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规划评价与其他规划评价的比较

旅游规划评价与其他规划评价的比较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分析其他规划评价的例子,对后面设计旅游规划评价的方法也会有帮助。评价目的之比较首先,本书对旅游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是一种探索研究。
旅游规划评价与其他规划评价的比较_旅游规划方案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除了旅游产品与旅游规划本身的特殊性之外,旅游规划评价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它与其他规划评价相比较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其他规划评价的例子,对后面设计旅游规划评价的方法也会有帮助。从文献和现实的考虑,由于城市规划评价已有部分成果(刘滨谊、姜允芳,2002;陆宁、陆路、霍小平、徐显杰,2006;吕晓蓓、伍炜,2006),因此,以下以旅游规划评价与城市规划评价为例,从评价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这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1)评价目的之比较

首先,本书对旅游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是一种探索研究。我国现有的规划评价行为主要有两类[25],第一类评价行为是作为规划修编的一项必要程序[26],在此类规划评价行为中,评价是规划的一部分,评价的目的也比较简单,规划者与政府往往会把规划修编的审查作为第一要务,因而更多地关注规划成果本身,而把规划评价作为使规划修编合法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规划修编的依据;另一类规划评价行为是基于已经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而采用的被动的应对措施。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规划评价机制和主动的程序性的规划评价行为,城市规划常常处于一种横遭指责、摆布的被动状态。以上两种评价行为在城市规划评价中常常出现,因此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基于以上对城市规划评价的分析,笔者认为,旅游规划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规划编制本身,其目的是通过对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直接为旅游目的地的下一步的实际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使政府明确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给决策者和公众以有效信息。

(2)评价对象和内容之比较

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

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评价发生于城市规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包括城市规划前的方案决定、实施效果、规划实施环境的趋势和变化等。其具体的评价内容详见表3-1。

表3-1 城市规划评价内容

续表3-1

本书中,旅游规划评价的对象即评价客体是某一具体的旅游规划方案,其具体内容包括规划中涉及的法规评价、背景分析(SWOT)评价、旅游资源评价、市场定位评价、产品定位和旅游形象定位评价、规划目标评价、发展思路评价、项目建设评价、旅游产业要素与空间布局评价、旅游设施和交通线路涉及评价,以及旅游规划的操作性评价等。

(3)评价方法之比较

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法是目前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价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方法[27]。国内用到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28]以及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与定量因素,用以对决策行为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层次分析法能恰当处理模糊综合评价中关键因素的权重赋值问题[29]。学者路宁等结合以上两种评价方法,探索出新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做了相关的实证分析[30]。他首先将城市规划专家分为两组,一组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层次因素相应的权重,另一组专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评价矩阵,并给出评价结果。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融合,不仅最大限度地克服了生态城市规划方案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而且使得评价结论更加可靠。

本书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取长补短,结合旅游规划的特殊性以及旅游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考虑到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运用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注释】

[1]Rose,Edgar A.philosophy and purpose in planning.In the Spirit and purpose of Planning.1984.2nd ed.M.J.Burton, ed.London:Hutchinson, pp.31-65.

[2]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J].山地学报,2000(1).

[3]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2-223.

[4]吴人韦.论旅游规划的性质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4):50—54.

[5]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 [J].旅游学刊,1998 (1):21—25.

[6]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 [J].人文地理,2001(10).

[7]侯志强.旅游发展规划理论探讨 [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

[8]Peter E.Murphy.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ethuen.New York and London.

[9]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10]吴必虎.《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述评 [J].城市规划,2001(4).

[11]李蕾蕾.从区域旅游开发的演变探讨一种新的规划观念 [J].城市规划汇刊,1999 (2).

[12]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3]吴承照,薛海旻,张杏林.风景旅游规划的三元结构——来自澳大利亚自然公园的启示 [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14]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

[15]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6]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

[17]顾朝林,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J].地理科学,2003(01).

[18]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标准GB/T 18971-2003.

[19]秦寿康,等.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0]张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类及构建探讨 [J].上海环境科学,2000(11):501-504.

[21]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2]吴承照.景观资源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 (模型)——综述及比较 [J].旅游科学, 2005 (2).

[2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36-237.

[2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97-101.

[25]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初探 [J].城市规划,2006(10).

[26]张京祥,庄德林.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 [J].城市规划,2000(6).

[27]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初探 [J].城市规划,2006(10).

[28]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城市规划会刊,2002(2).

[29]李煜华,郎宏文.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1):72-75.

[30]陆宁,陆路,霍小平,徐显杰.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城市问题 [J].城市问题,200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