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召开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14次,国内学术研讨会15次。中心刊物《文艺美学研究》已经出版了5辑,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著作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所在文艺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自成立以来,本基地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的精神,深化人才管理和科研体制改革,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10年来,本基地有周来祥、曾繁仁等老一辈著名学者,谭好哲、陈炎、马龙潜、王汶成、仪平策、盛宁、屠友祥、程相占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以及数位具有较好学术发展前景的青年学者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聘请了荷兰比较文学家佛克玛,美国文论家希利斯·米勒、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法国哲学家罗杰姆·伯雷,日本美学家青木孝夫,韩国美学家朴商焕和陆贵山、赵宪章、蒋述卓、王杰、冯宪光、鲁枢元等多位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目前,本基地已经形成了研究方向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多元的研究团队。

在学术研究方面,本基地确立了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审美文化和审美教育四个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的学科方向,本基地将文艺美学作为研究重点,经过多年建设,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获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生态美学已成为本基地学科发展的新亮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生态美学研究团队,并融合了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山东大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研究中心”,编辑印行了《生态美学通讯》。目前,本基地已经成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重镇,并且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平等对话与交流。审美文化和审美教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出版了审美文化和审美教育系列丛书。

自成立以来,本基地研究人员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5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及校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其中,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周来祥教授的《中国审美文化通史》、谭好哲教授的《文艺与意识形态》和陈炎教授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等均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陈炎教授的新著《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和屠友祥教授的新著《索绪尔手稿初检》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此外,中心成员另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刘勰文艺评论奖15项,教育部和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多项。

10年来,本基地共培养博士生154名(包括在读生),其中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8篇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本基地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召开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14次,国内学术研讨会15次。中心刊物《文艺美学研究》已经出版了5辑,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10年建设,本基地总结出如下经验:(1)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首要任务。(2)注重学科建设的组织与发展方向的设计。根据学科的发展确定新的研究方向,把握学术前沿,与国际接轨,并且注重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出新问题。(3)学术研究突出创新性,尤其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探索新的研究路径,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4)实行开放式管理。在项目申报和研究中广泛吸纳国内外各个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加入研究梯队,或者领头申报国家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优异成绩。(5)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或进行短期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并共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定期召开国际会议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生态美学导论》,曾繁仁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该著作是国内首部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综合中西古今资源,全面论述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美学理论形态的论著。该项研究具有开创性,对我国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2.《中华审美文化通史》(6卷本),周来祥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该著作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与和谐传统为主线,以和谐美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华审美文化的几千年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释,既拓展了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广阔空间,对承传、弘扬中华文化的和谐传统,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该著作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谭好哲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该著作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以问题为中心,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取向与民族性价值诉求做出了辩证深入的阐发,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深厚的观念辨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与观念指导。该著作荣获山东省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陈炎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该著作从清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资源入手,从生态观的角度重新解读古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探索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及其相互之间的补充与互动关系。该著作于2011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5.《索绪尔手稿初检》,屠友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收集掌握了现在已知的全部索绪尔手稿以及国际上几十年来关于索绪尔学术思想的大量研究文献,通过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学术关系,并对一系列重要概念给予了深层讨论,其分析解说对我国语言学理论建设有重要意义。该著作于2010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本基地拟强化发展“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四个学科方向,并通过这些重点学科的研究来整合、优化研究团队,产生创新成果,发表创新学说,推动学术的深入发展。

在文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向,我们确定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美学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重建”、“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三个重大课题,在文艺美学当代重大课题研究方向,我们确定了“文学艺术与现代传媒关系研究”、“符号科学的发展与文学理论的突破”、“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当代形态研究”三个重大课题,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继续加强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建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智慧,建立中国生态美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将“环境美学与美学的改造”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并拟出版“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丛书”、“生态审美观的建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中西对话与美学发展”等标志性成果。

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确立了“艺术、工艺与体育、科学的关系研究”、“中华审美文化传统与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建设研究”、“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三个重大研究课题。并拟出版“中国审美文化系列丛书”、“审美文化的理论建构”、“文明与文化:审美文化的中西比较与当代建构”等标志性成果。

在“审美教育”研究方面,计划出版《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并承担教育部社科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美育年鉴》的“美育热点”栏目的组稿与编辑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