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历史上代替古代唯物论哲学而起的东西,是古代唯心论的哲学。基于上述的历史根据,那种代表反动贵族的意识形态的古代唯心论,就出现于哲学史的舞台而与从前的唯物论相斗争了。古代唯心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因此,苏格拉底在唯心论的认识论上,提起了普遍与个别的辩证法的问题,虽然他不曾解决了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积极的成果,是论理学。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_社会学大纲

三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

历史上代替古代唯物论哲学而起的东西,是古代唯心论的哲学。古代唯心论的发生和发展,自有其历史的根据。

第一,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进到纪元前五世纪,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而呈现下降的倾向了。在这种过程中,自由民之中的阶级对立日趋发展,而商工业者阶级对于旧日土地贵族的斗争也趋于尖锐化。于是自由民各阶层的注意,就集中于政治权利的争夺,因而引起所谓民主主义与贵族主义的斗争。

第二,由于奴隶制度阻塞了技术的进步,奴隶所有者阶级不去致力于与技术改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研究,而集中其注意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了。于是何谓善?何谓恶?人们应如何生存?国家应如何组织?政权应如何分配等问题,就变成他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了。

第三,自由民都是参加于政权的公民,而公民必须是不从事肉体劳动的人们,所以自由民轻蔑肉体劳动的观念非常普遍。这种轻视下贱劳动的观念,在古代确实的支配着一切有自由思想的人们。

第四,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从前那些研究自然现象、研究卑劣的物质的哲学,在自视为高贵的精神的贵族们看来,是损伤他们的自尊心的、非常厌恶的东西。因此,贵族们及其从仆的思索的对象,就从地上的物质世界而移到天上的精神世界了。并且,从前的唯物论哲学,因为受了当时幼稚的科学的知识的限制,其内容不免自相矛盾,这在贵族派学者看来,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此外,从前的自然哲学,只是直观的说起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而对于主观的辩证法即思维的辩证法却不曾提起,这一点也是古代唯物论让位于古代唯心论的原因。

基于上述的历史根据,那种代表反动贵族的意识形态的古代唯心论,就出现于哲学史的舞台而与从前的唯物论相斗争了。

古代唯心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Sokrates,纪元前四六九——三九九)。苏格拉底的学说的中心问题,是提倡知德合一,把求知当做达到道德的手段。在他看来,恶是无知的产物,善是有益的东西。为要知道善为什么是有益的东西,必须知道它的最好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祖先的风俗习惯。因此,他排斥新兴的民主主义而拥护传统的贵族主义。

苏格拉底在认识论上,在一般哲学问题的解释上,是唯心论者。他把到达于思维而在思维中存在的普遍,作为个别的感性现象的基础。他主张认识的目的,就是探求这个普遍。因此,苏格拉底在唯心论的认识论上,提起了普遍与个别的辩证法的问题,虽然他不曾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次,继苏格拉底而起的哲学家,是客观唯心论者柏拉图(Plato,纪元前四二七——三四七)。柏拉图是反对唯物论最激烈的人,他曾经主张烧毁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的著作。他主张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在卑污的物质中去探求,而应当在理念中去探求。依据他的意见,我们在感觉上知觉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永远存在的理念世界、概念世界的投影。他对于这点,曾经用下述的比喻来说明。他说,假定我坐在用壁围着的一个空洞之中。空洞的四方都围着,只有上方开着。在这个时候,空洞的上方,有人们行走,有星辰运行。于是这些人们和星辰的影子,就落在对方的壁上。和这种影子一样,感性的世界,也是真实存在的理念的投影。依照柏拉图的思想说来,理念和概念,是在世界以前、在世界之上存在的东西,而世界和我们的思维,都是这理念的产物。所以,柏拉图是客观唯心论者。

柏拉图认定理念是存在的创造者,是最高的唯一的真实的实在的世界,所以主张认识的对象就是这种理念。我们要认识理念,必须依据概念中的思维才能做到。因此,他造出了理念的论理学[1]。但柏拉图的概念,是不包含物质内容的概念,因而是死的不动的概念,因而依据于死的、不动的、无内容的概念中的认识,也只是死的、不动的,无内容的神秘论。我们在这里不愿研究他的神秘论,只简单说起他的一点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他的理念的论理学。他的理念的论理学,表示了概念对于思维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

现在,我们说到古代最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纪元前三八四——三二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积极的成果,是论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到处提起了辩证法的问题”,“研究了辩证法的思维的一切最重要的形式”,所以被称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统一物质与精神,把精神看做是存在于物质之中并支配物质推动物质的东西。他把所说的精神,叫做形式(Form)。他主张物质和形式,是构成世界及存在的多样性的两个原理。他主张物质和形式,对于物的形成,都是必要的,两者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可是他又主张形式是世界及其事物的生成的第一原理,对于物质占居优越地位。在他说来,物质和形式,都不被创造的永久的东西。但物质是未完成的东西,是受动的东西,是可能性;形式是完成了的东西,是能动的东西,是现实性。形式和物质的统一,是在发展(运动)之中显现的。照这样,他把发展(运动)还原于物质的形成的过程的可能状态到现实状态、即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因而实现为某种形式的物质,即是现实的发展过程。所以他主张世界即是形式之阶层的体系。最高的形式,在地上是包含于物质之中的理性,在宇宙是神,即是无物质的形式,是成为世界的第一原因、第一动力的绝对的形式。于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形成过程,对于世界的运动,贯串着目的论的见解,即是把发展解释为目的追求。他认为个别事物和世界全体本身中,都有目的的追求,即都有追求完成与善的冲动。(他的伦理学的特性,是从这种见地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新的学问、如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创始者,他有当时的最大的百科辞典的头脑,对于其他科学的发达也给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不朽的功绩,是思维的形式与过程的研究及其分类与发生学。我们在这里所注意的东西,是他的论理学。

亚里士多德是论理学一般、特别是三段论法的创始者。概念的研究,是他的论理学的基础。他注重于演绎与定义,注重于从普遍抽出特殊与个别。他又是首先定出范畴的分类表的人。他列举了下列十个范畴:实体、量、质、关系、时间、空间、场所、状态、能动、被动。在他看来,认识过程,是一般的概念之发见,即是由普遍到特殊到个别的过程。因而定义是与最高的一般的命题或原理相结合着。他还创造了同一律与排中律,作为一切认识的根本原理。

以上所述,都是他的论理学的原则。在他的论理学之中,到处都提起了辩证法的问题,研究了辩证法的思维的诸形式。虽然他的哲学是唯心论的,他的论理学是形而上学的,但他对于意识的辩证法的构成,对于论理学的锻炼,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