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周易》中用阴阳来表示正反,表示肯定与否定,阴阳就是《周易》中的辩证法,而且是辩证法的本质,是辩证法的核心。《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又是最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周易》中把天、地、人三才相互并列,建立了一个完备的整体的统一的包含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也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辩证法。

(一)阴阳思想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何为道?道就是自然万物生死荣枯的发展规律,是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阴阳规律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相通的,阴阳一方面表现出对立的性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统一的性质。现代科学当中的正电与负电、正数与负数等,已经证实了一切事物当中存在着正反阴阳两面。《周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之间的矛盾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基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3]《周易》中用阴阳来表示正反,表示肯定与否定,阴阳就是《周易》中的辩证法,而且是辩证法的本质,是辩证法的核心。

(1)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纯粹的,它既具有阳的一面又具有阴的一面,既具有正的一面又具有反的一面。如果事物中不再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的运动,那么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了,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

(2)阴阳是互为存在前提的。阴阳的对立,如果没有阴,又怎么知道什么是阳呢?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又怎么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呢?所以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正确的就没有错误的,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同时阳又是阴存在的前提,阴阳是互为存在前提的,阴阳是一个统一体。《矛盾论》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5]

(3)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周易·丰卦·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向反面转化,阳之极则变为阴,阴之极则变为阳。老子也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①这也是说福与祸可以相互转化。《周易》中的泰否两卦也可以说明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否极泰来。当然,这种相互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它不会自行转化。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也叫同一性

《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又是最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描述。

(二)天人合一思想

钱穆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②钱穆先生为何这么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在天人合一思想之前,天是大于人的,人必须服从天。夏朝、商朝的统治者就曾宣称自己的统治正是天命所赐,任何人不得违背天命。但是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人们开始了思考,何以秉承天命的统治者会灭亡,何以天命从一个统治者又转移到了另一个统治者身上?原来,人事决定着天命的归属,民意决定着天命的走向。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尽人事,知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这时起,人的作用渐渐被发现,事物的发展不再完全地取决于天命,而同时取决于天和人。为了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熟起来了。

《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中把天、地、人三才相互并列,建立了一个完备的整体的统一的包含有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体系。不再只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力量,而把人也作为一种与天地并列的参与自然变化的力量。天人合一也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辩证法。

(1)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周易·系辞下》曰:“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都是说人是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部分。北宋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③乾是天,坤是地,这里说的是人处在自然界之中,仅仅是很渺小的一部分。天地充塞的是人的本体,天地的本性是人的本性,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也是我的兄弟。所以,人与万物都是阴阳所生,人与天地是统一的,人又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2)人虽为天地所生,但人与天地仍有区别,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人乃“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人虽和万物是一体的,但人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自己服务。《周易·系辞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都表明,人是认识主体,没有人类,自然万物就不会被了解,自然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最为天下贵。荀子也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④这表明人是可以参与自然变化的,是与天地并列的一种力量,人是具有思想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主体性,在参与宇宙变化时就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宇宙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规律,必须服从于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周易·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人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是天地阴阳变化所生,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天道,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周易·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这都是说天地人都应该遵守“顺动”的规律,这样,万物运转有序,人民信服。

《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天与人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人的主体与天的客体的高度统一,达到天中有人,人中有天,达到“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最核心、最终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