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值得称道的哲学思考

值得称道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孟宪琦已经多年没有写过新闻稿件的我,沉睡的新闻意识被一本《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作品选》唤醒。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作品选》中还有好多。正是从这些见微知著的作品中,使读者同样享受到了“小”中见新的阅读快感。“热”,指的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等对时效性要求强的新闻事件。“冷”,指的是看似平淡、几乎看不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

孟宪琦

已经多年没有写过新闻稿件的我,沉睡的新闻意识被一本《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唤醒。以这“醒”了的意识观照《作品选》,遂有悠然心会之感。阅读《作品选》,浮想联翩;掩卷沉思,纷至沓来的各种意境和感觉,融合、沉淀,汇聚成一层层智慧的光圈,折射出哲学的理性色彩。

以《作品选》为例,作者在构思谋篇时,自觉或不自觉的上升到哲学层面,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学思考,总是围绕主题在题材取舍、写作方法等方面关照着有关“相对两面”的每一个面,且把这“两个面”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因而他的作品有厚重的分量和“质感”。不妨列举三组“相对”关系的例子,看看“两点论”的“具象”。

一、“大”与“小”,相互彰显

“大”与“小”,相互依存。在新闻作品中,题材有“大”“小”之分,主题有“大”“小”之别。

首先,从题材方面而言,《作品选》作者凭借一双“新闻眼”,抓大不放小,自如选取,皆可为“文”。比如,对《内蒙古三项石油工程全面完成》《雁翎油田保护白洋淀环境》等较大题材和《作业工走“亲”》《空调装给谁》等小题材,都以“好鸟枝头也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般的自在自为心境,在笔下变成了有价值的新闻。

其次,从新闻主题的表现手法看,作者做到了“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大题小做”就是对大主题的新闻,善于寻找小切口。一般来讲,主题重大的新闻容易受到关注,但是,如果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往往使读者不知所云,品不出“味道”,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作品选》作者明白个中奥妙,所以在表现大主题时,善于寻找小题材,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之态度,避免了“大而全”、空洞说教的写法,收到了好的效果。原载《中国石油报》1996年4月3日1版的《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表达的主题是“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对这样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如果写成“一机厂积极更新改造设备,大力提升发展后劲”之类的官话、套话,就容易使人生厌。该消息妙就妙在从一机厂舍不得花钱、从“未改善办公条件”这一司空见惯的“小处”着笔,抖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巨资对车间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等“包袱”,突出了“不讲‘排场’讲竞争、扩充实力占市场”这个“大主题”。全文虽未讲一句“要提高企业竞争力”之类的热门话,但使人读后不仅感受到了提高企业实力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从侧面明白了一条怎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大题小做”使“小”的作用更显其大。

“小题大做”就是让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一般情况下,无论是通讯员还是记者都注重重大事件类的新闻线索,因为容易出“轰动”效应的大主题。但是《作品选》的作者似乎无所谓题材的大与小,他就好像在题材中生活着、感悟着,灵感所至,“拾到篮里都是菜”,以“小中有大”的哲理统摄、烛照着笔下的文字,以“四两拨千斤”的特效反映了一个个大主题。从《马彦民30年采油生涯见证沧桑巨变》中,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给石油人带来的福气;从《“油大嫂”回乡了》这篇不足500字的通讯中,我们感受到了深化改革给石油人带来的观念上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管理的潜力有多大》中,作者将基层一些琐碎的、不为常人在意的“小”做法,以“管理出潜力、出效益”为主线,串缀成篇,使读者品出了“改革不能代替管理”“管理,一座挖不尽的‘宝山’”“管理,念好以人为本真经”等大智慧。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作品选》中还有好多。正是从这些见微知著的作品中,使读者同样享受到了“小”中见新的阅读快感。

二、“长”与“短”,以“金”论断

“长”与“短”是相对而言的,看一篇新闻稿件有无价值,重要的不是看“块头”的大与小,而是看“含金量”的多与少。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新闻“含金量”自然高,反之亦然。有句老话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沙里淘金,只要不是给“金子”里面掺“沙子”,长稿不一定不好,短稿不一定不行。对这一点作者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的作品有长也有短,长短皆自如,短的只有300余字,如《赵州桥畔抱出“油娃娃”》;最长的是通讯,不到4000字,如《激发新活力》等。

