处于前列。

(四)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普遍重视公共图书馆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1978年,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合在一起,从业人员395人。至198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达1381人,其中业务人员1163人,包括高级职称人员17人,中级职称人员159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部人员的15.1%。[15]之后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数量及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至2002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为1924人,其中高级职称的人员98人,中级职称人员57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9%。200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为252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008人,占39.9%。2010年从业人员304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258人,占41.4%。[16]

为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省、市、县各文化主管部门不断组织召开各个专题、不同对象的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等,从之前的图书馆馆长讲习会、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班,到现在每年一次的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研修班,两年一次的浙江省图书馆学年会,再到全省性的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共享工程培训班、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研讨会、公共图书馆读者工作研讨会、自动化网络化研讨会等各个主题、各类形式的培训班、研讨会,培训工作形成了上规模、成体系,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鲜明特色,为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人才支撑。各图书馆也普遍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鼓励、支持职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研修、学习,不断提升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

(五)管理体制不断改善,基础业务建设趋于规范

为了加快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浙江省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9年2月,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图书处,负责管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同年,恢复浙江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浙江省图书馆学会。1980年图书馆工作移交省文化局,在省文化局设立图书馆处。1982年,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人事局联合印发《浙江省评定图书、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实施意见(试行)》,部署在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开展图书、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评定工作。1983年,浙江省文化局颁发了《浙江省县(市)图书馆条例》,用以指导市、县图书馆工作。各馆根据《条例》纷纷制定本馆的规章制度,使图书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体制及手段进一步强化。2003年8月,浙江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省内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建设、经费保障、文献信息应用、读者服务以及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等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2003年9月,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财政厅下发了《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了对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规范和管理。

2000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2000年,省委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要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同年省政府颁布《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2001年,浙江出台《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文化经济政策》。2002年,浙江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2011年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确保文化大省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中重要的阵地,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加强管理,进行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基础工作、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改进。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制订了工作条例,整顿了藏书和目录,清理积压图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提高加工速度和质量,为科研工作提供情报服务等。1994年、1998年、2004年、2009年,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厅分别对全省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四次评估,使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馆在文献采访入藏、标引著录、目录设置及组织、藏书组织管理、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全省2002年新增入藏89.9万册,2007年新增入藏增加到223.9万册,2010年更增长到336.8万册。[17]文献标引、著录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著录,逐步实现标引、著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成立浙江省文献采编中心,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数据的共建共享。

(六)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服务效益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公共图书馆本着“读者第一”的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从被动、单一、封闭的服务向主动、多途径、开放式的服务转化。一方面不断深化传统服务。许多图书馆调整、延长开放时间,敞开办证,实行大面积的开架借阅,开展预约借书,上门送书,自助式借还书等,还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讲座、展览、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等创新的读者活动。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延伸服务。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居民社区、学校、军营、工地,甚至监狱。为实现文化惠民、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各地区还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总分馆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图书馆的社会辐射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高。尤其是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出《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后,各公共图书馆更进一步推进免费开放,纷纷取消电子阅览室阅览费、自修室购票费、借书证工本费、年费等费用,并推出多种便民惠民的措施,推动、促进服务的深入与发展。

根据统计,读者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逐年上升。197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515.3万,流通册次494万(包括外借和阅览);1990年,流通人次589.2万,流通册次1065.7万;2004年流通人次1232.7万,外借书刊册次1098.6万;2008年流通人次2691万,外借书刊册次2380万;2010年流通人次3454万,外借书刊2923.9万册次。[18]

读者活动及参加人次增长明显,讲座、展览等读者活动成为图书馆又一个服务主业。1986年举办活动514场次,参加人次16.2万;1990年,举办活动825场次,参加人次24.6万;2007年举办活动2742场次,参加人次达到134.7万;2010年举办活动3928场次,参加人次191.3万。[19]

各个馆在延伸服务方面成绩也较为显著。2007年,全省流动图书馆车的借阅人次为91.4万,提供借阅书刊98.6万册次;全省各级图书馆建立分馆208个,为128万人次提供借阅书刊437万册次。2008年,流动图书馆车借阅人次为388万,提供借阅书刊601万册次,建分馆239个,为209万人次提供借阅书刊296万册次。2010年,流动图书馆车借阅人次为105.8万,提供书刊借阅180万册次,建立分馆670个,为427万人次提供借阅书刊746.7万册次。2011年,82个省级中心镇启动了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各馆的延伸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图书馆的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20]

