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续教育给力高新科技园区的二次飞跃

继续教育给力高新科技园区的二次飞跃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元参与理论中,大学与科技界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培养出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则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和人才资源,得到了持续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发展了地方经济;政府则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高新科技园区,为大学与科技界同企业的合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第二节 继续教育给力高新科技园区的二次飞跃

企业的创立可以分为2个阶段:生存阶段、稳定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扩张阶段。二次创业,是指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二次创业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大飞跃。

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至20世纪末,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现在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能否在这一阶段实现高新科技园区的二次飞跃取决于我们能否顺利地解决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高新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人才密集区,对人才的需求有其独特性。第一是高密性,即对人才需求量的密度要求高;第二是整体性,即对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高;第三是专业性,即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高,强调各专业的配套性;第四是创造性,即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高。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人才战略,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应成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政府尚不能依法干预员工培训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自觉增加培训投入,拓宽培训范围和严格培训考核。应考虑不仅要组织一般性培训,还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除短期不脱产培训外,还可组织长期脱产培训,包括送员工到高等院校进修。应当把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结合起来,逐步发展为全员培训。这样,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才能永葆技术的高新。

企业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它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产业知识和技术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整合的有力武器。

一、继续教育服务于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三元参与理论

三元参与理论是在1993年国际科技工业园协会第9届世界大会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高新科技园区是科技、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大学与科技界、工商企业界和政府三方相互结合下产生的,并且在三方共同参与和积极推动下得到发展。

在三元参与理论中,大学与科技界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培养出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则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和人才资源,得到了持续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发展了地方经济;政府则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高新科技园区,为大学与科技界同企业的合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政府是园区内外环境的创立者和园区组织机制的启动者,大学与科技界是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之源,企业是科研资金的提供者和新兴市场的开拓者,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协作,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元参与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不断契合,推进三方之间的紧密联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发展。通过开展继续教育的途径,以人才培养为初始目标,可以在大学和高新科技园区之间搭建起最基础的合作交流平台,并以此为起点,由点带面,拓宽领域,形成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二)网络组织与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网络组织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该理论认为,网络组织是处理系统创新事宜所需要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在其成员间建立起各种强弱不等的联系纽带的组织集合,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成熟的本质特征,高新科技园区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必须致力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植。园区内各行业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扎根本地、相互结网以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并相互支持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本土化植根性需求,并为满足这种需求相互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从而激活网络中各节点,推动各节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形成一个亲密无间的网络组织,使园区获得蓬勃发展。

网络组织理论研究指出,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网络的本质是动态的;网络中的流体是多样化的;网络的交流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它向各种愿意与其发生联系的单位(包括大学)开放,以获取外部有用资源并积极向外输出产品。因此,大学面向高新科技园区输出自己的继续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现实可能。网络的动态本质强调网络的基本功能在于交流及在交流中创新。通过继续教育渠道,依托大学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促进了大学、高新科技园区及区内企业的交流,使大学和区内企业、园区管理机构相互之间结成“网”,交流中产生“网”中新的节点;节点密度越大,则交流机遇越多、越频繁;交流越频繁,则节点越多;节点越多,创新机遇越多,则创新能力越强。继续教育服务促成了大学和高新科技园区各单元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随着交往的加深,尤其是情谊、信赖等因素作用,这种交流逐步扩展到物质、信息、技术、人员、资金等多个领域,使创新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多个环节中发生。

二、继续教育服务于高新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高新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的集聚地,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而这必须以雄厚的人才实力为依托,这就决定了高新科技园区对人才的渴求远远胜于其他部门和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知识经济的前沿,产业技术含量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开发自有产品为主,科技、知识、经济一体化,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本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不断更新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的知识,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继续教育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园区的创建与发展中,大学一直起着主导与核心作用。从发展过程来看,高新科技园区一般是围绕大学建成的,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德国的海德堡技术园、中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等。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新科技园区也都处在本地区的智力密集区,并与当地大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便是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大学科技园就是学研产一体化路线的代表。2006年12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发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科技园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之前提到的两个重要理论——三元参与理论和网络组织与区域创新网络理论,都把大学作为推动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区域创新主体,并深入分析了它对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影响。作为继续教育领域的主力,毫无疑问,大学对高新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下面我们以大学、产学研体系为例,来探讨一下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于高新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服务机制

