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熊十力“体用不二”的道德实践思想

熊十力“体用不二”的道德实践思想

时间:2022-09-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二人学术思想上的密切关联,下面,我们对熊十力“体用不二”的道德实践思想做一扼要介绍。熊十力认为,“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在熊十力看来,这就是包括上利根器者和钝根器者的殊途同归之路。这就是熊十力尊性智而不遗量智的原则在心性修养方法中的运用,即是“思辨与修养交尽之学”。

作为以继承和弘扬儒家精神为使命的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唐君毅都把成己成圣看作是人生的目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道德实践的内容。鉴于二人学术思想上的密切关联,下面,我们对熊十力“体用不二”的道德实践思想做一扼要介绍。

熊十力说:“须知,哲学研究者为真理,而真理必须躬行实践而始显,非可以真理为心外之物,而恃吾人之知解以知之也。”[19]并强调“哲学所研究者,则为一切事物之根本原理”,“如欲穷究此理之实际,自非有内心的涵养工夫不可,唯内心的涵养工夫深纯之候,方得此理透露,而自达于自明自了自证之境地”。[20]熊十力认为道德实践亦即修养是对本体的亲证,没有长期的修养工夫便不可能实证本体、自得本心,“夫本体必待修养而始显”。[21]他更进一步指出,此种工夫不仅只是去私欲去染习,而是“不论闲静时或动作无端时,总念念之间,恒由本心为主,毋任惑染起而可间之”。[22]亦即修养工夫必是依靠对本心的自觉来克去惑染,并以本心的完全呈现为其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工夫就是对本心的保任和扩充,本心既显,染习邪妄自然不作。因此,没有工夫果然不能实证本体,没有对本体的自觉,也无工夫可言。

熊十力认为,“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我们凭着性智的自明,才能实证本体,达到一种“内外浑融,冥冥自证”、“觉得眼前一切物莫非至真至善”的精神境界。[23]这就是自识本心、冥合证会的工夫。但是世间有顿超直悟的上利根器者,本心自觉自证;也有钝根器者,难免迂回,“其触处致力全凭量智作用,探索不厌支离”,“综事辨物”。不过,对于钝根器者而言,“但使心诚求之,久而无得,终必悟所凭之具,为不适用,一旦废然,反之即是,反之即得性智”,也就是说,他们仍然能够自证本心。其具体途径有三[24]:一是自知自识。即对本心或本性反省内求,又称为默识、冥证、内证。只有体悟了本心,才有可能使其不放失。反省内求是超理智超思辨的,但仍不废思辨。二是操存涵养。熊十力指出:“操存、涵养,并本《孟子》。操者操持,存者存主。吾人的生命,即此本心是也,常持守此心,而不令放失,即日用万端都任本心作主,不令私意或私欲起而蔽之,此便是操存功夫。涵养,亦云存养,识得本心以诚敬存之。”[25]简言之,操存涵养就是在修炼中存养本心。三是对治在思想中的贪瞋痴(也就是私情私欲)。贪瞋痴,佛教称之为三毒,即三种烦恼。有了三毒,使人执迷不悟,心躁不宁,不得解脱。所以贪瞋痴会严重障蔽本心,必须对治破除使内心保持无贪、无瞋、无痴的状态。如何对治呢?对治药方是“恕”或“强恕”。熊十力指出:对治贪,莫过于恕,因为恕能克治一己之私;对治瞋,也莫过于恕,因为己所不欲,勿施诸人,恨便随之消除;对治痴,还是莫过于恕,因为恕能超脱于形累与情计之外,而神智独伸,便能悟到本心之真实。在熊十力看来,无论是上利根器者还是钝根器者,这两条道路可谓殊途同归,都说明“自识本心”乃是根本工夫。

在《新唯识论》中,熊十力进一步说道:“玄学者,始乎理智思辨,终于超理智思辨,而归乎返己内证;及乎证矣,仍不废思辨。但证以后之思与未证以前之思不同”,“证后之思,其神也,灵也”,“其归极体证也,则由其理智,经修养工夫,涤除其一向在实用方面之杂染,而其本体脱然呈现。”[26]这是对他所提出的性智为体、理智为用的心性修养方法的概括。在熊十力看来,这就是包括上利根器者和钝根器者的殊途同归之路。它共分四步:第一步是钝根器者始乎思辨,运用理智综事辨物,使心诚求之,久而无得,有了返归性智的觉悟;第二步是钝根器者通过断染成净的修养工夫,归极证体,上升到超理智的知觉内证,与上利根器者处于同等地位;第三步是保任性智,发明本心,勿生妄念,一切任本心作主;第四步是根据性智为体、量智为用的“真谛”把良知之明运用于事事物物,使物有则而不乱,即是致知格物的推广工夫。这里必须注意未经内证以前的理智思辨是与习心俱行的钝根器者的迂回方法,把“心境合同”与“范畴兼属主客”当作定实,未了解心境都无自体,范畴只是假为物立名。而经过内证以后的理智思辨是性智为体的纯理智思辨作用,能以良知之明量度事物,使其有则不乱,虽然运用概念、范畴,也只是限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物理世界,认识到心境都无自体,不生种种妄计所执的相。所以说:“证后之思,其神也,灵也。”这就是熊十力尊性智而不遗量智的原则在心性修养方法中的运用,即是“思辨与修养交尽之学”。经过“资于理智思辨,而必本之修养以达智体呈露”的心性修养过程,就可以“超过理智思辨境界,而终亦不遗理智思辨”,达到了理智与直觉的辨证统一。