(七)区域协作加深,对外交流日益加强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协作与交流。浙江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恢复活动以来,逐步增加了成员馆。各地区、各系统先后成立了图书馆协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公共图书馆界加强了协调合作,尤其在文献采集方面,更加注重地区的、系统的和全国的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这些协作组织都开展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等活动,有的馆还参加全国和华东地区的协作组织。

全省公共图书馆在加强与省内的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交流与协作外,还积极参与省外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近年来组织、参与的交流与协作项目和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亮点纷呈。

浙江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作为全国图书馆编目中心的二级分中心,集合全省图书馆,促进了全省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逐步实现全省文献书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全省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信息保障。目前中心拥有书目数据120余万条,供全省78家成员馆免费下载。[21]

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合作建立,作为一个公益性网上咨询服务平台,为更多读者提供了免费、专业、快捷的信息咨询。

信息、讲座、展览联盟。浙江图书馆为主要联盟发起人,各地县馆积极加入。讲座、展览联盟分别于2008年、2010年成立。至2011年,除输送师资力量、展览内容外,联盟还在各市、县开展巡讲、巡展近200场次,较好地发挥了联盟的组织作用。信息服务联盟成员馆近60家,并利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平台,开设“两会服务”专栏,汇总各馆活动方案,共享“两会”专题信息资料,率先在全国图书馆界塑造一个全省上下联动、服务“两会”的创新品牌;及时跟踪全国35家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动态信息,创办《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监测月报》,供省内各公共图书馆免费阅览。

随着浙江与省外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增多,全省公共图书馆与省外图书馆的交流、协作、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日趋增多。如2003年成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经过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金陵图书馆、无锡图书馆等19家公共图书馆的共同磋商,达成共建共享协议。2005年在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图书馆发展论坛上讨论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合作章程》,使长三角地区的图书馆合作更加广泛、务实。

为了有效吸收国外图书馆情报事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与国外同行的交往,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界不断派员赴国外考察、交流、研修,参加国际图联的年会,多次邀请国外图书馆学专家讲学、作学术报告。2006年浙江图书馆成功承办了以“中国书写与印刷文化遗产和图书馆工作”为主题的2006年国际图联杭州会前会,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10年第五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移师杭州,上海图书馆与杭州图书馆合作举办,以“城市生活与图书馆服务”为主题,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位国内外图书馆界专家学者来杭研讨交流,论坛在世博会期间以沪杭合作的形式举办,成功地向外界展示了本省图书馆形象。

2009年10月杭州图书馆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合作组织“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签约,成为其在国内的第一家管理性成员馆,并将50年发展历史积累的所有书目数据向全世界开放。2011年,浙江图书馆亦决定作为管理性成员馆加入OCLC。这不仅标志着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融入全球化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更是打开了一扇向世界展示浙江文化、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窗口。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全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省份之一。文化部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先后开展了四次评估定级活动,评估标准对于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指标要求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作用,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按照文化部下发的评估标准提升建设目标、规范工作行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大大促进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1.图书馆自动化工作条件大为改善,硬件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硬件是图书馆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浙江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基本都已配备了自动化工作必需的一些硬件设备,包括运算速度较高、有系统运行所需内存和硬盘空间的服务器;较完备的输出、输入设备,应对系统备份和断电等突发性事件的必备设备;提供读者视听需求的多媒体设备等。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7897台。各馆还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技术力量和具体业务工作的需要,不断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更新。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衢州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其自动化设备也能基本满足日常办公和读者服务的需求,并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努力谋求政府的财政支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改进。

2.基本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工作流程网络化管理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发展起来的。浙江省图书馆业务工作自动化也相应地经历了从单机作业到在单个图书馆局域网内作业再到在多个图书馆联合网络内作业的过程。目前,浙江省所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都应用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和工作流程的网络化。杭州、宁波、嘉兴、温州、绍兴、舟山等实现了地区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等提供自助借还服务,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3.建立电子阅览室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现代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扩展图书馆服务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之一。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从9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普及的时候就陆续开始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随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动,所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都建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据2010年统计,全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终端数有4453台。杭州、嘉兴、湖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都有着150台以上的电脑。经过10多年的建设,最初被称为“图书馆网吧”的地方,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集馆藏数字资源、联机数据库、镜像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查询阅览、数字化参考咨询、远程教育、网络教室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它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独立的馆藏结构和单一的纸质文献藏书模式。

