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压与风”教学中德育融入的评价初探

“气压与风”教学中德育融入的评价初探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压与风”一节中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与运用,阐释了人地关系的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城市热岛效应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表2 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三、学科德育融入的评价过程利用高中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估工具,对“气压与风”一课进行课堂德育融入的评价。
“气压与风”教学中德育融入的评价初探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高级中学 袁秀霞

一、学科德育融入的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中的学科德育

“大气与天气、气候”篇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篇章之一,其中,“气压与风”是基础性内容,描述了局部大气运动的理想模式,是学习本篇其他知识点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气压与风”一节中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与运用,阐释了人地关系的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城市热岛效应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2.教学目标中的学科德育

“气压与风”一节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气压的概念及影响其高低的因素;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上述教学目标,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可以解读为:通过实验、读图、绘图、概括等活动使学生形成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热力环流原理的运用,对《军港之夜》歌词中存在的科学错误进行验证,树立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意识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城市风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球大气环境的珍爱之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地球村”意识。

3.教学设计中的学科德育

二、学科德育融入的评价方案

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的《间接德育学科课堂教学德育效果评估方案》和市教研室的《课堂教学观察表》,设计出高中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估工具。

1.评估工具1(教师用)

表1 高中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价表

(续表)

说明:①本表满分100分,请分项酌情打分;②请根据各项得分填写总分;③请根据总分做出总体评价,并在( )内打“√”;④总分80分及以上为优,70~79分为良,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评估工具2(学生用)说明:①本表满分100分,请分项酌情打分;②请根据各项得分填写总分;③请根据总分做出总体评价,并在( )内打“√”;④总分80分及以上为优,70~79分为良,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表2 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

三、学科德育融入的评价过程

利用高中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估工具,对“气压与风”一课进行课堂德育融入的评价。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使用评估工具1《高中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使用评估工具2《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进行学生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与学科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维,是学科德育创新发展的灵魂所在。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在“气压与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本,通过实验、视频、绘图、播放歌曲等各种教学活动,夯实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引导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念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素养。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执教教师首先利用自制的走马灯导入新课,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文化的热爱。课堂小结时,执教教师又回到走马灯话题,前后呼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中,学生通过观看热力环流的动画,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认识;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培养了谨慎思考、严谨推论的学习习惯;最后对热力环流过程进行总结,呈现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了地理思维。

活动二中,学生通过绘制城市风示意图,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城市热岛、有污染的工厂如何建设布局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地球村”意识。

活动三中,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并通过收听歌曲《军港之夜》,对歌词进行大胆质疑,培养敢于批判、质疑的意识与态度,形成科学素养。

活动四中,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来解释山谷风的成因;然后再利用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来解释巴山夜雨的成因,培养尊重自然规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实验—构建热力环流模型—迁移运用于实际,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和发现,在活动中得到感性认识和体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学会知识迁移和延伸。

(3)教学过程

活动二、三、四分别是运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成因,并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请同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合作,每组抽取一个活动来完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通过巡视,给予学生帮助,并及时掌握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交流时,两位学生相互补充回答,从而建立了互尊、互助、互爱的合作关系;一个小组完成后,教师邀请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和点评,营造出有竞争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情境创设上,活动二中讨论有污染的工厂如何建设布局;活动三中收听歌曲《军港之夜》后,对歌词进行大胆质疑;活动四中朗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分析诗句中的“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这些都是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创设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

(4)教学效果

“气压与风”一课通过设计的四个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基本落实了德育目标,将德育融入与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一种间接、隐性、“渗透式”方式开展德育,真正做到德育无痕。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与运用,阐释了人地关系的原理和规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歌词中存在的科学错误进行验证,树立学生敢于批判和质疑的意识与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城市热岛效应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指导学生“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生评价

从学生评价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得到落实:通过自制的走马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文化的热爱;通过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实验、读图、绘图、概括等活动使学生形成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的评分来看,总评为优,本堂课的课堂教学德育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利用地理学科课堂德育融入效果评估工具,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评价,能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德育融入实施有效评价,从而有利于我们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利于学生主体建构,适于学生道德内化的有效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