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思考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思考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价值以及自觉发展自身之一价值具有重大作用。坚决抛弃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确立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需要客观条件的配合,主观条件同样很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思考

王平平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空前挑战,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研究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挑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措施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其中,推进受教者的主体性,内化思想政治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概念内涵

“主体性的根基是在实践中,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自为性。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人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为意向的积极性、活动的自觉性和自我评价性。(2)自主性,指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支配和控制的能力,它是主体性的核心。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指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创造出新事物。自为性指人在改造、完善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我、完善自身,自为性不断完善、丰富着主体性的内容,是主体性的更高层次的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实现及强化有其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既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众多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体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对推进人的主体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中的价值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它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正是作为价值客体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生成、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在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认识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形成自觉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改造者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进而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勇于发言,勇于前进,激发主体能力。

其次,规范功能。受教育者的心理侵向有极大的能动性,然而却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深刻性,因而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原理,坚守社会主义阵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自觉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以及超越性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使人的主体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

最后,发展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现存的并非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做出自主选择,维护自己权利的合理权益,都有权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故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价值以及自觉发展自身之一价值具有重大作用。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推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模式

在实践中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的努力,笔者认为,构建学校、家庭、自身三位一体的模式对于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重大意义。

(一)发挥学校在推进受教育者主体性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具体说来需要做如下调整:

1.转变价值取向

坚决抛弃“唯社会价值观”,树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同等重要的观念,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这一理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个体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做到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促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发展。

2.转变教育方式

坚决抛弃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确立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以往的教育模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他们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客体,不关心学生内心发展进步的需要和个性塑造的要求,抹杀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只是进行教条式简单说教,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冷漠。因此,在以后的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关心他们的想法和需要,加强师生互动,在交流和理解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受教者塑造其主体性。

3.转变教育任务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知识本位”、“道德本位”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教育任务的驱动下,人们极易把教育当做简单传授知识和道德的过程,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他们发展自身的要求,故必须以“道德本位”和“能力本位”相结合的新教育任务来替代此种单一的教育目标,在教育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关怀,以平等、亲和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传授知识,进行道德教育,又要培养主体的能力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家庭在推进受教育者主体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个性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在推进受教育者主体性中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不应一味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应该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家长要敢于放开,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敢想、敢做、敢闯,在多次的独立思考和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力便会得到不断提高,并且慢慢养成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习惯,喜欢思考,喜欢反思,喜欢尝试。

2.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入社会中,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其独立意识,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当前,存在许多温室的花朵,他们依赖心理极强,缺乏主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

3.保持与学校的良好互动

学校和家庭作为受教育者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理应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促进受教育者的完善、实现其进步。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多鼓励,少贬斥,在激励、信任中帮助受教育者重塑主体性意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以主人翁姿态学习、思考、实践。

(三)受教育者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推进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仅需要客观条件的配合,主观条件同样很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根本上是由其自身内在因素决定的,所以只有受教育者自身重视自己主体性的建设,学校和家庭的努力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1.受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外界、自身以及外界与自身的关系,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人生意义,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5)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受教育者应该有自己的思维、见解,敢于提问和怀疑,不要一味地接受、相信,要时刻铭记自己的主体地位,减少依赖性,清楚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所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3.学会心理调适。受教育者应保持良好心态,不消极、不颓废,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积极思考的良好状态,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运用心理调节的知识,调整状态,克服困难,坚信自己的聪明智慧,坚信自己具有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王平平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注释】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6.

(2)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2.

(3)卡桂平.弘扬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取向[J].南通大学学报2006,(5).

(4)鲁杰.道德教育的当代论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

(5)黄百成.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