4.建立图书馆门户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浙江省除个别公共图书馆尚未建立本馆的网站外,大多数馆已建立了本馆的网站作为拓展图书馆服务的良好途径。均有网上馆藏书目查询功能,多数网站还有网上预约、新书推荐、催还书刊等功能,并开设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特色频道,或开设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栏目,使之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馆藏书目数字化和联合编目工作

浙江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成为全省公共馆的书目数据的主要来源。2011年,全省78个地县馆从中心免费下载数据17.5万条,平均每月下载1.5万条,实现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22]

就市一级的层面来说,浙江省部分地市的图书馆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图书馆联合编目机构,在小范围内实现了更高程度的书目资源共建共享。杭州、宁波、嘉兴、温州、湖州、绍兴、舟山地区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都已经将各馆的书目数据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各馆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编目工作。

6.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全省范围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始于1997年底。之后几年,省图书馆组织协调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供应商对各层级公共图书馆的采购价、开放范围等进行协议,实现了部分共享。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施,依托共享工程平台推进全省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富有成效。尤其2009年浙江网络图书馆建成开通,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统一平台。2011年,浙江网络图书馆点击881.5万次,电子图书全文下载17.6万册次,电子文献传递11.5万篇,电子期刊论文下载393万篇。[23]

除了全省范围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之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也开展了一些地区性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丽水等地区的市馆都实现或部分实现了市馆数字资源与所属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共享。丽水网络图书馆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全部免费提供给丽水市辖的9个县(区、市)网络用户使用,这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丽水来说尤属难得。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进展迅速。近年来,嘉兴、绍兴、湖州等市馆还相继推出“手机图书馆”,将图书馆服务拓展到手机这一通讯工具上。但也存在一些发展和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全省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存在不平衡性,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区的发展水平与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与兄弟省、市相比,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突出,需要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一方面要消除“空白”,另一方面要在规范基础彰显特色,注重创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合作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更为基层的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如何带动基础较薄弱的基层图书馆融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网络体系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等。

(二)地方文献工作不断推进[24]

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少有作为,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进入艰难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随着全省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条件与实力普遍增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更好的条件保障。以1996年浙江图书馆正式设立全省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文献专职职能部门——地方文献部为标志,浙江省的地方文献工作进入了坚实推进与不断创新的时代。

1998年1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努力把这件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事情做好,并使之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这是浙江省历史上首次由省级重要领导机构颁发的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文件。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61号令),从政府规章的角度确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呈缴制度,并规定了应呈缴的文献范围、呈缴方式、时间、数量以及对未能履行文献呈缴义务的相关单位、出版机构及责任人的具体处罚办法。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出台,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对地方文化更加重视,与此同时,与经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的地方文献更加丰富起来。各馆对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普遍得到了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的部室设置与人员配备有较大改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等市级馆均建有地方文献专库和阅览室,普遍配有专职人员1~3名。县(区、市)级馆多数有明确的兼职人员,较好的如桐乡、永康等馆设有上规模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专库,并配有一至数人的专职人员。

除全省性的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外,各馆在地方文献的征集、管理、保护、读者利用、目标责任制实施等方面也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2005年,浙江省文化厅主持制订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实施意见》(草案)和《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考核细则》(草案),对省、市、县三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分别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规定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估规则。这是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个创举,属于全国首例,对我国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评估工作具有范本和借鉴意义。

在共建共享的大形势下,地方文献工作也进行了全省性和区域性的协作。《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新编地方志联合目录》、《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是全省通力合作的成果。前者由全省77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后者历时三年多,动员了省内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所等数百人参与,是体现更大范围、更深层面联合协作的浩大工程。之后,省、市各级在地方文献数字化方面的多项协作项目如《浙江家谱全文数据库》、《浙江省新编方志全文数据库》,也逐渐建成。

市、县范围的协作,温州市走在了前面。2005年8月,温州市图书馆联合市属11个县(市、区)图书馆及民间收藏家出版了《温州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共收录温州地方文献3891种,是浙江省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区域性地方文献联合目录。2007年《温州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协作网方案》,是浙江省首个市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协作网络。2011年,舟山开始了《舟山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编写工作,绍兴地区完成了《绍兴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作网》(草稿)。

当地知名历史人物资料的收集和保存成系统成专题。历史人物是一个地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凸现地方的文化魅力,提高地方知名度,增强当地群众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就担负着收集、整理、保存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文献资料的重任。如桐乡市图书馆,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挂牌“陆费逵图书馆”,辟有“陆费逵先生纪念室”和“中华版图书珍藏室”,介绍陆费逵生平事迹,收藏近6000册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得到陆费逵先生子女及中华书局、辞书出版社和香港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并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上虞市图书馆在胡愈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设立了胡愈之纪念室,收集胡愈之先生的生平资料和著作手稿,为海内外胡愈之先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平台。2011年,绍兴市图书馆在新设立的绍兴地方文献馆内,设置鲁迅专题、蔡元培等特色专题。

