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五”期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正确,主旋律鲜明有力,成就显著,总体态势积极、健康、向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规划要点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将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

制定“十五”规划要点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加强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奋斗目标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九五”研究工作的回顾和“十五”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正确,主旋律鲜明有力,成就显著,总体态势积极、健康、向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在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当代中国问题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研究回答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思想上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成果,为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学科建设成绩明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都有长足进展。社科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专家学者。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不够平衡,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新的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国际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意识形态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商品交换原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减弱。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特点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如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更为切实有效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帮助人们明辨是非,释疑解惑,坚定理想信念;如何积极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克服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

“十五”期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原则,保证正确的研究方向。

1.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2.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纲领,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研究成果要充分反映和体现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哲学社会科学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强大的动力是社会实践。要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一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改变那种脱离生动的社会实践、从本本出发的科研观念。要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切忌浮躁。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理论的进步,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中实现社会科学的价值。

4.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针。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的争鸣,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氛围,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学科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才能保持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机勃勃的新局面。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学术问题,要鼓励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和相互切磋,提倡同志式、充分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在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和斗争中。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以真理服人,以事实服人。

5.立足当代,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立足当代,以现实社会实践为根本源泉和动力,同时要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入分析研究,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同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学术思想、社会思潮和理论著作,一定要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大胆吸收和借鉴那些科学的、对我有用的成果,批判和摒弃那些错误的、腐朽的、反动的东西。要把批判借鉴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批判借鉴是手段,发展创新是目的。继承传统,不能复古;借鉴外国,切忌盲从。

6.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发展社会科学界团结协作、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好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三、“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要紧紧抓住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个根本,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要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开拓新视野,进入新境界;在对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上,作出科学回答;在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上,取得新突破;在对时代脉搏和重大问题的准确把握、敏锐反应中,培植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是在事关全局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上,要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组织协同攻关和综合研究;二是在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要继续重视材料积累和观点创新,并鼓励构建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

“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1.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深刻理解、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世界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形成新认识、新观点;批判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澄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僵化、教条的理解。

2.深入研究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入调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3.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今后实践中提出的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组织力量,深入调查,潜心研究,协同攻关,作出科学回答。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法治理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4.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要进一步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研究阐述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及其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研究借鉴外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研究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5.深入研究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及其他重大问题。要深入研究当今时代本质和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矛盾、新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世界形势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要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和宗教。

6.加强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要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努力占领科学的制高点;要加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结合研究;要认真总结当代人类社会深刻变革、新科技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鲜明风格的学术理论著作。要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加强探索各学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四、各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根据“十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提出各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在高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认识、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邓小平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理论和实践: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私有化思潮批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问题;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外经济理论和思潮;新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的成绩、经验、问题和教训;中外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

应用经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制约因素;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实现跨越式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深化农村改革;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竞争的态势;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综合经济对策及部门经济对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对经营人员、技术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监管、监督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城乡就业;建立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收入分配与工资制度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城市化道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企业集团与发展中小型企业;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人口与资源管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传统产业改造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所有制结构的目标、原则和措施;提高经济市场化水平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中的垄断和竞争。

统计学复杂数据和复杂模型的统计推断问题;新的统计推断方法和原理;政府统计体系改革问题;网络调查和计算机辅助调查的技术在统计数据收集、传输中的应用;空间统计学的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指数理论及其应用;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统计研究》2001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