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帛书《易传》学派归属的争论

帛书《易传》学派归属的争论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帛书六十四卦和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完全不同、卦名也有不少差异。王葆玹赞同陈鼓应的观点,也主张《系辞》为道家作品。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帛书《系辞》仍应定为儒家作品。道阴阳的,恰好是《易传》。完全肯定《易传》为孔子所作固然不可,但完全否认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也是不恰当的。《易传》的一些内容,可能是孔子晚年口述,由门人记录或后学根据他的思想写成。如《周易》讲仁义、尊卑,都是道家所反对的。

1973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东郊马王堆第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写在缣帛上的书籍,其中包括《周易》的部分内容,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和《系辞》。《六十四卦》卷后佚书被整理为《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合》、《昭力》。帛书六十四卦和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完全不同、卦名也有不少差异。关于帛书《六十四卦》和通行本的先后、版本的系统问题等,张政烺、李学勤、于豪亮、韩仲民等都有研究。不少学者撰写了关于帛书《周易》的书籍,如张立文的《帛书周易注译》、廖名春的《帛书周易》、邓球柏的《帛书周易校释》、韩仲民的《帛易说略》、邢文的《帛书周易研究》。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出版了《马王堆帛书专号》。和今本比,帛书《系辞》字数少,关键的概念差异是通行本的“太极”在帛书中为“大恒”,通行本的“象”在帛书中为“马”。

陈鼓应认为,帛书《系辞》为最早的道家传本,帛书本比今少的部分,散见于《要》、《易之义》等篇,今本《系辞》不见于帛书《系辞》的部分乃是汉代经师抽取《要》、《易之义》等篇续貂而成。这些段落强化了《易传》与儒家的联系,如无这些部分,《易传》与道家的关系会更加明显。帛书所缺少的部分,恰好为儒家色彩最浓部分,如:(1)“子曰,颜氏之子”;(2)“三陈九德”;(3)与文王的关系。儒家的故事系统为尧舜文武周公,道家的托古系统为伏羲、神农、黄帝。《易》非儒家之典籍,把《易》归为儒是汉儒的编造,汉儒司马迁编造了孔子撰写《十翼》之说。[169]总之,《系辞》的道家色彩很浓,可能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传本。王葆玹赞同陈鼓应的观点,也主张《系辞》为道家作品。《易之义》与《系辞》是不同的作品,不包括《易之义》在内的帛书《系辞》是道家作品。[170]王葆玹指出,帛书本的许多迹象表明它是早出的。如通行本“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知”,根据帛书本“乾以易,坤以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可知为赘文;通行本“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语义不如帛书本“圣者仁,状者勇,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文义通畅,且与《系辞》关于圣人的议论同。通行本“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帛书本为“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古”字为“占”的误写,“占物定命”与《系辞》主旨一致。通行本“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帛书本“圣人以此佚心,内藏于闭”,帛书优于通行本。通行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帛书本为“键川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键川不可见。键川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可知通行本当为脱误。通行本第二章“何以守位曰仁”,帛书本为“何以守位曰人”与下文“何以聚人曰财”吻合。通行本修辞胜过帛书本,正说明帛书本较为古朴。由以上可以断定,帛书本与古文原本较近。帛书本没有“太极”,为“大恒”,即“太恒”,此即是“道”,后来为避汉文帝讳而改为“太极”。《庄子》文中的“太极之先”,“太极”应为“六极”。西汉时期学者还没有以“太极”为易的最高概念。总之,通行本富于儒家色彩的句子帛书本均没有,而关于伏羲、神农、黄帝的述评却很多,可见帛书《系辞》属于道家无疑。[171]王葆玹认为,存在一个道家的传《易》系统,如颜斶、司马季主、淮南九师等。“帛书《系辞》及其古文祖本,便是出自道家人物的手笔。由帛书《系辞》到通行本《系辞》的变化,乃是儒者‘正易传’的结果。”[172]史记》中司马谈说“正易传”,可见当时“正易传”对于西汉前期儒道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儒家“正易传”的结果就是道家传易的消失。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帛书《系辞》仍应定为儒家作品。廖名春认为,原始《系辞》乃是儒家作品。《易之义》与通行本《系辞》相同的数百字都抄自《系辞》祖本。[173]萧汉明指出,《彖传》、《系辞》是否属于道家,存在疑问。证据之一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名言“歌叙大易,三圣名言”,将《易传》归之于孔子。《庄子·天下篇》说:“邹鲁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易》以道阴阳。”道阴阳的,恰好是《易传》。[174]张立文也同意此论,他指出,《帛书》六十四卦的顺序是在上下卦的区分的基础上重卦而成,不是按照覆、变的原则,不表现“交易”和“对待”,只表现“变易”的流行,可能是别本《周易》。[175]根据大象传的体例,帛书“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为天道运行,“键”,借为“乾”。地势坤,“坤”字古本作“巛”,为“顺”的假借,被孔颖达改为“坤”。《帛书周易》作“川”,“川”即“巛”,故作“地势顺”,川、巛、水,古文同。地势顺,乃是顺承天道。[176]《易经》成书早于儒道,因此本身并不是儒、道的经典。《易传》的出现使《易经》儒学化了,[177]但《易传》也吸收了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完全肯定《易传》为孔子所作固然不可,但完全否认孔子与《易传》的关系,也是不恰当的。《易传》的一些内容,可能是孔子晚年口述,由门人记录或后学根据他的思想写成。[178]还有一种观点是易非儒非道说。如王德有提出:“易就是易,既非儒亦非道;是儒道两家分别吸取了易,而不是易归属于儒或归属于道。”[179]从方法上说,“易在前而儒在后,说易为儒家学说不合逻辑”,以《易》为儒家典籍是汉代的观点。认为易属于道家理论同样也不充分,易的很多内容也是道家所不能包含的。把易归为道家学说和归为儒家学说一样在逻辑上不成立。如《周易》讲仁义、尊卑,都是道家所反对的。汉代董仲舒吸收阴阳说,儒家接受了阴阳说,此后把易纳入儒家。总之“先秦易学非儒非道,自为一家;汉代以后,易学分流,不独属儒亦不独属道”。[180]张其成认为,“易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1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