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效显著。各馆在本馆网站上设立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栏目,这些栏目或以宣传为主,或以地方文献数据库形式呈现,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展示。在整理出版方面,涌现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成果。浙江图书馆有《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嘉业堂志》等10余种作品。温州市图书馆完成《温州文献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后,又开始启动《温州通史》的编撰工作。绍兴图书馆《吴越春秋》、《会稽三赋》、《三不朽图赞》三种馆藏文献,被市政府选作该市第二届“鲁迅艺术节”礼品。浙江省各地图书馆工作者也整理出版了许多地方文献专著,主要有温州市馆潘猛补的《温州经籍志》、卢礼阳的《黄群集》,杭州市图书馆赵福莲的《西溪古今诗文选》,诸暨市图书馆杨士安的《陈洪绶家世》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均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在收集整理的数量和质量上、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因缺乏统一规划与合作,导致收集范围的重叠或空白;对网络媒体上的地方文献数据不够重视,缺少这方面收集规范;地方文献的回溯性建设滞后,民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方文献缺失比较严重等问题,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地方文献工作中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

(三)项目工程带动收效明显

项目工程主要是两大全国性的文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两项工程的开展,对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效显著[25]

自文化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来,浙江省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在国家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全省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谋划全省资源整合、服务网络覆盖的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快速推进,为保障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政策到位,经费有保障

2006年,文化部将浙江省列为试点省份,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制订、印发了《关于开展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设立了文化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共投入资金4200万元。根据《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硬件建设和资源建设。全省各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市、县地方财政投入47993.71万元;中央财政奖励400元万,保证了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2)多个渠道,形成资源输送体系

浙江省结合实际,根据浙江省的特点,多种方式推进资源传输渠道建设,形成了VPN网络到图书馆,数字电视到家庭,网络图书馆到桌面的立体多维传输体系。

VPN网络。2006年,嘉兴市、温州市、杭州市等地积极开展了利用VPN技术建设本地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分中心主动发挥龙头作用,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互联方案》。现全省已形成方案规划的以省图书馆为中心,市级支中心为骨干,县级支中心为基础的文化共享工程VPN服务网络。

有线数字电视。2008年省分中心与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就文化共享工程进入数字电视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华数数字互动电视添加“文化共享”项目入口,建设一个内容展现平台,提供给交互式增强型用户进行免费自主点播。

数字图书馆建设。2009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浙江省分中心联合全省公共图书馆建成了浙江网络图书馆。浙江网络图书馆是以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为基础,提供读者“一站式”资源检索和文献服务的统一平台。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网络图书馆点击次数达1646余万次,电子期刊阅读下载1240余万篇,全文阅读36余万册,电子文献传递26万余次。浙江网络图书馆实现了成员馆传统文献和数字资源在同一平台上的整合,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公益性文献获取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力越来越大。

(3)整合统一,形成海量共享资源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采购了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资源库在全省的使用权,供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使用。同时建立了资源授权机制,将各地引进的数字资源在网络图书馆进行个性化的授权,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通过电子文献传递等手段,使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资源建设。2011年采购了读秀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龙源人文电子期刊等资源库。

省分中心于2007年起组织协调全省各市、县图书馆开展本地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至2011年年底,完成了31个项目的评审。这些项目包含地方戏曲、家谱、民俗文化、历史人物、新农村建设、传统食品等内容,目前自建特色数据库总量达1033.9GB。

征集优秀地方戏曲、特色文化视频资源。2010年,省分中心与浙江省广电影视资源中心签署协议,征集《浙江文化地理》、《西湖》、《风雅钱塘》等21个栏目2100多集的节目。2011年,征集《藏书人家》、《典妻》等近50部越剧、甬剧,完成《浙江藏书楼》13集、《百年越剧》10集专题片的拍摄。

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到浙江网络图书馆平台。目前,全省可共享的电子图书达210万种、电子期刊1万多种,期刊论文5000万余篇、学位论文80余万部,视频2万多部。

(4)多方联合,拓展受益层面

与总工会、组织部等部门联合,积极开展共享工程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活动,联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覆盖全省乡镇(街道)行政村基层服务点,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丰富资源。

