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缅怀刘型院长

缅怀刘型院长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月24日,教育部通知,政务院通过提请任命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尹赞勋为副院长。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刘型院长作了报告,并定于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在11月8日,以刘型为首的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委员会正式成立。3月29日,在刘型院长的主持下,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院务会议。
缅怀刘型院长_地大人

缅怀刘型院长

中国地质大学离休教师 王觉生

一、组织领导教职工建设北京地质学院

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的师生,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本科生3个班46名学生,合并组成了新型的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委员是李四光,副主任委员是李曙森、宋应,委员有尹赞勋、高之杕、孙云铸、马杏垣、袁复礼、张席禔、池际尚、王炳章、韩德馨。同年7月16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主任是宋应,副主任是陈子谷、高之杕、马杏垣、池际尚。办公室下设秘书组、教学组、人事组、设备组、房产组。他们在地质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经过紧张和艰苦的筹建工作,在短短的数月时间内,使教学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1952年10月25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委会向教育部呈报组建人员职位的建议:院长刘型,副院长尹赞勋,教务长尹赞勋兼任,副教务长张席禔、李广信,总务长陈子谷,副总务长杨遵仪,地质矿产及勘探系主任王鸿祯、副系主任马杏垣和张炳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主任袁见齐,地球物理探矿系主任薛琴舫。12月24日,教育部通知,政务院通过提请任命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尹赞勋为副院长。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刘型院长作了报告,并定于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在11月8日,以刘型为首的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由刘型、尹赞勋、张席禔、陈子谷、杨遵仪、张炳熺、王鸿祯、周卡、谭承泽、张黯10人组成。他们在筹委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领导全院教职工(教授、副教授29人,讲师15人,助教94人,职工291人,共计429人)在“研究我院办学方针、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党政组织机构和教学组织的设置;拟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接受和安排五院校转来学生的教学工作,招收新生工作(在校学生1 527人,其中招收新生1 188人),分配毕业生(31人)工作;组织教师编译教材、绘制教学挂图、制作实用模具和教具;四处奔走联系教师调进工作,开办俄语速成班,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组织师生按照统一要求采集大量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进行鉴定,分门别类配套,组建岩石、矿物、矿床、地史、古生物等地质类实习室;制订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计划,在转来四院校地质系(组)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各类实验室;修缮原北京大学地质馆(北京沙滩)和工学院(北京端王府夹道)的校舍,借驻河北宣化地质学校校舍安排1953年新招学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建北京地质学院”等方面,在前苏联多位专家的协助下,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到1954年9月,一所新型的北京地质学院就初具规模,除新生在北京端王府夹道(原北大工学院)专设新生部办学,矿产地质及勘探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地球物理探矿系所属教研室和各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全部迁进新校舍办学。

二、协同主管部、委检查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与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和教学秩序逐步稳定的基础上,刘型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就把教学检查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1953年4月21日,地质部、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检查组来学校检查工作。刘型院长汇报工作时说:“大体上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会议多,教师累,教材缺,学生消化不良,健康下降,问题不少。”5月14日,检查组工作基本结束。6月12日由何长工组长作了总结报告。他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作了今后工作的指示。1953年10月12日,学校决定开展教学效果检查,刘型院长在系主任汇报会上指出:“决定教学计划好坏的中心环节仍然是教学工作的质量,特别是课堂讲授的质量。要使学生能保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需要教研室很好配合。”

1954年3月28日,全院召开教职工大会。刘型院长在大会上作《关于1953—1954学年度上学期工作的基本总结与下学期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上学期的工作贯彻执行了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行政会议所决定的方针,下学期全体教职工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完成岗位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各个机构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服从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克服各搞一套、相互脱节、会议重叠、组织繁复、兼职累累的臃肿现象;发挥各单位的独立工作精神,分工负责,克服工作中的平均主义、一般化与形式主义的毛病。

3月29日,在刘型院长的主持下,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院务会议。会上,矿产地质及勘探系主任王鸿祯、地球物理探矿系主任薛琴舫汇报了教学效果检查情况,副教务长马杏垣对这次教学检查作了总结。为了解决“学生消化不良,健康状况下降,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加强教学研究,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对本课程加强课前介绍和指导,明确所讲授的课程在不同专业中所起的作用和其他课程衔接配合的关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学好所讲授的课程,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四项工作中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刘型院长根据我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修订教学计划,建设实习基地,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1)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在建校初期,正是我国将要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急需探清地下矿产资源,为全国性开展普查和勘探工作培养人才。从这一情况出发,学校本着专业设置要少,先具有综合性质,取得经验,打好基础,再逐步细分增设新的专业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全院除设二年制地质矿产、矿产贸易、地球物理专修科外,四年制专业有矿产地质及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和地球物理探矿4个专业,到三年级再细分不同类型的专门化。到1957年9月,经过3次专业调整发展为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简称普查)、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质及勘探、煤田地质及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和探矿工程8个专业;新成立了区域地质及找矿系和探矿工程系,加原有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系、地球物理探矿系、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共有6个系,在校学生达到6 000人左右。

