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

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社会分层研究主要任务是阐明“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居住差异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综上所述,居住模式上的阶层化特征是社会分层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机制。不同的地理空间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及认同感,这一体验又加剧了住房空间的阶层化分割。
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_城市住房分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一)居住模式的理论探讨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任务是阐明“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6]马克思关于“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阐述,韦伯关于“阶级”仅仅是某一种共同体行为的可能基础的讨论[7],赖特对阶级的分析区分为“阶级结构”和“阶级形成”(Class Formation)[8]等等都强调了客观分层结构和相应群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而在客观分层结构和集体行动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过程和条件,这些过程不仅是“结构化”过程,[9]而且也是“阶层化”过程,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基于客观社会位置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由于职业、生活习惯、财富差异等原因通过自我择居行为而使得同质社会成员不断占据某一社区从而使得该社区的公共设施及服务等各方面都具备明显区别于其他社区的阶层属性的过程和结果。[10]

作为栖身场所的住房包含了居住者对于居住空间的选择。很早就有学者研究客观分层结构和居住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曾经对19世纪4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社会居住空间模式进行过分析,从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割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社会的阶层化问题。城市生态学理论如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圈理论,霍依特(H.Hoyt)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理论等认为城市住房的区位分布是激烈竞争和选择的结果,各社会阶层的空间择居能力各不相同,最终形成居住空间阶层化格局。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居住差异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哈维认为,居住差异必须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来加以解释;居住区域(邻里、社区)提供了社会互动的不同背景,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预期、消费习惯、竞争能力和意识水平;城市人口分化为相互不同的社区,造成了马克思所谈的阶级意识的分化,因而破坏了通过阶级斗争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居住差异模式反映和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矛盾,造成和维持这一些居住差异模式的因素也导致了不稳定和矛盾的出现。[11]可见,哈维将居住差异看作社会分层的一种重要次级力量:居住区提供了个人生活的共同背景,提供了产生和保持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教育态度的场所,使价值观念和社会不平等在“马赛克式”城市区中得以生产和再生产。[12]其他学者如甘斯(Gans)的内城四类划分,即由世界主义者、未婚或无小孩者组成的寄宿区;由有色人种大规模集中居住而产生的种族村;由穷人、失业者、丧失就业能力者和移民集中居住的贫民窟(黑区);由陷入困境者和地位下降者组成的灰区。穆勒(Muller)的郊区四类划分,即位于城市远郊的排他性高收入区;郊区中的中产阶级社区;郊区世界主义者社区;工人阶级社区或称蓝领阶级社区[13]等也对居住和社会封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雷克斯等对于“住房阶级”的研究,渡边雅男对居住空间因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产生空间分隔的判断[14]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分层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家庭生命周期、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等因素对居住空间分隔的影响。

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同时会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化、社会封闭趋势显性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这表现在一些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中,集中居住着一些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上大致相似的人群。[15]在共同的居住空间,人们逐渐形成了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阶层认同,这又会催生出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群体。

综上所述,居住模式上的阶层化特征是社会分层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机制。居住隔离是阶级关系和社会差异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阶级关系和社会差异的再生产。不同的地理空间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及认同感,这一体验又加剧了住房空间的阶层化分割。[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