继续教育对高新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市场学原理出发,大学类似于市场中的卖方,高新科技园区类似于市场中的买方,大学通过了解园区的需求,出售自己的商品(继续教育)来获取等额回报,补充自身的办学和科研经费。在此过程中,双方各取所需,最终实现共赢。这种服务机制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大学和高新科技园区及区内企业之间直接发生作用和联系,使得信息的沟通和反馈趋于一致,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促成合作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的复杂性、需求的多样性、大学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这种简单的买卖式的服务机制有着明显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以媒介为载体的服务机制应运而生。

在这种服务机制中,买卖双方不再直接发生接触,而是由媒介担当“中间人”的角色,媒介从买卖双方那里收集和反馈各种供求信息,通过信息汇总处理,高效、快捷地促成交易的达成。这样,大学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而且由于规模效应的出现,高新科技园区及区内企业也能够以最低廉的成本购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其中,媒介组成既可以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也可以是大学或高新科技园区内的某个专门机构。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2007年,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产业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发展战略出发,计划对区内从业人员分批次、分阶段地开展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新科技园区政府委托区内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此项工作。该院在全面调研园区企业从业人员结构,汇总教育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资质、有实力的高校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经过慎重考察,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取得联系,表达了借助该校的学科优势,提供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的合作意向。最终,华中科技大学与该院签订了继续教育合作办学协议,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为高新科技园区进行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扮演了媒介的角色,它在全面汇总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继续教育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服务。

(二)服务途径

1.输送智力资源。

大学继续教育通过智力输送对高新科技园区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不仅能不断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改善人员结构比例,还为高新科技园区各类人员学习、应用新技术,了解新的科研成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有效途径。如华中科技大学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学历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园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校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院系通过开设MBN、EMBN课程研修班等方式,为园区内各类企业的高管人员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教育培训;机械学院、光电子学院、电信系等院系根据企业需求,在高新科技园区内开展各类技术讲座,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科技人员专业技能提供专业化服务。

2.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继续教育可以推动企业和高新科技园区建立学习型组织。大规模学习型企业的出现将会积极推动高新科技园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而园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又将进一步催生更多的学习型企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在企业发展初级阶段,企业中的学习活动一般是自发和非正规的。随着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组织学习步入了消费性学习阶段,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出资选送部分员工到大学进修或是主动邀请大学到企业中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到了第三阶段,企业逐步将学习活动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相关联,并将接受大学或其他机构的继续教育服务制度化,将企业学习活动纳入到组织日常工作中。最终,企业学习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融合,成为学习型企业建立的标志。此时,学习的责任已经置于企业的管理指令系统之中,成为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职责,企业内形成全员学习、自发学习的氛围。

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电信终端设备及管理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继续教育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由于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技术研发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该公司相当一部分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地到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职进修,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公司领导层也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如制定了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员工发展,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如今,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成为对公司与员工永久的鞭策。

3.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继续教育对高新科技园区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结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的教育形式。第二,大学作为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创新主体之一,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大学的创新文化氛围较其他组织更为浓厚。通过继续教育渠道,高新科技园区企业以及从业人员与大学教授、学者面对面交流,大学精神、大学思想、大学文化将逐步传导至高新科技园区,并在这里生根发芽。第三,继续教育的开展注重经验启发、师生互动,使师生参与其中的兴趣和动力被进一步激发,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正是以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平台,通过输送丰富的智力资源、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将大学和高新科技园区及区内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不仅促进了高新科技园区内企业的发展,也优化了大学智力资源在教育领域和生产实践领域的合理配置,使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深层次的合作相继展开。

目前,继续教育与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互动性和紧密依存性在整体上呈现出良性循环态势,应进一步推进企业继续教育,使企业真正成为继续教育主体,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新科技园区与大学继续教育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