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教育培训服务

农村教育培训服务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振兴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向更高文明形态进化,使农村人口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使农村人口掌握现代技术与技能等,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农村教育培训服务_话说新农村

三、农村教育培训服务

农村教育培训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我国13亿人口中,9亿多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

(一)发展农村教育培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农村教育。由于对农村教育的忽视而导致了农村教育落后和缺失,其后果是农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与农村生产力的低下等。因此,要重视农村教育培训,积极向农村人口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引导农村人口爱护与保护农业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农村人口素质主要包含技术技能、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村人口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在我国农村社会,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封建意识的残余及生态文明和管理意识的薄弱,农村人口素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农民的农业科技素养低下,农村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振兴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向更高文明形态进化,使农村人口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使农村人口掌握现代技术与技能等,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农村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普及的新阶段

1.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历史变革

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作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5年底,国务院作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410个攻坚县中有36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他42个县达到“普六”标准,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五年多来,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7651所寄宿制学校,满足了195.3万名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207.3万名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支持数以万计的学校改造危房和生活设施,使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3.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切实保障了所有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惠及1.5亿农村孩子,基本解决了农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难问题。

4.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范围,农村中小学经费来源有了制度性保障

2005年底至2007年底,全国财政共投入改革资金926亿元,其中免除学杂费资金442亿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8亿元,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90亿元,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资金47亿元,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等229亿元。所有的农村中小学都拿到了政府拨付的公用经费,学校的维修改造资金也有了稳定的渠道。

5.推进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严格规范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不仅保证了学校资金安全,也促进了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在看到农村义务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结构单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础还非常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地方还是把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忽视素质教育,等等。

(三)新农民需要新培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有长久谋生的本领。让农民掌握致富的方法,教育培训是根本,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留给他们取之不尽的财富。因此,提高农民技能、妥善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解决农民生存的一条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真正地让农民当家作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自谋发展,才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所以,政府要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开阔其视野与思路,培养其“造血”能力,使扶持帮助成为可持续动力,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

1.新农民有新要求

抓好继续教育,是培养农民的重要举措,中央把新型家民定位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

“知识改变命运”新型农民首先要“知识化”。现在的知识化已经不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读书识字的概念了,学文化只是其中一项,更重要的是学科学技术,是接受职业教育,是实用技能培训。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要成为新型的技术工人。

2.新培训要有新思路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现在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去“扫盲”的阶段和水平,要按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需要,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养现代市场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水平,增强进城务工技能等方面下功夫,对培训的制度、内容、途径、体制等方面进行新调整。重点如下:

重点一:完善农民培训的立法和制度。完善农村教育培训法规,确保农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法律素质。国家要将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支出增大,并固定下来,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补助,应随国家的财力和农村的现状逐年增长。要尽量做到免费培训,按照“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农村教育培训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重点二:确定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及目标。加强农民培训要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有文化、有专业技能、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为目标,要通过着力抓好农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的学历培训来培养新型农民。实践证明,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具有超前意识,也就是要加强对未来农村市场需求的预测,并根据这种预测调整农民教育培训结构、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如果这种预测准确,与市场需求越一致,培养出来的农业人才适应能力就越强。

重点三:拓展农民培训途径。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当前,全国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提高培训农民素质的一项富民政策,值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抓出成效。

重点四:推进农民培训体制改革。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建立政府统筹,有关部门牵头,教育、农业、科技、劳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机制;深化培训的教学改革,试行学分制,鼓励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和管理模式;突出农村教育重点,要借助职业技术教育和农广校、农函大教育等手段,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进行文化和专业适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