2009年5月,省文化厅与省总工会联合开展“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至2011年底,建成“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示范服务点”1389家,“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职工电子书屋”8814家,总计10203家,为全省企业职工提供优质网络文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后在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宁波大榭海军基地、舟山92118部队建立基层服务点,把丰富的数字资源送到部队官兵的面前,推动了部队文化建设,丰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为构建学习型军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积极配合浙江省委组织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2010年开通浙江领导干部网络学院,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浙江领导干部网络学院的用户、浙江宣传系统网络交流平台的所有用户也能同步利用浙江网络图书馆整合的资源。

联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推进共享工程基层网络建设。全省乡(镇)、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同时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基层点的硬件、人员、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共享。全省共建设基层服务点44886个,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村基层点全覆盖。

(5)创新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

浙江省分中心把创新活动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作为重点。2007年在全省启动了“数字文化乡村行”系列活动,2008年在全省铺开“五环旗下——文化共享奥运行”活动,2009年开展“祖国万岁文化共享——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主题服务活动,2010年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少年网页设计竞赛活动,2011年开展了“欢乐共享庆元宵”、“网聚少年”2011暑期网络夏令营活动活动。同时通过网上视频点播、现场视频放映、专题展览、送光盘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共享工程的服务送至学校、部队、社区、中心广场,送到老百姓身边。

作为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省份之一,2011年,全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共建有1个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11个市级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81个县级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两个试点地区财政投入2343.1万元,共建成65个标准配置的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100%,41个行政村(社区)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同时规范管理,省内嘉兴市、桐庐县这两个试点地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免费开放,市、县支中心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超过60小时,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超过48小时。

2.“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推进[26]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籍数量众多。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主体力量,全省公共图书馆一向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古籍保护工作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相伴相生。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省文化厅研究制定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浙江省实施方案、普查工作方案、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保护达标单位申报评定办法、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评选办法等草案,设立了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在认真完成古籍普查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古籍保护工作在全省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

(1)工作机构与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意见》提出的“建立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要求,2009年9月,经省文化厅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协商,并经省政府办公厅核准,成立了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改委等11家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的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有力地加强了对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规划和组织、统筹与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同时要求各市、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古籍保护工作。

2008年,省编委办批复同意在浙江图书馆增挂“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牌子,明确其承担全省古籍保护的业务指导、培训和学术研究等职能。省文化厅指定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作为“省中心”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

(2)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和古籍普查工作实施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定57家藏书单位作为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单位。浙江省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被列入试点单位,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古籍存量摸底、普查数据编制、库房条件改造等工作,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古籍保护计划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单位共完成了2000余部约30000册一、二级古籍的普查工作,对馆藏目录作了一定程度的修订和整理。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全省性的古籍普查平台使用培训,并将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向国家中心和平台技术开发方及时反馈。

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已登记古籍共7000多部,完成3000余条普查数据的省级审校,全省近30家单位通过普查平台开展古籍普查登记。通过近五年的努力,浙江省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工作经验。

(3)组织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07—2009年,文化部每年评选命名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组织全省各主要藏书单位开展申报工作。共有9家单位入选,有23家藏书单位的706部珍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参与试点的5家单位全部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家还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省财政专门下拨经费,对入选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单位和珍贵古籍,以及普查数据提交试点单位,分别给予每家单位10万元、每部珍贵古籍2000元、每条普查数据3.5元的建设、保护与普查补助,对于建立古籍分级保护机制,促进古籍保存条件的改善,推进古籍普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至2011年,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新古籍库房建设工作已经完工,浙江图书馆善本特藏库改造完成,嘉兴市图书馆也将扩建古籍善本藏书楼。

(4)大力加强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自2007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培养古籍保护工作骨干力量。浙江省先后有136人次被选送参加了各类国家级的古籍业务培训。同时,省古籍保护中心也面向全省,举办较大型的古籍工作相关专业培训7期,涉及古籍修复、明清古籍鉴定和著录、碑帖拓片鉴定与著录、古籍管理工作、古籍普查等内容,共计培训了350余名业务人员(还包括少量省外专业人员)。此外,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还通过引进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选送专业人员在职就读博士等途径,提升古籍保护队伍专业化水平。

