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单子论》中非常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单子论》中非常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单子论》是莱布尼茨世界观的理论总结和表达。它虽是与神学观点相联系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却有非常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就是说,莱布尼茨不仅否认共存的单子和事物的完全重复性,也否认同一单子和事物在其存在的不同时刻的各种状态的完全重复性。莱布尼茨的内在的差别性原则在单子论中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被确定得以说明单纯实体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并由此得以说明事物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而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

第二节 《单子论》中非常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世界观的理论总结和表达。它虽是与神学观点相联系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却有非常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我们所看到的,莱布尼茨在论述单子的特性和用单子说明世界图景时曾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都试图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它们。这是他的学说的最积极的方面。正是这个方面,使得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对莱布尼茨曾表示高度的重视和“钦佩”(32)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

莱布尼茨在说明单子的特性时,曾对前此的实体概念作了辩证的改造,引入了内在的差别性原则。他认为,单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但它们的差别“不在于时间和地点”,即它们没有量的差别,而只有性质上的差别。“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33)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曾叙述过一位聪明睿智的王后在花园中散步时说的话“世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说明这个道理(34)。他还认为,单子和事物都处在自己变化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状态上;就它们本身的变化和发展来说,其不同的阶段和状态之间也都具有必然的差别。这就是说,莱布尼茨不仅否认共存的单子和事物的完全重复性,也否认同一单子和事物在其存在的不同时刻的各种状态的完全重复性。他在这里提出差别性原则,把差别理解为内在的质的差别,显露出了辩证法的倾向。黑格尔曾说,“假如依照相异律说某物本身即是相异,则其相异乃基于它的固有的规定性。这样,我们所意谓的就不再是广泛的差异或相异,而是指谓一种特定的差别——这也就是莱布尼茨的相异律的意义”(35)

莱布尼茨的差别性原则还与同一性原则相联系。在这里,同一性并非是不同的单子具有共同的精神本性的意思,而是指“不可区分的(事物)具有同一性原则”。按照他的说法,不可区别或识别的东西只能是同一个东西,这叫做“不可识别者的同一性”。某一事物的全部属性为另一事物所有,另一事物的全部属性为某一事物所有,这两个事物便是同一事物,即事物和自身同一。其实,在他看来,差别性和同一性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是不同的,对自己本身来说便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在莱布尼茨那里,同一性通过差别性而存在,差别性通过同一性而存在;这两个方面构成深刻的内在的统一。

莱布尼茨说,“任何地方绝对没有完全的相似(这是我的一条主要的和最重要的原理)”(36)。莱布尼茨的内在的差别性原则在单子论中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被确定得以说明单纯实体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并由此得以说明事物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而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科学的发展也日益证实,在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星体,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活细胞,也没有两种完全一样的人的性格,等等。这样,如果说,莱布尼茨曾致力于世界的统一性,那么这乃是“多样性的实在的统一”,它接近了为一般唯理论者所抵触的以对立统一说明世界的观点。这说明,莱布尼茨的这一原则乃是他解决一与多关系问题的首要原则。当然,这一内在的差别性原则也使莱布尼茨哲学富有特点,是他在实体问题上藉以与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量的差别而否认质的差别的观点相区别,以及与笛卡尔实体二元论和斯宾诺莎实体一元论相区别而构成自己多元论的关键所在。费尔巴哈就说过,“斯宾诺莎的实质是统一,莱布尼茨的实质是差异、区别”(37)

二、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

莱布尼茨在说明单子的特性时还提出了能动性原则,认为“实体(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是不能光就它的没有任何能动性的赤裸裸的本质去设想的。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38)。他在这里强调单子在自身中具有活动力,具有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是“自己运动”的实体。显然,这是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那种有广延的、僵死的、不动的实体概念的辩证改造。黑格尔曾称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并加以吸收和深化说,“同样地,内部的、固有的自己运动、一般的冲动(单子的能动性或冲力、绝对单纯的本质的隐德莱希),不外是由于在同一关系中存在着某物自身和它的空无,即某物自身的否定的一面”(39)

