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成绩

上海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成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高校的科研人员在十年科研工作中所贡献的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也确实发挥了相应的作用。1996年,上海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为3.97亿元。2000年上海高校共承担科技项目12 734项,投入科技人员数为17 509人,研究与发展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6%。经过长期的努力,上海高校已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逐步进入世界科技的前沿,不少攻关项目和成果已领先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二节 上海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成绩

上海高校在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所开展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其宗旨就是为了支撑国家和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应该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上海高校的科研人员在十年科研工作中所贡献的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也确实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一、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适应新世纪要求,加速科技事业发展,提高上海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市教委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通过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倡导创新文化,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加强条件保障,加强对科技人才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等方面的努力,上海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十年的努力,上海高校已成为人才层次最高、数量最多、辐射力最强的人才基地,形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整体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涌现出一批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参与竞争的学科带头人才,培育出一批优秀科研团队和技术创新产业化团队。

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1996年,上海高校有科技活动人员42 000余人。2000年,上海高校有科技活动人员40 083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3 197人,研究与发展人员13 450人,折合全时研究与发展人员8 694人。与外省市高校相比,科技人员的数量处于全国第三位,研究与发展人员处于第四位。2006年,上海高校有科技活动人员39 525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37 843人。

科研队伍整体素量提高,结构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有所增加,学历层次有了提高。2000年,教授、副教授和其他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总数的45%,比1996年增长了8.76%。2006年,教授、副教授和其他高级职称的人数为13 544人,占总数的34.26%。2006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29 643人,所占比例为75%。二是中青年成为科技队伍的主要力量。2006年,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中,45岁以下的有7 742人,占57%。十年中,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以及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都有较大增加。

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十年来,上海高校始终站在科研前列,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多渠道承接科研任务,有力地推进了上海高校的科技工作,为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知识与技术支撑。

1996年,上海高校科技总经费为7.08亿元,其中,政府部门的经费有3.06亿元,占科技总经费的43.2%。以后,每年大幅递增,2000年,上海高校科技经费发展到16.28亿元,其中政府部门的经费有7.06亿元,占科技总经费的44%。到2006年,上海高校科技经费已经发展到50.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09.5%。

2000年,上海高校科技总经费超过亿元的学校有4所,到2006年,超过亿元的学校达到9所,其中,上海交通大学11.84亿元,同济大学10.57亿元,复旦大学8.45亿元,上海大学4.25亿元。

1996年,上海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为3.97亿元。2000年,上海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为9.44亿元,比1996年增长137.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87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5.56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1.9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215.9%、127.4%和113.4%。到2006年,上海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已经达到39.4亿元,比2000年又增长了317.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5.44亿元,应用研究经费13.39亿元,试验发展经费8.0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90.9%、140.8%和322.1%。

1996年,上海高校共承担科技项目7 456项。2000年上海高校共承担科技项目12 734项,投入科技人员数为17 509人,研究与发展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6%。其中,基础研究项目占22.9%,应用研究项目占64.4%,试验发展项目占12.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7 000余万元,占基础理论研究的37.6%。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占上海市总数的70%以上。2006年,上海高校共承担科技项目19 541项,投入科技人员数为16 020人,其中,基础研究项目5 021项,占25.7%;应用研究项目7 425项,占37.8%;试验发展项目3 478项,占17.8%。获“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共6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441项。2006年,上海高校共承担的科技项目数比2000年增加了65%,尤其是承担国家级重点攻关课题数明显提高,充分显示出上海高校强有力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江泽民同志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发展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且提出高校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经过长期的努力,上海高校已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并逐步进入世界科技的前沿,不少攻关项目和成果已领先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996年,共出版科技专著402部,发表学术论文14 762篇,鉴定科技成果441项。2000年,共出版科技专著310部,发表学术论文18 132篇,鉴定科技成果541项。2006年,共出版科技专著269部,发表学术论文34 134篇,其中被SCIE、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有14 187篇,有159项国家级项目通过验收,鉴定科技成果247项。

2000年申请专利524项,其中发明专利384项,获专利授权213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2006年申请专利3 074项,其中发明专利2 549项,获专利授权1 686项,其中发明专利1 207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奖。1996年,获省市级奖励3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项。2000年,上海高校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0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14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17项。2006年,共有29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省部级奖励一等奖50项、二等奖107项。

在获奖成果中,有许多成果达到了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例如,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联合攻关项目“数字化电视机”,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复旦大学的基因芯片技术和应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微型飞机,标志着我国微细加工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由复旦大学牵头的“猪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获得成功,有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防治口蹄疫的基因工程疫苗的国家,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之一,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从事桥梁工程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近年来承担了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徐浦大桥、轨道交通高架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的科研与设计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为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桥梁工程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

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谋划科研与产业的发展时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上海高校切实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为上海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

企事业委托经费突飞猛进。1996年,上海高校有企事业委托经费4.02亿元,2000年增长到7.54亿元,2006年,猛增到23亿元,十年中增长了472%。

上海高校与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一批高校的科技力量、研究开发机构、高科技项目和企业相继进入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批上海高校积极参与由复旦软件园区、上海交大漕河泾软件园区和浦东软件园区组成的上海软件园建设,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产学研合作。2006年,上海高校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家,上海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8家。学校与周边地区合作及“三区联动”有了进一步发展。

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在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四次上海市产学研工程项目颁奖中,上海高校有200个项目获奖,占全市303个获奖项目中的66%,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62项,三等奖110项,分别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1%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