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适时推进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

适时推进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适时推进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试析江苏地区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和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刘立仁[1][摘 要]农村改革30年来,江苏省探索了在城市化、工业化高度发达地区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干群关系和谐、农村稳定的新路子。近年来江苏省没有发生涉农负担恶性案件。

适时推进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

——试析江苏地区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和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刘立仁[1]

(江苏省政协 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农村改革30年来,江苏省探索了在城市化、工业化高度发达地区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干群关系和谐、农村稳定的新路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推进农村改革二次飞跃,建议把建立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作为目标和重点

[关键词]农村改革;城乡统筹;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合作经济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至今,如何判断农村改革的成效、做法以及基本经验,依笔者之见,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包括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等。

1江苏省农村改革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

1.1探索了城市化、工业化发达地区确保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其基本经验是“总量调控、定额补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经历了4-5次粮食波动,自2004年以来,江苏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到317.5亿公斤,粮食总产居全国第五位。一些省的同志评价说,江苏作为发达地区,既有钱又有粮。2007年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来江苏视察时,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给予高度评价。总结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粮食宏观管理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国家垄断式,二是高额补贴式,三是配额生产式。国家垄断式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采用的,不能再走回头路;高额补贴式是世贸组织所不允许的,而且我国财力也难以承受;配额生产式是可以借鉴的。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保护,两个确保”的粮食生产目标,即保护好6606万亩基本农田,确保水稻面积3000万亩,确保水稻总产165亿公斤,其实质是一种“总量调控、定额补贴”的粮食生产模式。江苏实施“总量调控、定额补贴”的粮食生产模式,探索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粮食总量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1.2探索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江苏的基本经验是“两个轮子”促增收。江苏的农民增收,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个轮子”促增收,即推进500万农民大转移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农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61元,在全国各省中居第二位,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两个轮子”促增收,有着深层的内涵: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提出,其实质是让农民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后的取向和定位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精深加工和设施农业。500万农民大转移,其实质是让农民到工业化、城市化中寻找出路。江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苏南农民的就地转移,20世纪90年代的外出打工,21世纪开始涌动的“创业潮”。

1.3探索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其基本经验是深刻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组织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实现江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江苏省提出了十大工程和五件实事从本质上揭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其一是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二是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三是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大工程和五件实事切中“三农”发展的热点、难点,既包含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又包含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1.4探索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其基本经验是推动现代农业发挥保供、增收、生态、文化四种功能。一是保供: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农业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满足人口增加和生活改善对食物数量、质量、品种的要求。二是增收:把农业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以及规模农业。三是生态:江苏省把植树造林和水稻生产作为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四是文化:把农业作为传承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07年,江苏省规模观光农业景点56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0个,位居全国前列,全年观光农业景点接待游客2400万人次以上,接待收入45亿元以上。

1.5探索了促进农村干群关系和谐、农村稳定的新路子

其基本经验是创造性落实“一免四补”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推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深受群众欢迎。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让广大农民得到最大实惠,农民的情绪有了一个根本性转变,心气顺、干劲足,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农村干群关系和谐,农民创业热情较高,农村社会稳定。近年来江苏省没有发生涉农负担恶性案件。

2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1结构性的矛盾

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一是城乡产业结构。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进程受阻。二是城乡就业结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没有根本建立,相对于城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部分就业,但大量的缺乏技能以及年龄偏大的劳动力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大多数农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地区的农民收入低下。三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城市偏向”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近年来有所改善,但面广量大的农村仍然没有实现“阳光普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2.2体制性的矛盾

体制性障碍是一直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农村管理体制。农村改革以后,原来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村民小组)的经济职能已基本没有了,转移到了村一级,现在主要是乡(镇)村两级。行政村既是村民自治组织,同时实际也是集体经济组织,但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是“空壳”,农村只有土地的发包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二是农村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每人平均拥有1亩耕地的生产经营权,形成了分户经营的小生产格局。这种格局的好处是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这是农村社会基本稳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格局限制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三是农村金融体制。目前,农民的住宅、土地,农业企业租赁的土地以及所建的厂房等资产不能作为贷款担保,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贷款余额和贷款增量都仅占总量的10%左右,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是整个金融体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2.3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安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总量逐年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人(畜)—地—粮生态循环链断裂,当前是“种祖宗田、吃儿孙饭”,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人畜粪便又成为严重的污染源。三是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缺乏必要的处理设施,任意排放,给湖泊、河流造成巨大压力。

3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及重点

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农村改革的二次飞跃。推进农村改革二次飞跃,建议把建立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作为目标和重点。

3.1推动统筹城乡,探索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

十六大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新阶段要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要求,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等一体化入手,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这在基层已经有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如村企挂钩、互动发展就是一条重要路径。村企挂钩、互动发展一方面可以把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新型乡镇工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实现工农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渗透,把工业的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要素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

3.2推动农村改革二次飞跃,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30年后的今天,东部沿海地区,特别在江苏省苏南地区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方向。苏南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条件相对成熟。首先,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2006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产比重为2.8%左右,接近美国、日本的2%。其次,二三产业活跃。苏南地区二产、三产比重分别达到58.7%和38.5%。苏南城市化水平达67%。第三,农村劳动力稳固转移。苏南地区乡村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比重达到72.6%,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乡镇企业、农村三产或自主创业。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建立。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三大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都在95%以上。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小生产加社会化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流转土地或者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两种模式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创新。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或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日益具备,加之,我国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与国外的土地私有制相比,更具备发展条件和空间,需要出台政策引导。

3.3推动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新农村建设需要村级经济作支撑。就江苏省来说,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这些名村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发展都源于雄厚的村级经济。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计划经济下,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集体经济;而在现阶段,合作经济可能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民合作经济是壮大村级经济基础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股权成分又有劳动者参与的合作制经济将是壮大村级经济的基础。江苏省目前探索实践的是三大合作,即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注释】

[1]作者系江苏省政协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