莱布尼茨的能动性思想,如前所述,是与力的概念相联系的。他把运动的根源叫做“力”,强调谈论活动必须使用力的概念;因为运动本身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惟有力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它时时刻刻存在着。实际上,力的概念是他从牛顿的机械力学那里借用过来的,其广泛含义是作用力、活动和意向。如他说,关于力,我不是指“功能,因为后者只是行动的接近可能性,它好像死的一样,在不受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永远不会产生活动”;我指的是“一种作用力,一种实际的活动,一个隐德莱希。力通过自身化为活动,只要没有东西加以阻碍的话。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力当作实体的构成部分,因为它是活动的原则,而这正是实体的特性”。他还举例说,绷紧的弓的力决不是一个很小的力,只是我们说它尚未活动。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力在弓进行发射之前早已存在,因为弓是用力拉着的,而每一个力都是一种活动。关于这一点,列宁评述道,“莱布尼茨不同于斯宾诺莎的特点:莱布尼茨在实体的概念上增添了力的概念,‘而且是活动的力’的概念”;“因此,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绝对的)联系的原则”(40)

莱布尼茨还把能动性原则和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世界。在他那里,物质世界因是单子世界的“有良好根据的现象”,自然地也就是充满运动的。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具体地研究了物理界的运动的量度问题。在这方面,如所周知,笛卡尔曾利用伽利略的动量概念(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以神学的形式提出了动量守恒的原理,认为上帝在一开始就把物质和运动、静止一道创造出来,因此宇宙间“运动的量是不变的”,其总和是一常数。但是莱布尼茨却看出了这一“动量守恒”原理的缺陷。如他认为,力有两种,相应地也就有两种运动的量度:本原的力,又叫活力,它是物体固有的力,如落体运动和弹性物体的碰撞等,其量度为mv2;派生的力,又叫死力,它是外来的力,如杠杆、轮轴这些静止物体所受到的压力或拉力等,其量度为mv。而他发现,若只承认mv这一量度,用它去度量落体运动等,按理,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下落时所得到的力应当等同于把它举到这一高度时所花费的力;但计算结果,两者则不相等。这说明,笛卡尔的运动量度是不适用于自由落体的情况的。后来他用mv2作力的量度,就说明了这两者相等。于是他便提出用“力的守恒”来代替笛卡尔的“动量守恒”,说“按照我的系统,有一个力和方向的守恒,没有任何物体的自然规律能违反它”;“这是更加真实的”(41)。在哲学史上,“莱布尼茨是看出笛卡尔的运动量度和落体定律相矛盾的第一个人”(42)。他以“力的守恒”观点打破了笛卡尔把mv看成运动的惟一量度的绝对观念,强调了物体本身固有的活动力,从而使人们对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是莱布尼茨最重要的辩证法论点。正是这一论点使莱布尼茨用单子能够说明世界上的自然万物以及它们由低到高并趋于无限的历史发展过程。此外,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它的能动性或力即灵魂的知觉、欲望,是一种精神活动。因而,对他来说,这一精神实体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同世界的结构和发展过程乃是同一的。这在一定意义上蕴涵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相符合的思想,是潜在的辩证公式,在后来为黑格尔所吸收。

三、“连续律”是宇宙间的一条基本规律

如前所述,莱布尼茨在描绘世界图景时曾认为,单子按照知觉不同的清楚和明晰的程度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构成了从无机物、植物、动物、人、天使直到上帝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事物发展系列;从总体来说,这一事物的发展系列乃是连续的系列。如他说,“我也同意一切创造物都是有变化的,因而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有变化的,我并且同意这种变化在每一个单子中都是连续的”(43)。莱布尼茨在这里即提出了连续性原则,其涵义是在事物的发展系列中,单子和单子、事物和事物之间并非是间断的,而乃是“衔接”的,只有“小到几乎不可辨别的差别”,以至“不能确定一个种属结束而另一个种属开始的那一点”(44)。他还形象地指出,“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之中,好像河流一样,继续不断地有些部分流出和流进”(45);并说过,“事物按完善的程度以不显著的过渡方式上升”。莱布尼茨强调,“连续律”是宇宙间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不可否定的;世界的普遍和谐就是连续律起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莱布尼茨的连续律表明了他对世界发展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他主张世界的绝对不间断性,认为在自然界中“一切对立面,空间、时间和方式的一切界限都消失在宇宙的绝对的连贯性、宇宙的无限联系面前”(46)。他否认质变,如说“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他明确指出,“自然从来不飞跃”(47),甚至运动本身也不可能飞跃,物体之所以能从一个位置移到下一个位置只是由于上帝的“再创造”或“超创造”。可见,在他那里,所谓世界的发展,真正说来并非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既然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那就不能设想,事物的发展是真正地从无机物过渡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过程。

