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艺术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艺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发现德育、发掘德育、深化德育、升华德育?下面以“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要做到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无疑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教育预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把握学科德育的广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红绿色盲的基因型情况,二是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生命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艺术

——“伴性遗传”教学后记

娄维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二期课改将三维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其本意就是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肩负“授业”和“传道”的双重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德育的广度、深度、频度、力度?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发现德育、发掘德育、深化德育、升华德育?这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贴标签式、渗透式和融入式。其中,“融入式”是最高层次的德育,教师的育德能力应体现一个在“融”字上。怎样才能做到让德育融入学科教学,达到“无痕”的效果呢?下面以“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确定三维目标,把握德育的广度

在一节课里能解决哪些德育问题,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多少个德育点,这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科内容进行预测和确定,然后制定出可行的三维目标。要做到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无疑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教育预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把握学科德育的广度。我们只有对德育对象、内容、影响因素和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伴性遗传”这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生命科学》(试验本)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节第四部分内容,教材以红绿色盲为例介绍了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连锁遗传。课程素材中的德育内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禁止近亲结婚、培养逻辑思维、正确面对遗传病等,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但有些德育内容是隐含在学科知识内部的,需要我们去发掘出来。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我们都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按照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德育素材,发掘德育内涵,然后针对这些德育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舍弃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片面追求德育,人为地、勉强地加入一些与学科无关的德育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德育的广度,真正发掘蕴含在本节课的德育内容来锁定我们的教学目标。

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红绿色盲的基因型情况,二是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若按照课本要求的内容来看,我们只能在探索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至多在思维品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就本节课来说,红绿色盲是怎么发现的?是怎样确定为伴性遗传的?得了遗传病怎么办?怎样看待别人得病?既然是父母遗传的,那该怎样面对这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在“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够推导出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提高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一是要求学生“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二是“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介绍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唤醒同学们担负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这些目标是可操作的,是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的,其德育目标是融入在学科知识教学中的,因而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就能准确把握德育的广度。

二、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德育的深度

课本中一开篇就介绍了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伴性遗传病,但只是作为一个结论告诉学生,并没有该病判定的推论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够的。而伴性遗传方式的推理过程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思维品质,这一德育内容若发掘出来会极大地拓展德育的深度,可是即便查阅大学课程甚至《遗传学》也没有对这一遗传方式判别中蕴含的思维过程的描述。笔者在考虑如何引题的时候,想到了道尔顿红绿色盲家族病的案例,为何不针对道尔顿家族进行研究呢?然后笔者试图画出其家族的遗传图谱,对其遗传方式提出假设,致病基因在Y上的遗传方式的假设是最容易被排除掉的,可是另两种方式在判定上就显得证据不足,后来笔者查到我国人群调查的统计数据,男性占7%,而女性仅占0.5%,这样一来就能够排除致病基因在XY上都会存在的假设。前两种结果都被否定了,就只剩一种可能了,显然“只在X上”的假设是正确的。但这只是排除法的间接证明,能否直接证明呢?通过观察数据,运用概率中的乘法原理,两个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单独出现概率的乘积,男性患病只取决于X,其概率为7%,而女性若患病必须在两个X上都有,这种概率应为7%的平方,即0.49%,这是理论计算,而现实却为0.5%,约等于理论上的0.49%,这是符合统计学原理的。这样的备课过程使笔者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德育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全面提出假设,然后根据事实验证假设,排除不合理的假设,得出正确的假设并利用数学手段进行直接证明,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德育深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本节课把确定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后,使本节课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原来被认为难点的伴性遗传特点相比之下却简单多了,这样的处理当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挑战,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挑战,因此,教师应在不同班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适当调整其难度,但整个思维过程是完全可以渗透到学生的研究过程中的。这种探究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生物统计学的科学思想也渗透到学生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深入备课以及课堂中学生“大运动量”研究的体验,使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到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转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迁移,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德育的深度。

三、通过问题讨论,增强德育的力度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加强德育效果方面有很大帮助。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论辩,甚至在由于某些分歧而发生的争执中碰撞出火花,将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认知层面上,加上教师的点拨,会极大地提高德育的力度。当然这不仅仅需要对教学目标中德育广度的把握,对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学机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弄清了红绿色盲的伴性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之后,又推广到血友病,通过查阅,笔者给出了三组数据:人类伴性遗传疾病有80多种;人类遗传病约9000多种;约20%~25%的人患有遗传病。

