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已发展到36个,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研究基地为辐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群。十年来,该省高校抓住机遇,不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环境,夯实基础,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激发科研工作的活力,推动高校社科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年来,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75项,获资助经费1600万元。四是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年以来,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牢牢把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着力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软件和硬件两个平台,切实强化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三个抓手,开创了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1)努力探索,创新性研究格局逐步形成。该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科研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构建了科学而完整的制度体系。一是积极推进科研体制创新。把重点研究基地作为创新平台,通过打破学科、院系、校际之间的壁垒,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科研资源的整合、学科方向的凝练、科研条件的改善、科研人才的聚集,从而实现培育成果、造就人才、学术创新、服务社会和提升影响力的科研目标。目前,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已发展到36个,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研究基地为辐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群。其中,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已进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行列。二是积极探索科研组织创新。一批高校将传统科研处的职能进行科学分类梳理,专门成立了社会科学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和管理;各高校还成立了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进一步推动了科研组织创新,提高了科研管理效能。三是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鉴定结题管理细则》、《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切实搭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长效发展。

(2)苦练内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显著提升。十年来,该省高校抓住机遇,不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环境,夯实基础,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激发科研工作的活力,推动高校社科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以来,该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立项年年有突破,年年创新高。2001年,该省高校仅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资助经费37万元,2010年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2项,资助经费达760万元,分别是2001年的9倍和20倍。十年来,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75项,获资助经费1600万元。在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共发表论文77875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60篇、CSSCI期刊发表7211篇;出版专著5043部;获省部级以上奖489项;向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513份,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85份,其中《关于建立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若干政策建议》等4项研究成果被中央领导批示转阅或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保护和开发”阶段性成果“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一文,2008年12月19日全文登载于《求是》第28期内参,并发了编者按。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十年来,全省高校有20门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27门课程评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现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和精品项目,如《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国有企业“债转股”与资本结构优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朱熹与江西理学》、《江西通史》、《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史》等。

(3)扎实推进,科研资助体系不断增强。根据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不断规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一是资助体系不断丰富。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设置了多层次的项目种类。在类型上设立了基地招标项目、社科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委托项目、自筹经费项目等种类;在内容上设立了一般项目、思政课研究项目、思政工作重大招标项目、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等专门种类。10年间,该省共下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3019项,资助经费1288万元。二是资助经费不断增长。由2001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0万元,增长了5倍;到2010年达300万元,增长了3倍。三是资助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项目覆盖了全省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院校等各类高校,申报院校由2001年的1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80多所。

(4)注重培养,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一是以青年基金项目等为载体,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兴趣,提高他们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有力推动了全省高校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二是重点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学术科研骨干。2006年,启动了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学术科研骨干培养计划,已成功开展了两次评选活动,从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中遴选出领军人才19名、学术科研骨干45名,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并在出国深造、进修访学、获取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开展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2003年选拔了225名学科带头人和407人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层次和人才梯队。目前,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研人员达到1368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910人,比例达14%,具有博士学历达1474人,比例达11%。长江学者1人,国家名师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99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人,省名师149人。四是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统一部署,2006年以来,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共举办研修班18期,研修人员达2057人。

(5)勇于创新,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省教育厅建立了网络服务平台、开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系统。省高校社科研究管理从课题申报到结题办理,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在省教育厅的倡导和带动下,全省高校建立了网络服务平台、文献数据库、科研管理系统等,实现了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改善了科学研究条件,改进了科学研究方式,提高了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全省高校建立了30个文献数据库系统,共收录了上万册电子文献,一批学术期刊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

二、主要经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确保社科研究健康发展。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营造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

(2)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要注重科研评价的导向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的现象,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浮躁科研心态。努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高校各类业绩考核指标中要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考核权重。要特别强调研究的创新性,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高低的主要内容。

(3)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教学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树立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意识。首先,要树立科研为党和政府决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瞄准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长远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脉搏,关注热点,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培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益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其次,要拓宽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渠道,运用资助出版、成果要报、成果推介会等手段,加大对优秀成果的推介力度,鼓励项目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向决策咨询和文化产品转化。

三、标志性成果

(1)江西财经大学陈富良的专著《规制政策分析:规制均衡的视角》,2007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在给出一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成本效益约束、利益集团博弈和规则冲突及制度变革等角度分析规制政策的形成与演进。此书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一个关于规制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的关于规制制度的重构和关于提高规制政策的效率与政府规制的执行力等有关建议,对规制型政府或监管型政府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借鉴意义。

(2)景德镇陶瓷学院陈雨前主编的《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用世界文明发展的眼光和从文化的视角,对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考辨,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构成体系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对传统的说法进行了考证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它的出版对于提升世界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认识以及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江西农业大学张春美的研究报告《构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机制研究》,总结了我国水库移民扶持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机制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后期扶持主体和客体的利益关系及其责任,以及后期扶持方式与选择路径,建立了联动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4)南昌大学陆丙甫、徐阳春等的著作《语言类型及其功能基础》,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最终成果。此项研究所论述的当代类型学之蕴含共性及其逻辑价值,十分透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性,被鉴定为优秀成果。其阶段性成果中有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转载,有两篇分别获得江西省二等奖和三等奖。

(5)江西财经大学龚汝富的著作《明清讼学研究》,注重文献考证和学术原创,填补了法律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法学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学术力作。此书面世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日本著名法史专家、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不仅给予高度赞赏,而且推荐韩国群山大学朴永哲教授专程到江西财经大学拜访作者,切磋学问。此书获得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抓好基地建设,打造高端平台。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努力完成“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内涵建设、增强研究实力、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团队、推行科学的评价导向、注重社会服务”等7项基地建设任务;力争建设10个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力争建设2~3个基地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15~20个研究特色鲜明和学科优势明显,在省内有很强学术影响力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25个具有研究特色和学科比较优势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点研究基地。

(2)提升科研质量,推出学术精品。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探索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学研究质量。以课题立项评审为导向,重点培育一批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品牌、研究优势、研究个性的优秀科研成果。

(3)加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继续实施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学术科研骨干培养计划,以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重点打造一支具备良好学术道德、较强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继续组织好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通过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以中青年人才为主力的领军人才和学术科研骨干。

(4)强化服务意识,发挥科研效益。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效益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切实为党和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支撑。

(5)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组织落实,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咨询机构,发挥专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参谋咨询作用。加大经费保障,努力改善科研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