但是,莱布尼茨的连续律毕竟是与差别性原则相联系的。他很注意当时机械论的物质观所陷入的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矛盾。他说,“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而这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考虑。前一个问题烦扰着几乎整个人类,而后一个问题则只是得到哲学家们的注意(48)。确实,原子论者肯定万物由不可分的点即原子所构成,原子之间为虚空所隔开,因而是否定连续性的;笛卡尔肯定有广延就有物质,否定虚空的存在,因而是否定有为虚空所隔开的原子即“不可分的点”的。而莱布尼茨则既承认万物所由以构成的单子即真正不可分的点的存在,又强调宇宙间的连续律是不可否定的。这说明,他在力图解决为当时哲学家们所争论的关于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关系问题。“自然界中没有飞跃,正是因为自然界自身完全由飞跃所组成”(49)。从本质上看,应当认为,莱布尼茨是这样在议论的;这是他在世界发展问题上辩证法思想的明显表露。

不仅如此,莱布尼茨在论述连续律时还推论出和涉及到一些有价值的论点;这些论点进一步显露了他的连续律所蕴含的辩证法因素。

首先,他认为自然界“根本没有什么虚空”。因为物质的圆满性比之于虚空的圆满性,就正如有某物比之于无物;人们说成有虚空的那些实验,如托里拆利和盖利克所从事的有关真空的实验,都无非是排除了粗大的物质而已。他还提出这样的“理由”:“物质愈多,则上帝行使他的智慧和能力的机会也愈多”;“想要自然中有虚空,是把一种极不完满的产品归之于上帝;这是违犯必需有一充足理由这条大原则的”(50)。在莱布尼茨看来,空间是事物的“并存的秩序”,时间是事物的“接续的秩序”,它们决非“绝对的实在的存在”;离开了物质就无所谓空间,正如离开了物质的运动无所谓时间一样。他的这一论点,其矛头实是针对牛顿的绝对的时空观的;它在最抽象的形式上与现代物理学所证明的真空是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的观点相符合。这显然是很有价值的。

其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如他在解释连续律时认为,“我们永远要经过程度上和部分上的中间阶段,才能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51);在任何运动与完全静止之间,在固体与纯粹液体之间,在神与虚无之间,同样地在任何一个主动者与纯被动的本原之间都存在着“无数的过渡阶梯”。他还作过这样的推断: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一定存在着某种中介的生物,“自然科学今后可能会发现它们”(52)。这一推断预示了水螅虫的发现;它所蕴含的论点与当时那种拘泥于绝对分明的固定不变的界限的形而上学观点显然不同。

再次,他认为,事物与其相接近的事物是“衔接”着的,但是在衔接的过程中差别并没有消失,只是小到几乎不可辨别;而差别的不断积累将导致质的变化,从而使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过渡。例如,他曾指出,直线是曲线的极限,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认识上的伪实是最小限度的真,被称为恶的东西实是最小的善;并据此作出结论说,一定数量的增加,就能使直线变为曲线,静止变为运动,伪变为真,恶变为善。

还有,他在论述中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动之中,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地流出或流进;但这种流动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要经过曲折的。例如,谷粒被撒入泥土,在结穗之前要经受折磨;液体要达到净化,需经过缓慢的发酵,有的甚至需经过激烈的震动,才能迅速地达到精馏。他说,这正是所谓:“为了更有力地向前跳跃,你必须先向后退”(53)。他在《致苏菲娅王妃的信》中还说过,有理由认为宇宙本身越来越发展,它的完满性不断增加,尽管经常是难以觉察地进行,“有时还要向后迂回”。莱布尼茨在这里无疑是比黑格尔更早地流露出了在前进运动中为了更好地跃进而后退的辩证法思想。

