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1999年首批确定与建设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国家“985工程”(I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创新基地。此中心核心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连续两轮名列(并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此中心在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两次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1999年首批确定与建设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国家“985工程”(I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创新基地。12年来,在国家教育部、学校和董事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此中心核心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连续两轮(2003、2007)名列(并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2007年该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中心在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两次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2003,2010)。2011年,被授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实行学校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拥有专职研究人员25人,兼职研究人员15人(包括从海外聘任4位特聘教授)。拥有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1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名,光彪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1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4名。下属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农产品品牌研究中心以及小城镇与中小企业发展、农村区域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水稻经济、土地制度与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等研究所(室),拥有信息与网络中心和办公室。与IFPRI(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建了“南南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农村实验经济研究室。

此中心的信息资料中心拥有中外文图书3万多册,中文期刊近100份,外文期刊10多份。还拥有“中国三农研究网”、“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网”、“中国农产品品牌研究网”三个专业学术网站。定期出版《CARD动态》,不定期出版《CARD决策参考》。

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其他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7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发表SCI、SSCI论文23篇、《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论文32篇,国内一级杂志及CSSCI论文300多篇。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和政策影响力的优秀研究成果;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200多人;承办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小农适应全球化高级研修班”,有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600多名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

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芬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每年有多位研究人员去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同时也接收国内外学者来驻站研究。每年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重大学术会议1~2次。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中心在建设“三农”研究平台(基地)的同时,坚持“三农”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体验国情,提高素质,探索了一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新路子。2007年12月,浙大“三农协会”的4位同学在参加了由此中心组织的农村调查后,把撰写的调研报告寄给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给同学们写来了一封亲笔回信,指出“大学生开展农村调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回想20世纪60年代我上大学时,几乎每个假期都到农村去,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此中心坚持“三农”研究与政府咨询决策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和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广泛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提出了许多创新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其中:《重视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两者的互动共进》、《关于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经验启示及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大干二要大改——对新一轮城乡配套改革的思考与建议》、《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等报告,先后得到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借鉴荷兰经验,发展高效生态的浙江现代农业》的报告,2007年3月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要批示;《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建议》的报告,2008年11月得到了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的重要批示。此外,此中心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得到了时任浙江省政协周国富主席的批示。

此中心在建设中,为了使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站在国际前沿,建立了开放式的学术交流机制,确立了“以基地为平台,以‘CARD’为品牌,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术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的发展理念与运作模式;大力推进科研组织形式、人员考核、岗位聘任与激励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学科发展与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科研资源整合发展之路。2009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以《“三农”研究的整合之道——浙江大学“卡特”现象解密》为题,专题报道了此中心的成功发展经验。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黄祖辉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丛书》,共三辑22本。该成果由20多位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历时3年多时间,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和政策进行了多角度、系统地探索和联合攻关之后,将成果以学术文丛形式分辑出版。此成果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充分肯定,课题以免于鉴定形式顺利结题。该成果开创性地建构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三维一体”(历史维度、区域维度、制度维度与农民主体观)的分析架构,提出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成果部分决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批示,为全国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钱文荣、黄祖辉的《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以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为背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为主线,借鉴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市的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转型时期的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该书出版后,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积极反响,还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先后获浙江省省社科成果一等奖(2009)和首届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西湖金奖”(2011)。

(3)张晓波的《中国50年的地区差异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发表在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年第1卷第9期,第87~106页上。该成果用有力的数据和严密的计量经济论证了中国的地区差距与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而简单套用西方的增长理论不能很好解释所观察到的地区差距的规律。该成果发表不到三年就被SCI和SSCI引用8次,Google学术搜索引用132次,并被许多著名大学,如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作为相关课程的必读材料。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地建设五大目标的指导思想。突出“三农特色”,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为己任,以加快实现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宗旨,重点研究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通过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努力成为中国“三农”研究的“人才库”、“思想库”、“智囊团”、“学术中心”、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中心”。

未来五年,此中心对外招标主要重大研究课题是:

(1)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2)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

(3)中国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4)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问题研究;

(5)劳动力短缺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6)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

(7)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研究;

(8)中国农户农业生产、非农劳动和消费需求联动增长机理与政策研究;

(9)农产品流通超市化背景下的小农户生产与大规模销售的匹配机制研究;

(10)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与政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