(2)修订教学计划。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是借鉴前苏联地质院校五年制教学计划编制的。1954年3月29日,学校按照高教部委托修订各地质院校统一教学计划的要求,决定由刘型、尹赞勋、马杏垣、王鸿祯、张席禔、薛琴舫、袁见齐、傅承义等组成修订教学计划核心组,组织指导各系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它的优点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在4年内达到一定规格的地质工程师的要求;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和马列主义,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宽厚、知识广博、专业适应性强;在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或课程作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建设实习基地。为使学生学习地质理论知识与地质工作实际相结合,逐步提高独力工作能力,从1953年7月学院开始组织师生进行野外实习工作。刘型院长在7月3日给参加实习的教职工作了动员报告。由马杏垣教授作为教学实习领队人,负责组织领导周口店教学实习工作。1954年3月17日,教学实习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会由刘型、陈子谷、肖英、韩代望、王炳章、马杏垣、王鸿祯、池际尚、杨遵仪等14人组成。会议研究了暑期实习有关事项,提出了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为了安排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地形测量实习和普通地质实习,学校曾选定西山东麓温泉和北安河作为实习基地。随后,马杏垣教授等在前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的参与下,选定周口店为二年级教学实习基地。1954年,池际尚教授作为队长带领学校师生到周口店地区实习。马杏垣、杨遵仪等教授和前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也参加指导,共同对房山侵入岩体岩相带划分和原生构造提出了新见解。1956年夏,高平教授指导周口店教学实习,厘定了周口店地区的地层系统和构造轮廓。

1953年,王鸿祯教授选定了唐山赵各庄作为以地层为主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并亲自测绘了1∶25万地形图,满足了填制地质图的需要。后来,我院又在北京门头沟、密云、石景山、坨里及河北省杨家杖子、寿王坟等地建立了地质和钻探、掘进等实习基地。三年级生产实习主要是和地质勘探队挂钩,按照培养地质工程师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真刀真枪地进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勘探专业、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地球物理探矿专业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生产实习基地。

(4)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到1955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计划问题,有课程教学质量问题,有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有实习、实验、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过多与要求过高的问题,也有课程设置过多学制四年不能容纳的问题,等等。从1955年3月12日开始,我院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为全院中心工作着力研究解决。

首先,我院召开了教研室主任会议,传达贯彻高教部“关于研究和解决高等工业学校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指示。会议要求各教研室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坚决贯彻执行高教部提出的“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要求,并初步提出了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意见。

1955年11月7日,刘型院长在建校3周年会上作了题为“各级教师当前任务与努力方向”的报告。他认为: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他还指出:“学历不足,转专业方向或准备开课的教师必须进修必要的课程,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补课,必须加强教学法研究工作,要积极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会后,各系积极采取措施,坚决贯彻执行学校有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改进教学工作的决定,对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有的调作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有的进修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院要求各教研室召开任课教师会议,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加强教学法研究,精心备课,不准超学时讲授,严格控制作业量,解决课程衔接和内容重复问题,明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按照“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指示,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好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其次,我院根据新情况研究修订教学计划。1956年5月,高教部从实际情况出发,委托我院召开修订地质类专业教学计划会议。会后,学校研究决定:各专业从1954年7月招收的本科生,统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从1952年和1953年夏季招收的两届四年制本科生,仍按照四年制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办学,学制不变。从1956年7月招收的各专业本科生,学制一律改为五年制。这样,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教学计划上得以根本解决。

四、扩大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与开展科学研究

在建校初期,教师短缺、教材短缺,再加借鉴前苏联地质院校的教学计划编制学校的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新开课程较多,因而如何按时开出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各种课程,如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各门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课程的质量,成为全校各教研室当时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型院长以“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逐步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北京地院的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时期。

(1)名师治学,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建校初期,一大批名师,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高平、傅承义、边兆祥、潘钟祥、王鸿祯、王嘉荫、薛琴舫、秦馨菱、马杏垣、池际尚、周卡、涂光炽、苏良赫、张炳熺、李世忠、陈光远、杨起等,都集中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他们还分别担任院、系和教研室的领导工作,由他们协同学校领导谋划学校的建设和各专业学科建设。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带头开新课、讲新课,采取集体备课和民主讨论的形式,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一批中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在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

