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农村教育,推进农村改革

加强农村教育,推进农村改革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科学素养为0.4%,而城市为3.1%,城市比农村高出7倍。对于不发达地区,普及职业教育,这项工作能在短期内带动该地区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技术含量,实现经济增长。加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员是带动农村的产业经营与技术加工,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是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
加强农村教育,推进农村改革_中国市县区发展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经济己由农业经济经过工业经济现在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中的含量,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示出其能最与价值。中国己经加入了WTO,这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传统的农业影响更大更深远,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市场空间,给我们改变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提升农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农业的科技因素,提出了一个迫切性的任务和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以人的知识化为本的农村战略己刻不容缓。

(一)中国农村经济的要求

1996年前我国人均收入递增速度为9%,以后四年逐年递减,2000年为2.1%,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速度,因而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7:1,2000年变为2.8:1,城乡差距接近与1994年的2.84:1的最低点。从农村收入的结构来看农业收入只占农民总收入的54%,逐年减幅为14%,工资型收入越来越提高,2000年人均增加71元,增幅为11.2%,其总额占纯收人的31.3%,第二、三年增长9.3%,占人均纯收入的15%。

我们再比较一下: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的农民收入,从1980-2000年东部增长31.3倍,中部增长10.5倍,西部增长8.3倍,全国平均增长10.8倍。细看一下东部的上海与西部的贵州农民收入的对比度:上海农民一年人平收入5597.37元,工资型收入4309.89元,占77%,家庭纯收入933.74元,占总收入的16.7%。第一产业收入为789.09元,占总收入的14.1%。贵州农民一年人均收入1374.16元,工资型收入274.90元,占总收入的20%,家庭纯收入129.46元,占总收入的74.7%,第一产业收入884.68元,占总收入的64.4%。从农民增收的绝对数来看,京、津、沪、浙等发达地区,其工资劳务输出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则占其主要收入,发达地区与边远较不发达的地区第一产业的绝对收入相差不多,其年增长幅度不多,其增长率还出现降低的趋势。

(二)中国农村教育的要求

据中国科技协会的调查:2000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人平6.79年,小学以下的劳动力占54.17%。农村科学素养为0.4%,而城市为3.1%,城市比农村高出7倍。据《中国教育年鉴1997-1998》记载:全国儿童入学率人平98.9%,农村入学率为98.69%,城乡入学率为99.51%,各地区又有很大的差别,青海学率为90.92%,西藏为77.92%。在小学升学率方面,西藏、贵州、云南、海南等低于全国的10个百分点,而青海、甘肃、宁夏、重庆、新疆等地低于6个百分点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青年科技经典》朱玉泉编,1998年版),中国6至14周岁学龄儿童中,约有3000多万人从未入学或中途辍学,其中84%在农村,并集中在西部地区,每年因贫困失学的达百万人。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如美、加、日、荷等率先夸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已解除,代之以知识为核心的人才农业。像美国,其脑力劳动者总数己占劳动者总数的3/4,其中农业劳动者还不到2%,却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其所谓体力劳动者也都是由知识与技术武装起来的,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己大大改变,许多繁重的危险的劳动都由机器人来承担。体力劳动者的“体力”就是操纵机器而己,实际上他们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智能机器化已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传统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区别越来越小,最终,将实现零差别而达到同化。历史的辨证法正在证明:新质的、知识型的劳动将否定传统的体力劳动,而实现两种劳动的完满结合。然而实现这种统一,人的知识化是必须的,没有人的知识化就无从谈其他领域的知识,因为人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没有主体又何来客体。

(四)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9亿人口己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腾飞,因此如何爬坡过坎,激活当前的农村经济关键靠人,知识程度高的人能使资金增值,使技术发挥乃至创新,能民敏感地捕捉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等各种要素的作用。多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闭塞的贫困山区,一直由国家资助,给各种钱、物、技术之类的援助,可就是发展不起来,其中最重的原因就是知识文化者太少。所谓“救急不救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农村文化知识成为首要的任务。

《1997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产业结构主题研究》记载,1992年20-24岁人口所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中国占4.1%,美国占80%,日本占30%,韩国占48%,巴西占12%,印度占60%,中国的高等教育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近三十年科技发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美国、前苏联和日本,60年到70年代分别占77%、60%和65%,也就是说在生产力内部,知识、智力因素已升到了“第一”的地位,现代生产力的素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就是财富”越来越显示出来了。

(一)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

首先要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保障下一代劳动者的知识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知识化,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但这项工作却是不能再缓了,青少年是未来的劳动者,所以从源头抓起,使全部青少年不再出现文盲、半文盲,这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任务。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普九,但这项工作还不是很彻底,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原因,依然有少量的新文盲,而在老、少边穷地区则差距更大,90%以上的新文盲就在这些地区,因此加大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政策的倾斜性,成了我们首要的任务。

(二)普及职业教育,推广扩大高等教育

对于不发达地区,普及职业教育,这项工作能在短期内带动该地区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技术含量,实现经济增长。而扩大高等教育广度与深度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途径。加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员是带动农村的产业经营与技术加工,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是一条有效途径。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穷困地区、边远山区的农村人口是教育培训科普教育的重点。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这些地区要作为重点来抓,通过科技素质培训,促使他们能走出传统的农业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是农村的先进分子,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因此要加强他们的培训,使他们永远站在时代前沿。乡村干部500多万,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地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制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开辟生产门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随时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其科学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对农村的企业厂(场)长、经理农业技术经济合作

组织管理人员、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

企业、厂长、场长和其他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源于农村、适应于农村,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贸易、WTO的市场经营等,商品生产与经济方面、法律方面,规则意识方面则普遍缺乏,如果此类人员是行家,就可以选择生产适销的对路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生产成本低、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降低了市场风险。

(四)加强农村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教育

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就数妇女,中老年人、小孩为多。农村的第一产业则几乎由此类人包了,他们从事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家务活等,因此此类人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还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也几乎是他们包了。应该在对他们进行扫盲、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同时开展农村的保健、家政、新思想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作者: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刘卫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