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殊学校心理咨询

特殊学校心理咨询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这种理论适用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行为障碍等儿童,要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他们体会行为后果带来的不良感受。由于视觉障碍,他们看不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面对面交流,常常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
特殊学校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

第六节 特殊学校心理咨询

除了接受常规教育的少年儿童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这就是特殊儿童,这些儿童包括因残疾、学习困难和其他特殊性而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一、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一定的共性。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和正常儿童一样,也遵循一般规律,经历着各个发展时期。心理发展也基本上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但是特殊儿童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正常儿童,个体差异大于正常儿童,学习和生活能力明显差于正常儿童。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时,需要在普通的心理咨询方法上加上特定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理论

以特殊儿童为咨询对象的心理咨询应有针对性地采用有关的心理咨询理论才能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下面介绍适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6种主要理论。

(一)儿童辅导理论

儿童辅导理论是为全体学龄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性服务。服务对象包括正常学生和发展障碍的学生,既有团体咨询又有个体咨询。尽管心理学家们对儿童辅导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这几个基本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辅导过程应该有助于儿童的心智发展、人格成熟和心理健康。辅导过程应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化、科学化。辅导过程应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辅导过程应有利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和校园生活的适应。辅导者可以采用直接咨询、间接咨询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环境,增强情感教育等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这个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作用,适用于指导特殊学校的教师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发挥学校的环境因素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

(二)逻辑结果理论

逻辑结果理论的出发点是尊重儿童的心理需要,按照行为发展的自然规律,引导儿童在正常的挫折体验中成长。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惩罚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因此不如利用现实情境使儿童自然而然地体验不良行为的逻辑后果,此时,儿童会意识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并重新考虑新的行为策略,逐渐消除不良行为。在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这种理论适用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行为障碍等儿童,要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他们体会行为后果带来的不良感受。

(三)游戏治疗理论

游戏治疗的突出特点是心理治疗中应用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因此游戏治疗定义为通过游戏手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游戏并不是治疗的目的而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任何一种心理治疗中均可以使用的工具。在游戏治疗过程中咨询师要尽早与儿童建立友善关系,接受儿童真实的一面,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引导他们自己觉悟,不要强求治疗进程。游戏治疗理论应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吸引儿童参与到心理咨询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被关注的环境中获得积极体验。游戏有很多不同类型,可以满足有不同障碍的特殊儿童。

(四)家庭治疗理论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动力结构,每个成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家庭中某一个成员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成员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个体心理障碍的治疗,最好放在家庭系统里进行。家庭治疗需要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配合。家庭治疗重在重新调整家庭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发挥家庭对个体的功能,帮助建立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家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对有障碍的儿童会采用特殊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会有更大的影响,因此在特殊儿童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配合积极治疗。

(五)团体咨询理论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中进行的,它强调集体中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调整、改进与他人的关系,改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实际生活。团体咨询重点在于制定好一定的团体行为规则,组织好团体活动,控制好团体人数。团体咨询对于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具有良好效果,但是交流能力缺乏的特殊儿童就不宜用这种咨询方式。

(六)生活分析理论

生活分析理论是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提出来的,是指来访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反省,通过这种分析、反省达到自我检查、自我激励的目的。可以用一些道具来制作生活分析图,可以把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都写下来,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可以用于解决高年级听觉障碍或者视觉障碍儿童的学习习惯不良问题,但是对于认知能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这个方法并不适用。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

1.视觉障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孤独感。由于视觉障碍,他们看不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面对面交流,常常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他们常常怕自己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感到自己不被别人理解,不被社会大众接受,孤独感油然而生,并且这种感觉日益增强。一些研究表明盲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和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关系,要减轻盲童的孤独感就要动员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大众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尊重他们、照顾他们。

自卑感。有视觉障碍的人大多数认为自己有生理缺陷,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进行各种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更多的困难,大众会把他们与正常人区别对待,甚至还会受到冷落和歧视,所以他们会感到深深的自卑,感到自己没用,生活没有意义,从而意志消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怨恨感。由于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视觉障碍者往往会感到气愤,他们有时会迁怒到自己身边的人,甚至会抱怨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照顾不当,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失明也应该付出责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从而产生怨恨、厌世的情绪。

内疚感。由于视觉障碍者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正常工作,他们常常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关怀,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内疚感,认为自己是他人的累赘,拖累他人。

依赖性。由于经历长期的不良情绪体验,加上父母的过度关注,盲童很容易养成依赖性,他们习惯周围的人照顾他们,让着他们,喜欢别人向自己提供帮助,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产生高度的信任和依赖,自己不愿意独立面对生活,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猜疑性。视觉障碍的人由于看不到东西,感知事物不完整,不充分,对待周围的人或者事物往往会出现片面、主观的看法,并且对别人的劝说不轻易相信,猜疑心很重。

2.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咨询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行平等教育,加强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盲童正确认识自己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特殊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尽快建立完善盲生的心理档案,不断开发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对盲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调整盲生的心理状态,并且指导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者生活中去,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对盲生进行心理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教师要与盲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教师要联系盲生的父母,双方配合起来对盲生进行教育。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咨询

听觉障碍往往伴随着语言障碍,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和认知活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情绪、个性以及行为方面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