熊十力以证悟、操存涵养的道德实践扩充仁爱之善心,断除染习,克治纵欲和为己之私欲,是针对当时“中国人……遇事皆表见其虚诳、诈伪、自私、自利、卑怯、无耻、下贱、屈辱、贪小利而无远计。盖自清末以来,浮嚣之论纷纷而起,其信仰已摧残殆尽”[27]之道德滑坡状况的,因此他作为忧国忧民的思想家,自然十分强调加强国民的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企图从人的心灵深处去解决私欲,这不仅是一种真知灼见,而且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甚至在当今由于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也具有借鉴价值。归纳熊十力有关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思想,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熊十力曾自道其方法的特点:“先儒多半恃天性,所以他的方法只是减。……若如我说,成能才是成性,这成的意义就是创。”“故夫人只有是天性也、本心也、明智也,自人创之而已。若过恃固有具足,而徒以减除物欲为功,则夫物欲者,亦斯人生生之具,岂其皆恶害而可减哉!……故吾之为学也,主创而已。”[28]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创”的方法比先儒“减”的方法高明,表现出积极性,突出主体的能动性,肯定物欲的正当性,谋求“成己成物”或“成能成性”的协调。在他看来,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仁”,“唯仁者性之灵。而心之其凝与冲漠无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以此言性,非枯寂断灭之性也。达于人伦庶物,而真体湛然,迥出尘累。以此言心,非知觉运动之心也。故孔子专言仁,传之无弊。”[29]只有觉此、悟此,才能感受生之欢欣,才能避免心为物累,才有树立人格的自主自尊,宇宙也才是属人而非异己的宇宙。一句话,这“本心”便是“万化大原、人生本性、道德根底”,是价值的形而上学基础。人能从生命领悟生活的意义,人生就不再遮掩在灰色之中了。第二,主张向内用功,去染污修净习。熊十力认为,“本心”是道德价值的源头,拘泥于“习心”,就会掩蔽“本心”,并偏离道德价值的源头,迷失“道德自我”,因此,要想成为圣人,首先就得“返本”或“返己”,明觉“本心”的本然状态,寻找“真的自己”。反对物化。在他看来,寻求本体就是寻求人生的意义、价值本源。反对物化,就是反对机械、受动的生活态度,保护生命能创、主动的本真状态。作为一种道德实践修养的方法,应该说,熊十力所标举的这种方法对于人们自觉地护持心中的“神明”,确立一种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的道德权威是有积极的启示的。第三,熊十力主张把“内圣成己”与“外王成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将“内圣”的道德价值源头通过“外王”管道贯彻体现出来,最终实现“成己”“成物”两个目标,充分肯定经世致用、建功立业的积极意义,表现出唯物主义的倾向。

【注释】

[1]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重版自序》,第14—15页。

[2]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第39页。

[3]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二),第437页。

[4]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64页。

[5]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66页。

[6]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69页。

[7]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第486页。

[8]关于唐君毅思想中心本体与道德实践关系的分析,严家建《略述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学》一文有比较详尽的分析,见《唐学论衡》(下),第351—35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9]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89页。

[10]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32页。

[11]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69页。

[12]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第69页。

[13]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277页,《唐君毅全集》第24卷,台湾学生书局,1986。

[14]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278—279页。

[15]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279—280页。

[16]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298页。

[17]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303页。

[18]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第305页。

[19]熊十力:《十力语要》,第129页。

[20]熊十力:《十力语要》,第129页。

[21]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725页。

[22]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395页。

[23]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255页。

[24]参见刘俊哲:《试论熊十力的道德体用观》,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25]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53页。

[26]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692页。

[27]熊十力:《十力语要》,第116页。

[28]熊十力:《十力语要》卷四,第343页。

[2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5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