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举学导论》简介

《科举学导论》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厦门大学刘海峰著的《科举学导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教育学一等奖。它是与中国一千多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有地区有关的一门学问。科举学不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局部而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学问。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原主任杨学为研究员发表书评认为:“《科举学导论》的问世,必将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科举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科举学导论》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厦门大学刘海峰著的《科举学导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教育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是第一部科举学专著,撰写过程前后历时近14年。全书共包括科举学引论、科举学综论、科举学史论、科举起源论、科举时代论、科举存废论、科举人物论、科举政治论、科举教育论、科举文学论、科举社会论、科举文化论、科场法规论、科举地理论、科举术语论、科举文献论、科举东渐论、科举西传论等18章。共49万字。

二、基本观点

科举学以科举制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也是一门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专学。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它是与中国一千多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有地区有关的一门学问。科举学不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局部而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学问。现代科举学是在科举研究历史悠久、研究对象重要、研究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一门专学,是实至而名归,是在学显之后蔚然成学的。作者认为,“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远非以往的“恶谥”那么简单,不应将其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科举虽已废止,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停罢,仍适用于现代社会,而1300年科举考试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对当今的各种考试改革皆有参考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三、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此书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为科举研究集大成之作。此书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含义、范畴和内容,力图提纲挈领地论述科举学的方方面面,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进行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并为科举学构建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此书体系严整,规模宏大,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细节的考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见解。此书后还附有《新印科举古籍目录》、《科举学著作目录》和《科举研究学位论文目录》,尤为珍贵的是几乎包括了日韩越和西方文字出版的所有科举研究著作目录,对科举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指出:此书“是一部准确阐述科举学定义,全面、系统论述科举学范畴、宗旨、研究内容的开山之作”。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李弘祺教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权威刊物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上发表书评,称此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出版的此类著作中最好的一部”,“是综合研究和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实际、意义和影响的最全面的一部中文著作”。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原主任杨学为研究员发表书评认为:“《科举学导论》的问世,必将成为一面旗帜,引导科举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萧启庆教授评论《科举学导论》说:“此书为一开创性巨著,有此一书,科举成‘学’必矣!”此书标志着科举学的确立。由于此书及作者其他科举研究论著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者与季羡林、金庸、刘心武等12位知名人士一起被新浪网评选入围“2005年度文化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