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讨古代治边理论的重要成果

探讨古代治边理论的重要成果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著获国家图书奖、中国高校优秀成果奖各两项,云南省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由于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中原王朝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属于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制度,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国家制度与封贡制度。利用华夏文化的辐射及影响,中原王朝对周边夷狄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随着周边强盛势力崛起,中原王朝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方 铁 黄禾雨

中原王朝施治有无文化软实力?若有文化软实力,在边疆治理方面如何应用?这些问题困扰着古代治边理论的研究者。经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方铁、黄禾雨提出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进行严谨论证,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方铁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研究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出版《西南通史》《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40余篇,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论著获国家图书奖、中国高校优秀成果奖各两项,云南省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应邀担任(北京)“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主讲嘉宾,讲授中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及历史特点问题。黄禾雨为方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现为浙江某高校教师

论文《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1.8万字)提出以下观点:

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便形成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古人对文化软实力难做出科学归纳,但对华夏文化的重要价值、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有深切认识,历朝采取措施争取文化软实力实现最大化,并以此为治边利器。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

夷夏有别观的核心主要是华夏中心观。由于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中原王朝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民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时期被其他文明的创造者认同,以此为基础在东亚地区形成通行天下的秩序。华夏中心观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所言“夷狄”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在中原王朝的疆界及对外关系方面,边疆外延含混且经常变动。夷狄概念模糊,也为中原王朝施用治策提供了宽松范围。中原王朝施行的封贡制度,大体适用于不同类别的夷狄,其治边文化软实力因此传播四方。

崇夏抑夷思想也是夷夏有别观的内容之一。中原王朝严格区分夷夏与夷狄,形成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以及亲华夏、远夷狄等观念。夷夏有别观的又一内容为夷夏须保持必要的距离,表现在不以招徕远方夷狄为目标,朝廷与夷狄交往须掌握“度”,最终目标是实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基本原则是夷狄归附则受而不拒,夷狄反叛则弃之不追,由此形成“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

用夏变夷观源自儒家的德化观。儒家讲究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认为朝廷应对夷狄,须实行叛而伐之、服而舍之的政策,以体现统治者的德与威。中原王朝认为对夷狄广施德化,便可实现“德泽洽夷”,取得“不事遐荒”的理想效果。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主要是彰显中原王朝的文化、实力和制度。

农业文明在中原形成很早,较之结构单一的游牧文明与发展滞后的山地文明,农业文明有明显的优势。中原王朝向外传播的文化,主要是宣传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播和平、和睦、夷夏有别等的价值观,以及体现尊卑有序、奉上事主、讲求诚信、宽广包容等的道德观。在处理与周边夷狄关系方面,中原王朝提倡守境相安及求同存异。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另一内容是彰显实力。中原王朝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与军事实力。中原王朝的辖地土地肥沃,粮食产量甚高且收成稳定,为拥有雄厚国力创造了条件。由于实行专制、集权的统治制度,统治者有全面掌控社会与臣民的权力。以雄厚的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为基础,中原王朝或拥有可观的军事实力。但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有时并不对称,治边用兵亦须付出高昂成本。此外,对夷狄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也颇费资源。

属于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制度,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国家制度与封贡制度。鉴于徼外势力多元及边疆局势复杂,中原王朝在边疆采用较灵活的国家结构形式。施用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守在四夷”,力求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华夏之地的安定繁荣。为此统治者制定以下策略:避免耗费大量国力经营四夷,以免本末倒置影响国家安全。慎重对待周边夷狄挑衅,若用武须考虑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讲究应对艺术,做到有理、有节、有度。尽量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己的形势及环境。以上述策略为基础,中原王朝形成远交近攻、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的治边战略。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载体是封贡制度。

封贡制度的基础是服事观。先秦时一些诸侯国提出“五服”说,认为统治者居天下之中心,影响由中心向四面传播。中原王朝对服事观进行改造,将其发展为以四方夷狄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册封朝贡者为基本内容的封贡制度。封贡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双方关系建立在朝贡夷狄承认对中原王朝的附庸地位的前提下,并通过朝贡、接受册封、履行朝廷规定义务等得到体现;中原王朝赐予朝贡夷狄丰厚回报,并通过册封将其纳入羁縻府州的形式进行管控。二是朝贡与册封均遵循自愿、不强加于人的原则;建立册封关系后,夷狄若有反悔随时可废除。三是封贡制度适用的范围甚广,施用对象为广义夷狄。封贡制度有和平渐进、无须用兵等特点,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国库须大量支出以及中原王朝在东亚享有霸主地位。

在华夏文明独领风骚的时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夷狄的关系,主要是采取友好相处、德化浸润等做法,封贡制度取得很大成功。中原王朝不仅构建以己为中心的天下秩序,还使东亚实现上千年的基本和平。封贡制度使中原王朝的文化软实力发挥巨大作用,逐渐形成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夏文化圈,汉唐两代尤为明显。

治边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机制是文化传播。一是通过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将文化软实力传播至周边,二是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与道德观,文化传播重视体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宽广包容。中原王朝传播文化,主要是通过广施德化、兴办儒学教育两种方式。利用华夏文化的辐射及影响,中原王朝对周边夷狄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

唐宋时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在元明清时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原王朝与夷狄的关系出现持续演进的变化,主要是边疆地区实力明显加强,成为拱卫国家的有力屏障;邻邦大都成为与中国建立新型藩属关系的属国。随着周边强盛势力崛起,中原王朝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面临复杂的形势,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更合理的搭配;时局的变化莫测,也呼唤更为及时、灵活的应对。竞争至上与适者生存,逐渐成为通行天下的法则,这些都对中原王朝奉行的自然天成、消极守拙的国际主义提出质疑。

宋代以后,先后出现元、清两个以边疆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华夏文化融合周边民族的文化,形成更为深厚、丰富和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促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元明清的治边文化软实力,其内容、传播载体、施用方式等也发生变化。明、清两朝走入自我封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厚往薄来为特色的封贡制度黯然失色,并难以为继。中原王朝在边疆兴办教育却蒸蒸日上,成为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论文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给予好评,认为价值及创新点在于:

首次提出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系统研究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内容、传播载体与传播机制,并对古代的夷夏观、封贡制度、藩属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新的解释。阐述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应用对象从广义蛮夷转移到边疆经营方面的原因。

许多刊物转载此文。《新华文摘》2013年19期,以《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为题转载(1万字),并在封面刊登论文题目。2013年10月24日出版的《云南大学报》,以《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为红色标题转载(5000字)。该文还被云南省推荐参加2015年中国高校优秀成果评奖。

作者简介

方铁,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以后获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主任两届。先后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元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主要研究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发表论文1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主要著作有《西南通史》《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边疆民族史探究》《边疆民族史新探》《方铁学术文选》。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作获国家图书奖两项,中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论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云南大学红云教育功勋奖、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