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阳县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中共开阳县委 李 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_常青树

开阳县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开阳县委 李 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开阳县以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县建设为总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三项机制、三个提升、三个转变、三个结合战略,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农业发展动力得到切实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一、抓实“三项机制”,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农业发展动力得到新增强

一是强化领导,建立政策扶持机制。领导重视,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协作抓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及时成立、调整充实了农业产业化、富硒农产品开发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茶叶产业发展等领导小组。2007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业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稳定粮食基础产业,巩固烤烟、油菜支柱产业,主攻畜禽、茶叶、蔬菜、水果主导产业,培育水产等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到2012年加快农业转型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扎实扶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建设要求,认真抓好目标任务分解,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抓好督促检查,有力提升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执行力

二是加大投入,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持续稳定的投入,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用足、用活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减亏补偿和保费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注入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充分发挥县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扩大对农业授信贷款面,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简化贷款手续,大力发展小额信贷。2009年,全县共投入涉农资金2.82亿元,协调融资贷款3.11亿元,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4.2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坚持多渠道、多方式的人才培养和开发,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较强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2009年实施农业适用技术培训6万余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余人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生态农业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成立了奶牛养殖、三元杂交猪、果树等“专家大院”,引进专家定期到大院工作,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聘请技术专家在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现场上课、“零距离”实地指导,切实发挥专家技能型人才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抓实“三个提升”,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新发挥

一是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整合集中、更好发挥效益的重要方式。针对我县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现状,积极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围绕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鸡、羊、兔等种养业发展共流转土地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得到进一步显现。如禾丰、南龙等8个乡镇通过从农户手中流转撂荒土地和荒山进行开发利用,形成了3.19万亩的茶叶基地,实现了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县一些农民在把自己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的同时,还到农业企业或大户中打工,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流转费和劳动工资双份收入,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是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示范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能带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我县坚持小生产与大市场相结合、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生产与加工销售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以双流镇贵州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龙岗镇贵州开阳南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禾丰乡贵州百花富硒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阳县金福禧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6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小区和基地122个、农户1.5万户。如南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长生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蛋鸡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形成了日产鸡蛋70万枚的规模。龙头企业还带动了农业基地建设,全县已建成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12万亩次早熟无公害蔬菜基地、4.8万亩枇杷、梨子等经果林基地、8万亩优质烤烟生产基地、3.19万亩富硒茶基地等;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1个、专业协会92个、专业合作社26个、会员2万余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

三是立足资源特色,着力提升富硒品牌效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全县土地富含硒的特色优势,倾力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品牌。近年来,全县推出了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的粮、油、烟、畜、茶等“富硒品牌”农产品。富硒米、油、肉三大产品和富硒茶叶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中国绿色食品”称号,“开洋”牌富硒米、“开洋”牌二级精炼菜油等10个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贵农牌”低胆固醇鸡蛋荣获贵阳市“十大乡土特产”之一;“百花碧芽”、“老公山碧芽”、“雅义杰富硒绿茶”三个绿茶品牌均在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发挥富硒品牌的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区域农业,初步形成东部次早熟蔬菜、水产养殖,南部种草养羊、茶叶、水果、蔬菜、观光农业,西部生猪、奶牛、蛋禽、秋淡蔬菜,北部烤烟、粮油为主体的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服务于产业板块布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修建机耕道130公里,建成蓄水工程521处,引水工程532处,提水工程4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6.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95000亩,建设标准化农田300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6%。

三、抓实“三个转变”,拓宽资源有效利用途径,农业生态效益取得新进展

一是以污染治理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向清洁化转变。为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在禾丰、南江、城关等乡镇实施了4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示范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如南江现代农业公司正在建设的养殖污染物生物处理场和双流镇万家乐养殖有限公司综合利用鸡粪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变废为宝利用鸡粪、牛粪生产有机肥,项目建成后,可达到鸡粪不外排、将全县养殖业类似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的效果。在全面推广“猪—沼—粮”、“猪—沼—油”、“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烟”等循环清洁模式基础上,加快“四改一气”建设步伐,全县共建沼气池7.21万口,完成改圈6.34万间,改灶5.8万户,沼气入户率、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0%以上。如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建设的全县首个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利用养殖粪污作为发酵原料进行发酵,然后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渣,产生的沼气发电用于对新建猪场的供电和猪舍保温,沼液用于周边农户农田施肥,沼渣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同时,我县还成功将1.04万口沼气池作为国内首个农户沼气自愿减排项目在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上市,并与日本艾克资产公司达成交易协议。

二是以秸秆利用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向循环化转变。资源循环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县以探索秸秆多形式循环利用为基础,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县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1.13万亩4.5万吨,建设秸秆还田技术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1700余亩。与贵州大学、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利用秸秆生物饲料、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技术;大力推广秸秆燃气灶,以秸秆逐步取代传统木材等燃料。如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南江乡贵州大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积极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及发电工程”试点工作,从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气化技术等方面实施秸秆“能源化”工程,实现“变废为宝”;永温乡山野公司逐步加大秸秆替代木材比例生产食用菌,减少了木材砍伐量,实现增收营利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我县农民还利用秸秆制作草鞋、草帽、沙发坐垫等旅游商品,并销售到全省各大旅游景点,提高了秸秆利用价值。

三是以技术开发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向节约化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县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开发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重点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等环节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我县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以来,全县30多万亩土地每年都吃上了营养配餐,全县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每亩土地节本增效20 元;以节水、节药、节种为重点,抓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2009年,推广沼液综合利用20.2万亩,推广旱作节水技术23万亩。

四、抓实“三个结合”,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农业社会效益得到新体现

一是做好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结合。我县以建设生态农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紧紧围绕“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大改水力度,目前,全县有蓄水工程521处,供水能力4888万立方米;有引水工程532处,干支渠总长3253公里,先后解决了11.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5.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电网改造,全县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农村与城镇均实现同网同价。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和村寨串寨(户)路建设,全县乡村公路里程达2800余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串寨(户)路里程达2700余公里,覆盖了40%左右2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

二是做好生态农业与食品农业的结合。生态农业顺应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重要而必需的食品。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绿色健康食品创建和品牌培育工作,提出了到2011年全县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品种种植达80%以上的目标,力争把开阳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县完善并审定了富硒米、富硒鸡、富硒腊肉制品3个农业类标准化生产的地方行业标准,建成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9个,其中,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43个,面积达12万亩,建蔬菜专业村40个,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0个,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个,获得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60个。狠抓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蔬菜质量检测站(点)16个,对农产品进行快速有效检测,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

三是做好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的结合。观光农业是集生态、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项功能有机结合,是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县依托“清龙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一金字招牌,以南江现代农业示范点为载体,在南江、禾丰一带发展万亩茶园、千亩果园,配套藕田养鱼和名特优葡萄示范园等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农事体验、农家乐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产业群,“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走出了一条“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特色之路,拓宽了生态农业功能,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