(5)积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近年来,浙江省古籍修复力量在逐渐加强。2009年,文化部组织申报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双双入选。全省藏书单位有40人次参加过全国和省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如浙江图书馆选配年轻工作人员加入修复组,充实修复力量;派遣骨干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基础班和提高班,系统学习修复理论和技术;支持业务骨干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担任兼职教师,锻炼理论和实践水平。配备400多平方米的修复中心,添置修复所需的压书机、切纸机、修复墙、照相机、显微镜、工作台等设施设备。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规定,并开发修复档案数据库,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浙江省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①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统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机构对古籍保护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普通民众对古籍价值和实施保护的认识也需要普及和提高。②各行业需要进一步联手。以往古籍工作多偏重于图书馆系统,不同系统的藏书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基本不相往来,缺乏信息沟通。③经费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基层古籍藏书单位,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保存条件差,保护措施没法开展,古籍破损加剧,大大增加了实施保护的难度。

(四)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从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上来说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则更多地着眼于单个的图书馆。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单纯的借书、还书等传统服务发展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现代服务。

1.公益性讲座

开展公益性讲座,不仅能使读者直接接受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知识信息并与之交流,也是图书馆加强自我宣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得到政府的认可,符合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优先的价值取向。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几乎都办有公益性讲座,这些讲座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极具地方特色,与当地文化和市民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人文色彩的品牌讲堂。比如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杭州图书馆的“文澜讲堂”,嘉兴市图书馆的“南湖大讲堂”,宁波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温州市图书馆的“籀园讲坛”,萧山图书馆的“湘湖讲堂”、绍兴县图书馆的“明珠讲坛”,台州市路桥区图书馆的“南官人文大讲堂”等。这些讲座以“公益、亲民、开放”的姿态吸引了大批普通市民走进图书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

2.为政府决策及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和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目前,全省几乎每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都通过专题剪报、信息摘编、定题检索等多种方式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这些决策信息由纸质逐步向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近来,为“两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是各个图书馆较为普遍的服务。温州市图书馆为当地制鞋业和服装业、云和县图书馆为本地木制玩具业的信息支持是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典型。

3.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也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1989年起全国公共图书馆每年在5月的最后一周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传和展示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最好机会。在每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中,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都积极参与,开展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宣传了图书馆,也拉近了图书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在引导群众读好书、用好书、藏好书,营造全社会爱书、读书氛围,推动全民读书活动深入开展的活动中,公共图书馆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图书馆纷纷举办读书节和藏书家庭评选活动,如省文化厅主办、浙江图书馆承办的每年一度的“全省未成年人读书节”,杭州市、海盐县、余姚市、台州黄岩区“十佳藏书家庭”的评选;慈溪市和宁海县的“全民读书月”活动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在塑造城市形象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已经成了当地的常设项目和独特的文化名片。

4.举办各类展览

近几年,随着馆舍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优化,很多公共图书馆有了专门的展厅开展展览业务,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拥有了相当的观众群,取得了相当的社会效益。展览已成为图书馆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读者提供人文、艺术、科技交流与文化展示服务的同时成了公共图书馆的一个新亮点。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湖州市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凭借各自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综合优势,在各地的展览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读者群体。

5.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市民节日生活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公众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全省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因地制宜,从各馆实际出发作了很大努力,比如在节假日的时候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其中最富传统和特色的要数元宵节的猜谜活动。很多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都会在元宵节的时候举办灯谜活动,其中海宁市图书馆和温州市图书馆已经坚持举办10年以上,春节去图书馆猜灯谜逐渐成为了当地市民节庆生活的文化一景。

6.为方便社会各阶层群众利用图书馆而开展的特殊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民众和图书馆界也越来越强调文化的平等和共享。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也体现出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很多图书馆都为老年人提供了送书上门、设立流通点、定期更换图书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残障人士因为身体的原因限制了他们从正常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满足这部分特殊人群对知识的渴求,图书馆通过设立专门的盲人图书馆(室)或盲人阅览专架、残疾人读书基地,在特殊学校内设立流通站等阵地服务,同时提供送书上门服务,配备特殊阅读设施等。浙江图书馆2011年设立了“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以创新、服务的理念,满足盲人读者提供阅、咨询、培训、休闲、娱乐等多方位的需要,凸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帮助残障人更积极地融入社会。

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子弟和留守儿童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群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促生了大批在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和在乡镇农村的留守儿童。省内大多公共图书馆对这部分群体也给予了很多关注,推出各种便民、为民、惠民的举措,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为儿童和青少年服务,提供满足他们成长需要的精神食粮一直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各地公共图书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服务工作都相当重视,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设有专门的少年儿童阅览室,举办了很多面向未成年人和小读者的活动。诸如“红领巾读书协会”、“英语希望之星”大赛、少儿英语沙龙、儿童诗歌朗诵会、少儿主题征文等等活动,几乎各个公共图书馆都有举办。这些活动不但受到孩子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了良好的环境。