新闻稿件的特点之一是“短”。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以“短”取胜,《作品选》从选材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握“纵”“横”,决定取舍。如果“纵”指的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话,那么,“横”就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某一横段面。取其“横”、舍其“纵”,不仅可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效,而且可使稿件变得精炼有力。如通讯《劳模的喜事》,反映的是一名全国劳模的事迹,如果采取纵向表现手法的话,无疑要写这名劳模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事,洋洋洒洒写万言也不一定能说全。《作品选》作者删繁就简,“一刀”切下去选取了“欢送劳模上大学”这样一个横截面,在只有400多字的篇幅里,讲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讲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只写了一句话:“一名普通的电刷镀工”,“10年来刻苦攻关,创直接经济效益405万元,成为享誉油田内外的全国劳模”;在讲述结果时,也是一句话:“终于圆了大学梦的这名劳模在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开始了预科班紧张的学习生活。”文中有描写、有抒情,使主人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读起来亲切、自然,不亚于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鸿篇大论”,可谓以小见大、文短意长。

三、“热”与“冷”,把握讲“度”

“热”和“冷”,是新闻事件中两个相对的概念。“热”,指的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等对时效性要求强的新闻事件。“冷”,指的是看似平淡、几乎看不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如何对待“热”与“冷”,《作品选》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两点:

第一,对“热点”热处理,对“冷点”深加工。反映“热点”新闻事件,目的是让人们尽快知道事件的真相或对热点问题的正面回应,由于时间要求紧,作者可能来不及去了解事件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或更深层次的问题,因而先将了解到的“当前情况”“抛出去”,以解受众的“燃眉之急”。比如,《内蒙古三项石油工程全面完成》《赵州桥畔抱出“油娃娃”》等,都是作者以满腔热忱快速处理之作。“冷点”新闻多数是常规性的工作报道,作者或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者对惯常现象从深层次进行冷静的分析与思考,找准新闻点,变平淡为新奇,使受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如《钻井工人心思“离” 盼改革呼声急》《为什么“叶”肥“果”瘦》《华北地区天然气发展潜力有多大》《自己的梦自己圆》《高产低耗两相宜》等等,皆是作者对看似平常事件的“深加工”。

第二,将“热点冷看”,把’冷点热看”。“热点冷看”是指作者对热点问题不凑热闹、不起哄,而是以“观棋不语”的冷静之态在“热闹”的阵势中看门道,之后再把所思所想凝注于笔端,一吐为快。如《21∶1 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作者带着“油田待业子女、职工家属及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这个热点问题,在热闹红火的油城商业街看出了“为何难”的主、客观原因,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使读者有一种与胸藏锦绣的故人挽袂朝游、秉烛夜谈之感,尤其是那些被难题所困扰者无疑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篇稿件作为通讯只有千余字,可谓不长,但由于角度新颖、见解不凡,为解“难”找到了突破口,因而虽短却很有分量,能获1998年中国石油新闻奖二等奖就不足为奇。“冷点热看”指的是记者对身边发生的平常、冷门的事件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而是以满腔热情之态去采写,在看似平常、冷门的事件中找到意外惊喜的新闻热点。如,在《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中,作者将目光投向“未列入产能建设计划和没有进入系统流程”的边缘零散井,在怎样开发这个“结”上找到了新闻点,以两个“一亿元”的反差为切入点,引人入胜,促人深思。

“形象”大于思想,在《作品选》中,还蕴含着许多“两点论”的“具象”,比如,“虚”与“实”,巧妙结构;“首”与“尾”,对比呼应,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两点论”,用在思维方式上叫辩证,用在采写实践中是方法。《作品选》的作者始终坚持这“两用法”,因而将作品成全得“路路通”(先后在全国10余家报刊发稿)、“步步高”(先后40余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当然,用岳双才始终坚持的“两点论”来观照他的《作品选》,也有些微不足。比如,叙述方式和语言方面的模式化倾向导致作品欠缺生动与活泼。消息和通讯虽同属新闻范畴,但在叙述方式和语言上差异较大。新闻作品有“真、短、快、活、强”的鲜明特点,其中的“活”主要体现在章法结构和语言上,尤其是通讯,可灵活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以便使情节设计和语言充满喻义和张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心有灵犀一点通,作者如果在包括语言在内的表现手法方面再下点修炼的功夫,出炉的智慧之作无疑将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时任华北油田公司党办秘书科科长,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