最后,莱布尼茨的连续律还涉及到对于无限性的考虑。如他在评述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的物质原理时曾指出过,物质实际上分成无限的部分,从没有这样的原子或物体,其部分是决不能为力所分离的;事物在量和质的增加上情况也是如此,从没有这样的东西可认为是最大和最复杂的了。他在《以理性为基础,自然和神恩的原则》中还说过,“自然界的任何东西都是在向无限前进”。正是基于这种对无限性的论述,他自然地认为,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说,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不断地趋于零,又永远不会完全消失而达到零,致使在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连续的状态;并且这种连续的状态也是无限的。总之,莱布尼茨的连续律是与无限性概念相联系的。这一概念说明,在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何以是连续的,以及这一连续是怎样的。又莱布尼茨的“连续律”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的连续性和数学的连续性。而他就是以物理连续性的无限性概念为原型和前提,在数学上发明了微分和积分,提出了极大和极小的概念即数学连续性的无限性概念,把辩证法引进了数学。当然,由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因而他在论述连续律时所涉及到的无限性概念“就变成完全神秘的东西”;他的微分学,如马克思所说也成为“神秘的微分学”。

四、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莱布尼茨在描绘世界的发展图景,说明世界的普遍和谐状态时,曾认为,一单子有了变化,其余的单子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一事物有了变化,其余的事物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否则,世界的普遍和谐状态将遭到破坏而不复存在。这里就蕴含着他的普遍联系的思想。如他在《神正论》中说过,“在宇宙中一切都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好像一个海洋:连最微末的运动也把它的后果一直传播到一切遥远的地方去”(54)。他在《单子论》中也说过,“每一个物体都不仅受到与它相接触的物体的影响,并以某种方式感受到这些物体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而且还以这些事物为媒介,感受到与它所直接接触到的这些事物相接触的事物的影响”(55)

莱布尼茨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单子是宇宙的镜子的命题上。他说,“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一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表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56)。按照他的看法,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或表象能力;以在它之外的单子和整个宇宙为表象的对象。每一个单子凭靠这种能力都能反映事物,“表象全宇宙”,包括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然,这并非指每一个单子中都有一个完整的宇宙,如每一滴水中都有一个完整的太阳。因为不同的单子由于其知觉的清楚、明晰的程度不同,各自反映宇宙的角度或方式也不同;其所表象的只是宇宙的某个侧面,看起来就像有无限多的不同的宇宙。“正如一座城市从不同的方面去看便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好像因观点的不同而成了许多城市。”然而,毕竟“这些不同的宇宙乃是惟一宇宙依据每一个单子的各种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种种景观”(57)。换言之,这些单子表象的是同一个宇宙,“都以混乱的方式追求无限,追求全体”。因此可以说,整个宇宙在每一个单子中;每一个单子也都包含着整个宇宙。可见,莱布尼茨关于单子是宇宙的镜子的命题实际上表达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蕴含有“个别表现一般,一般通过个别而存在;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法因素,是他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的重要方面。

关于莱布尼茨的宇宙中普遍联系的思想,费尔巴哈在其哲学史著作中曾作过详尽的转述(58)。列宁对此曾指出,“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59)。当然,这里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因为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而接近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思想的。在他那里,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凭靠上帝预先规定好的。“在单纯的实体中,只有一个单子对另一个单子所发生的理想的影响,它只是通过上帝为中介,才能产生它的效果”(60);并且,也正是上帝的预先规定,才使单子表象全宇宙成为可能。

五、世界具有追求普遍完善的趋向

莱布尼茨在论述他的乐观主义理论,主张由上帝所创造的普遍和谐的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时,曾涉及到又一重要原则即完善性原则。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追求自身肯定和自身完善的趋向。他更强调,作为整体的世界趋向普遍完善;其本身包含着现时实际可能的“最高限度存在”,并力求达到在以后产生的其他条件下所可能达到的更大的“最高限度”。他在这里虽使用了“最高限度存在”和“趋向完善”等旧术语,却蕴含着他对完善性的一些合理的看法。