7.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加强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图书馆不断改进工作、完善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读者联谊会、读书会,作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召开各种类型的读者座谈会,请读者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义务监督员等等,来获取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图书馆读者团体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者涉及行业众多,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各行各业群众对图书馆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将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和活动带回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图书馆自身改进工作,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了图书馆,增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知名度。

除了传统手段,图书馆也注意借助微博、博客、论坛、BBS等网络工具,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沟通。近年来,不少图书馆开设微博,除了宣传自身的相关信息外,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更为密切,与读者随时沟通回复,时效性更为突出。如杭州图书馆2010年底开通了新浪微博,2011年初又开通了腾讯官方微博,两个微博的粉丝数近30万,位列实体图书馆微博前三。

(五)推行总分馆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007年《浙江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初步实现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县与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之间统一采购、集中分编、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文献服务体系。”2008年浙江省委工作会议通过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浙江未来三大文化建设体系之一来抓。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之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总分馆制的发展模式,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1.嘉兴“城乡一体化”:以乡镇分馆建设为切入口[27]

嘉兴市图书馆是浙江省较早开展总分馆试点的图书馆。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探索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指导下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道路。2007年,嘉兴市馆余新镇和王江泾镇的乡镇分馆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并列入2007年市政府的民生工程。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嘉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在乡镇分馆建设过程中,嘉兴市本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投入、市馆(服务体系中的总馆)集中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

目前嘉兴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体系主体构架是:以市(县)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骨干,以村(社区)图书分馆(流通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企业、学校等图书馆联盟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嘉兴市图书馆在和五县二区的公共图书馆之间实现统一书目检索平台、一卡通行、通借通还的基础上,以乡镇分馆建设为切入口,在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探索出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为特点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乡镇分馆实现全覆盖。2007年,嘉兴市本级乡镇分馆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广市本级乡镇分馆建设;2008年,在市本级分馆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县级总分馆建设机制并加以推广。目前,全市54个镇建有高标准的乡镇分馆,已实现乡镇图书馆的全覆盖。累计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乡镇分馆达到537平方米,总藏书121万册,报纸杂志1.35万册,书架4175个,电脑967台,工作人员169人。2011年各乡镇分馆到馆人次113万,社会效果显著。

村(社区)分馆试点有新进展。嘉兴市图书馆结合嘉兴市正在推进实施新市镇、新社区的“两新”工程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或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业务规范,技术外包,资源共享”的思路,实现一卡通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同时,探索与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合作的方式,结合职工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等项目,开展村(社区)图书分馆和流通点建设,并进一步探索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等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在2009—2010年设立18个村(社区)分馆的基础上,2011年召开试点工作研讨会,对村(社区)分馆建设模式的进一步调研、总结、研究,探索适合嘉兴实际情况的最佳建设模式,并将移动阅读作为实现服务体系的补充。

启动图书馆联盟工作。围绕进一步推进嘉兴市信息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于2010年底开通了由嘉兴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小学教育系统等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建设的区域性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嘉兴数字图书馆。自开通以来,读者有效访问397159人次,嘉兴数字图书馆各频道的总访问次数超过500万次,文献传递超18万次,受到了广泛好评。

嘉兴“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业界称为“嘉兴模式”。文化部于2009年4月在嘉兴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2009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考察了嘉兴市大桥分馆,称赞嘉兴的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2011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项目。

2.杭州“一证通”:“中心馆—总分馆制”构建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28]

杭州图书馆是在浙江省较早实践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之一。结合杭州创建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图书信息一证通”工程为抓手的总分馆制建设,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中心馆—总分馆制”体系思路。

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之初,采用的是“联盟式总分馆制”,被业界称为“杭州市图书馆模式”。即在实现“九馆一证通”的基础上,以“一证通”工程为平台,逐渐形成以杭州图书馆为总馆,区、县(市)馆为分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基层图书馆(室)或基层服务点的四级图书流通网络,从而构成跨系统总分馆制的图书馆联盟。

随着“联盟式总分馆制”发展,服务网络不断扩大,杭州图书馆作为总馆压力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杭州市图书馆调整模式,逐步形成了现今“中心馆—总分馆制”的体系建设思路,更强调体系建设中的分级管理。在确立杭州图书馆是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中心馆的同时,确立了各区、县(市)图书馆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业务总馆的地位,使区县级图书馆成为县级总分馆的建设中心。