此外,还聘请了地质界名家孟宪民、程裕淇、孙云铸、张宗祜、侯德封、张文佑、谢家荣、王曰伦等来我院任教。他们不只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起到了应急补充的作用,而且为地质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向前苏联专家学习,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1953年,第一批从大学生及青年教师中选拔了63名培养对象,由前苏联专家和我院有关教研室的教授联合培养;1954年,我院又从三四年级学生和高校分配来的部分学生中选调80名,与前苏联专家联合培养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这些研究生毕业后,都成为教学和科研部门的重要骨干力量。

(3)每年由主管部分配来一些本科毕业生和由学校留一定数量毕业生到相关教研室任教。他们给名师当助手,在名师的指导和培养下,给年轻教师压担子,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刻苦钻研和总结经验的路子,过好教学关,逐步锻炼成长起来,形成一支名师治教、代代相传、历经风雨、克己奉公、尊师爱教、敬业奉献、发愤图强、专业过硬、合力拼搏、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教材短缺是另一个突出问题。刘型院长在1953年就提出:积极翻译和编写教材。各系先是采取应急措施,组织各教研室在名师的带领下,以中年教师为骨干,发挥集体力量,突击翻译和编写相关专业的各种课程教材。其中,普通地质教研室马万钧等教师翻译的《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及地质制图学》等多种前苏联教材,不只保证了学校的教学需要,还提供给有关地质院校,受到广泛的好评。

1954年10月5日,高教部、地质部共同主持的全国地质类专业教学大纲审订会,在我院举行。会上审订了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等23种课程和26个类别的教学大纲。到1957年,全院各专业基本具有自编的地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有些反映了国内外的最新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也取得显著成就。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有:①袁复礼教授和前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与中国科学院侯德封先生共同倡议,在中国首次组织了以国家主要工程三门峡水库建设项目服务为目的、多学科第四纪野外考察与室内研究;②马杏垣教授1955—1956年带领师生完成的《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地质构造专著;③青年教师彭志忠测定出一种国际上25年来没有突破的葡萄石复杂晶体结构,被国际结晶界的权威别洛夫院士评价为“不寻常的发现”,突破了国际结晶界长期沿用的“布拉格硅酸盐构造体系”,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开创了我国矿物结晶结构和晶体化学的研究方向。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起“酵素”作用

刘型院长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52年11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共北京地质学院总支委员会,由陈子谷等7人组成。1952年12月29日,刘型院长提出并经地质部同意北京地质学院正式成立政治辅导处。1953年3月28日,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党总支成立,由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通知,肖英同志担任党总支书记。1953年6月24日公布《政治辅导处工作职责条例》,确定政治辅导处为学校政治工作机构,负责在校内贯彻实施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政治辅导处是在院长领导下,由主任、副主任负责全处工作,下设宣传科、学生科(原称青年工作科)、组织科,各系设政治辅导员,政治教研室受政治辅导处和教务处双重领导。

党的组织机构与政治辅导处合一,各系政治辅导员一般都兼任教员或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党总支和政治辅导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以毛主席指示的“身体好、工作好、学习好”,“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题,围绕教学活动创优秀班、优秀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以培养和考核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并从中发展符合党员条件的教师和学生入党为重点,开展党的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1953年3月28日,青年团北京地质学院委员会成立。1954年10月10日,我院召开第一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我院团委会。李武元任团委书记。会后,各系各年级学生中分设了团总支,团总支书记一般由政治辅导员兼任。青年教师和各班学生中设团支部,分别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刘型院长常在不同会议中说:“思想政治工作要起到‘酵素’的作用。”他经常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转变人的工作,所谓“酵素作用”,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师生逐步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刘型院长还注意学生仪表和宿舍整洁的问题。1955年初,他亲自率领各年级的政治辅导员到学生宿舍逐个检查卫生和整洁情况。凡是看到哪个宿舍不卫生、不整洁,就责成这个年级的政治辅导员去做那个宿舍的学生工作,改正不整洁、不卫生的坏毛病。东一楼女生宿舍个个整洁,就通过校刊和其他方式给予表扬。

这位在井冈山时期参加革命的红军老干部刘型院长,一贯重视和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值得学校历届领导者和教职工向他学习。刘型院长早已和我们永别了,而他推进学校建设所作的历史贡献,我们应当铭记在心,踏着他们开拓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