首先,上帝所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完善的世界,但这种完善是相对的,并不等于说世界上没有邪恶现象的存在。莱布尼茨力图为世界上邪恶现象的存在作辩护,认为上帝创造了单子,单子有清楚、明晰的知觉,这是积极的方面;也有模糊、混乱的知觉,这是消极的方面。世界上之所以具有邪恶、罪孽等,就在于单子的这一消极方面;它是世界上邪恶现象存在的基础。而既然如此,世界上邪恶现象的存在也就是必然的,它与善一样,具有“形而上学的实在性”,如乐曲中总有不协调的声音,画面上总有阴暗的部位一样。他并且认为,世界上邪恶现象的存在乃是善的存在的条件。没有恶就不会有善;恶的存在正是为了衬托善,使善显得更善。例如,战争是世界上的恶行,但是,没有它也就不可能有崇高的决策、自我牺牲、勇敢顽强等善行。在莱布尼茨看来,善不是绝对的;说现实世界是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只是指它是现时实际可能的最好的世界,即它的恶相对地说是最少的,它的善比任何可能的世界都要多。可见,在他那里,承认世界上有邪恶现象的存在,并不否定这是可能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从而也并不否定创造这最好世界的上帝的至善本性。这亦即是他所谓的“神正论”,即为世界中的上帝的正义、至善作辩护的理论。

其次,上帝所创造的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完善的世界,但这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它将转变成不完善的世界。莱布尼茨在1716年《致鲍修埃的信》中曾写道,“虽然宇宙经常是相等地完满的,宇宙的每一个短暂的状态和其他的状态是相等地完满的,但它决不会是最高的完满,因为它经常变化并得到新的完满性,不过要失去旧的完满性”(61)。他还举例解释道,人们总以为“在24小时过去之前,昼变成夜,夜变成昼”;但是这并不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效”,若到新地岛去居住一下,就看到了相反的情形。甚至地球和太阳本身也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也许会有一个时候,”它们至少将不再以现在的方式存在下去(62)。他在这里明确地认为,在世界趋向完善的过程中,随着条件的变化,现时的完善性将变成不完善性,并不断地为新的完善性所代替。所谓完善性实是“继续不断越来越得到更大的完满性”。

总之,莱布尼茨的完善性概念涉及到他对善与恶的关系的辩证理解。根据这种理解,通常人们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说成是为当时德国腐朽和落后的现状作辩护的理论的观点就很值得商榷。实际上,当莱布尼茨说现实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完善的世界时,这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肯定,而乃是在肯定中包含有否定的涵义。

应当指出,莱布尼茨的完善性原则还涉及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范畴。莱布尼茨认为,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数个可能的世界。但并非一切可能的世界都能够存在,它们不都是“可共存的”;而只能有一个世界实际上存在,这即是上帝从中所选择的最完善的世界。他在这里明确地认为,上帝所选择的现实的世界与逻辑上可能的世界相比是最完善的。亦即,现实的东西比可能的东西具有更大的完善性;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便是向更完善的东西过渡。同时他又认为,现实的世界就其物质物体性而言,乃属现象领域,它有自己众多的本质即单子;它们中有的通过现象成为现实,有的尚未实现仅属可能,并非一切单子都是现实的。而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可能的世界具有逻辑的理性的性质,又“逻辑的东西具有本质的特性”(63),因此,可能的东西又比现实的东西更加完善、实在。这样,在莱布尼茨那里,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性比现实性的完善程度要“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比现实性的完善程度要“高”。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触及到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问题。

以上所述种种论点,即是莱布尼茨单子论中辩证法思想的主要表现。莱布尼茨是在反对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对它们的实体观点进行改造,用单子多元和前定和谐的观点说明世界图景的过程中形成和表达这些辩证法思想的。这可说是他的整个哲学的最深刻和最积极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