杭州市图书馆的“中心馆—总分馆制”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保障总分馆制可持续发展。经费由县、镇(乡)两级政府根据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分级承担、共同投入,分散基层图书馆建设的财政压力。

明确中心馆、总馆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对乡镇分馆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区、县(市)图书馆的业务规划、管理、培训、协调等工作有具体的管理人,每年由市馆划拨10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杭州市5个县(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县图书馆负责全县总分馆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县级总馆、乡镇分馆、村级流通点三级服务网络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

明确分馆建设标准和人员配置,为分馆有序运行打下基础。总馆在每个分馆开馆时配送图书1500册、报刊30余种,并每季度为各分馆配送图书300册。分馆管理人员由总馆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管理,并对开放时间、建筑面积、阅览座位等都做明确规定,确保基层分馆有扎实的建设基础。

建立统一的文献物流中心,提升服务效率。目前,杭州图书馆已成功与杭州邮政达成合作协议,开始在全市进行试运行。

发展数字图书馆,探索图书馆发展新载体。杭州数字图书馆终于在2010年正式开通运行,并且成功突破了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用户终端的限制,开通了网站、手机、有线电视三个平台。

创建国内首家图书馆事业基金会,创新社会化合作道路。2003年12月,杭州图书馆联合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成立了国内首家图书馆事业基金会。至2010年底,基金会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2010年起,基金会每年开展典型村级图书室的评选,加大对乡镇村级图书室的扶持力度。

目前,杭州市已建立区、县(市)馆11家,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点共2000余家。全市基层服务点(包括区、县馆)外借册次341万,外借人次94.4万,新办证4.65万张。

3.榜样的力量:总分馆制实施与推广[29]

嘉兴市、杭州市不同总分馆制模式的试点成功,在省内、国内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市或在政府主导下,或图书馆间自发联动,推行总分馆制。宁波、温州、湖州等地都实现了“一证通”或“一卡通”,绍兴、舟山、金华等地也推出分馆制,实现市、县图书馆之间的网络互联。宁波、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更进一步向所属辖区的乡镇、街道推广,甚至部署到村和社区。

根据《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全省各公共图书馆共建立各类、各级分馆670个,为427万多人次提供书刊借阅746.7万册次,占全省图书馆外借人次的31%、外借册次的25.5%。从这一外借比例上,即可看出分馆的效应。

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总分馆制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通过流通站、汽车图书馆、农家书屋等为基层服务的举措。如宁波地区,宁波市图书馆设有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的馆外流通点365个,其余11个县级图书馆共设立流通点966个。丽水、衢州等地虽然尚未开展总分馆制建设,但依然在为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理想而努力。丽水市图书馆共有69个图书流通点,2011年新设流动图书室18个,图书编目2480册,流动图书室外借图书9877册,阅览11878人次。衢州市在原有60余家书屋基础上,全市新建农家书屋90家,衢州市图书馆还在企业、军营、社区、学校新建了12个图书流通点,全年共开展送书下乡12.8万册。

三、结 语

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已成规模,职工队伍专业化,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信只要正确认识问题,用正确的理念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在全社会都在关心、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下,有政府的支持和业界的共同努力,这些困扰和问题一定能逐步解决。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化厅人事处、浙江省图书馆)

【注释】

[1]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于良芝、邱冠华:《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

[3]《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5、68页。

[4]《1988年浙江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第7页。

[5]陶月彪:《改革中稳步前进的浙江公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9年第4期。

[6]《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7]《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表2‐1“1978—1990年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

[8]陶月彪:《改革中稳步前进的浙江公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9年第4期;《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

[9]《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0]《2004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1]《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

[12]《2002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7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3]《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

[14]《2002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5]《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

[16]《2002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8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7]《2002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7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8]《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2004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8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19]《浙江省图书馆志》第68页;《2007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

[20]《2007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08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2010年浙江省文化文物产业统计资料》;《浙江省文化厅2011年工作总结》。

[21]《浙江图书馆2011年工作总结》。

[22]《浙江图书馆2011年工作总结》。

[23]《浙江图书馆2011年工作总结》。

[24]袁逸:《百年沧桑征典籍——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百年概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年第2期。

[25]参考:《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工作总结》。

[26]《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情况》。

[27]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乡镇分馆建设为切入口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8]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积极探索“中心馆—总分馆制”构建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

[29]参考:各馆总结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