看到屏幕上的数据学生大为惊讶:人类竟然有这么多种遗传病!尤其看到“约20%~25%的人患有遗传病”时,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我自己”有没有遗传病?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问题:“假设我们自己患了遗传病,该怎样面对现实?”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说:“我要勇敢面对,不能被疾病吓倒”;有的学生说:“我要积极看待人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对自己的病要淡化处理,不能自卑”。随后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得了遗传病,要不要告诉别人,尤其是将来有了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要不要让对方知道这个秘密?”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就不结婚了。” 有的学生说:“我得了遗传病的话,要像道尔顿那样,提出来让别人研究或者我自己研究,弄清遗传规律和发病机制为人类作贡献。”

然后,在对学生回答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是谁给了我们生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把遗传病也给了我们,我们怎样看待父母?”“若我很幸运没得遗传病,该怎样看待别人得病?”“最好是你我都不得病,那就要学会预防,怎样才能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找到了哪些才是正确的看法,我们既要尊重父母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别人的生理缺陷去歧视他们,而要正确全面地评价别人。学生在针对遗传病的问题思考中,懂得了正确对待遗传病,积极理解禁止近亲结婚的合理性,科学预防遗传病,倡导优生优育。在讨论与思想碰撞中,学生改变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远比给他们讲大道理来得真切实在。

四、教学过程合理调控,增强德育的效度

学科教学中学生是主人,但教师应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科德育也是这样,教师操纵着德育活动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调控,有时还需要机智灵活地处理以便强化德育效果,从而增加德育的效度。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要对学生深层的思想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德育活动中来。比如,本节课引课是采用两张带有数字的检查色盲的图片,图片打出后,找一位学生说出其中数字是多少,这样一来就可以检验学生是不是色盲,同时把本节课也引了出来,但问题也有可能会爆发出来。如果该学生恰恰是色盲而回答不出来的话,一方面,该学生的隐私因老师的提问而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当众被发现是色盲,会引发该学生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预先考虑到,如何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控,笔者是这样处理的:提问这张图片是派什么用处的?很多学生会大声说是用来检查色盲的,当然有的学生会说出那里面的数字是多少。这样一来,真正是色盲的学生就不会暴露出来,除非他本人愿意说出自己的病情,那样我们就给予他肯定和表扬,因为他能够面对现实。当然也可以告诉学生不找学生单独回答里面数字的原因是为了保护他人的隐私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它是在合理调控下产生的,这样做就有效提高了德育的现场效果,增强了德育效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调控收效很好。其一,在学生弄清楚伴性遗传方式的内在机制后,笔者介绍了当时摩尔根就是通过果蝇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虽然实验方法不同,但大家的思维过程是不谋而合的,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课堂表现的由衷赞赏,尤其对刚才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了肯定,“你们同样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潜质”,这一激励性的表扬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其二,在讲完此内容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摩尔根用的是动物实验法?笔者在对当时的研究背景进行解释后,又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异同,指出对动物遗传学的方法可以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对人类遗传学的方法应该采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科学研究要考虑伦理和道德问题。其三,在总结伴性遗传规律的时候,针对6种婚配方式中孩子患病的概率问题,由于分析的情况较多,耗时可能会很长,结果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笔者让学生展开分工合作研究,提高了研究效率。其四,对禁止近亲结婚这一德育内容的处理,笔者没有先提出《婚姻法》中的条款,而是在介绍了色盲症之后,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家族病(血友病)的故事,他们为了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而近亲结婚,结果导致发病率大大提高。笔者又把达尔文及摩尔根近亲结婚的悲剧告诉大家,然后问大家近亲结婚为什么会提高发病率?学生分析后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原因,这就使学生对我国法律条文的科学性有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科学依据。其五,在最后总结时,强调目前还有很多种遗传病没有揭示出来,已知的遗传病还有很多没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呼吁学生担负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这种结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德育得到升华。

(上海市高中德育管理与研究实训基地推荐)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