1.听觉障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不良的自我认知。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听觉障碍儿童无法与环境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无法与他人沟通,难以融入社会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他们总是放大自己的障碍,产生自卑情绪,并且喜欢独处,久而久之,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敏感多疑。听觉障碍儿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容易产生错觉,由于语言能力的缺失,思维还停留在具体阶段,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因此对复杂的关系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情绪急躁。由于听力和言语能力的丧失,听觉障碍儿童接受信息不够全面,认知水平有限,会产生理解偏差,他们往往表现得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不良而强烈的情绪体验。

研究发现,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性别和地域上存在差异,听觉障碍男童在躯体化、精神病和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女童,农村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比城市儿童要差。

2.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咨询

提高聋哑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水平。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和咨询中心,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

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支持,这些系统应该照顾听觉障碍儿童的需要,增加手语、字母等交流手段来促进与这些儿童的交流。

丰富辅导和咨询的方法。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开设健康活动区,诸如聊天角、发泄角、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重获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听觉障碍儿童交往困难的状况,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有助于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发展交往技能,并且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情感体验。鼓励听力残疾儿童与同伴的交往,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社交信任感。

(三)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咨询

1.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速度较为缓慢,记忆能力较差,思维水平较低,生活能力较差,情感控制性较弱。身心发展脱节,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认识周围环境,有些儿童还伴有其他身体或精神疾病,因此在他们身上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智障儿童的适应性较差,他们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做事缺乏恒心,耐挫力也很弱,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并且脾气比较固执,独立性较弱,常常依赖他人。随着障碍程度的加重,儿童表现出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就越多。

2.智力障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由于认知水平低下,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智障儿童往往在生活和学习上长期受到挫折。年幼时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有的也开始想要独立地处理事情,但是苦于自己能力有限,他们便会产生自责的情绪,埋怨自己不争气,有时候独自面对外界,对压力产生恐怖情绪。

智力障碍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缺少对事物理性的判断,会受到情绪的支配,并且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他们对外界刺激分辨不清,容易冲动。另外,他们难以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处在青春期的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孤独感,遇到困惑无处倾诉,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中。不同智障程度的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有差异的,随着智力障碍程度的加重,他们自己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越低,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对改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将起到一定作用。

3.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咨询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根据智障程度不同,尽量给予学生们有区别的对待。

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咨询和主题活动等等。可以进行集体教学、团体咨询也可以进行个别咨询,在咨询过程中采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由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言语式的沟通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他们,因此心理咨询师可以采用游戏、戏剧、音乐、美术等治疗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

(四)情绪障碍儿童心理咨询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问题。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等。这类心理问题的矫正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

1.厌学症

厌学症儿童主要的表现是讨厌学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导致儿童厌学的原因,一是压力过大的教学方式。学业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晦涩,缺少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二是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太高的期望和过多的要求,只重视分数,还会为考不好而打骂孩子,这会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三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厌学症儿童心理咨询策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处理好师生关系,不要惩罚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支持、温暖的环境中学习,这对改善他们的厌学情绪十分有帮助。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要给他们过高的期望,积极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帮助他们设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持续的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这些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或者紧张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符合。按焦虑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焦虑发作、慢性焦虑。按焦虑症状的特征及诱因可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处境性焦虑。

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焦虑的儿童神经类型多为弱型,表现为自卑,对别人的言行十分敏感,自我防卫意识较强,意志较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常常惩罚他们,由此儿童时常提心吊胆、缺乏自信。家长关系不合,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多疑、敏感。有的家长本身的焦虑情绪也会对孩子产生消极作用。学习压力重,教师和老师过高的期望,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他们不得不为分数而担心和焦虑。

焦虑症儿童心理咨询策略:咨询师首先要找出引起儿童焦虑的源头,采用心理治疗以及教育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提倡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当焦虑症儿童出现焦虑情绪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理解,耐心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帮助他们想出解决的方法,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当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他们以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正确的行为。鼓励焦虑症儿童与同龄人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的儿童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甚至影响了饮食、睡眠,这时就要采用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焦虑的药缓解躯体症状,同时还要结合心理咨询。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表现为多种毫无意义的想法或者印象;强迫行为表现包括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检查,这样的仪式行为一天会出现很多次。强迫症患者无法控制这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出现,有时候两者可能同时出现。

强迫症的成因大概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些儿童先天性心理素质不良,做事谨慎、胆小、犹豫不决,常常对事情思考过多,自责心理较强,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客观因素:高度的精神紧张,突然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躯体疾病等生活事件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

强迫症儿童心理咨询策略:采用支持疗法帮助儿童树立克服病态的信心,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交往,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引导家长、教师正确认识儿童的症状,让他们把儿童强迫行为的情境列出,家长和教师必要时可以强行阻止儿童强迫行为的出现,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防止儿童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强迫观念和行为上。对于严重患者,可以采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4.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官能性障碍。情绪失常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但有时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还没有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表达不完善,通常表现为心情低落,对活动没有兴趣,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女性多于男性。

抑郁症成因主要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儿童的父母患抑郁症的较多。在与抑郁症儿童有亲属关系的人群中,情感障碍患者比例较高。环境因素:儿童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幼年丧母、父母离异、自然灾难、身心受到虐待等等是儿童抑郁症重要的诱发事件。生活压力过大,儿童容易产生无助感,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消极的看法,无助感是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

抑郁症儿童心理咨询策略:咨询师要帮助儿童减轻心理负担,培养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坚强性格,积极帮助他们调整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于有明显悲观情绪甚至轻生念头的青少年,要配合药物治疗,耐心疏导,并且对这些个体进行密切监护,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