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特色治法探讨

冠心病特色治法探讨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心病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赵老认为此证治疗大法不离“通阳”两字,根据病因不同而辅以散寒、活血、养心等祛瘀扶正之法1.阳虚寒凝者散寒通阳 温通之法,古已有之。此类胸痹心痛的治疗自当通阳化气,行气破血。赵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更加重视脾胃功能的顾护。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中医学有关“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悸”的论述基本上概括了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赵老认为: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临床多对血瘀较为重视,而对痰浊易忽视,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更应痰浊与瘀血互为影响,阻滞经脉,所以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

●痰瘀同治

1.痰瘀同源 痰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瘀血是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而导致。津液和血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

2.痰瘀同病 痰与瘀血互结,两者互为因果缠绵难愈,所以古人有“痰夹瘀血遂成囊窠”,“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为痰多挟瘀。因痰属阴邪,留伏遇阻,而至血瘀。痰病日久,伤及脾阳,不能温煦血脉而瘀。二为瘀血夹痰。瘀血内存,气血运行受阻,必然影响五脏六腑功能,而使津液输布障碍导致痰浊内生。

3.痰瘀同治 赵老治疗痰病时常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尤其是久病顽疾,更勿忽略痰瘀同病。对于瘀血加痰,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须用当归、川芎、桃仁等以破其血。对痰夹瘀血,治宜先破其血,而后消痰。赵老临床上活血常用丹参、川芎、红花、赤芍药;血瘀较重者,加用三七、三棱、莪术,更甚者,用地龙、水蛭等虫类药物活血通络。化痰则一以苓桂术甘、二陈等温运化痰。二以二陈汤加胆星、天竺黄、石菖蒲、枳实、竹茹清泄化痰。

●通阳宽胸

张仲景用“阳微阴弦”四字概括说明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胸阳不足,阴邪搏结,阴乘阳位,气机不利,是为本虚标实之证。赵老认为此证治疗大法不离“通阳”两字,根据病因不同而辅以散寒、活血、养心等祛瘀扶正之法

1.阳虚寒凝者散寒通阳 温通之法,古已有之。胸痹的心痛乃因胸中阳气受损,寒邪凝滞闭阻而致。辛热温通使寒邪去,胸阳振奋而通达,心脉畅通则心痛自除。

2.痰结者祛痰通阳 阳虚寒凝之温通法乃知,痰气阻结者更具现实意义。近年来,胸痹发病率日趋年轻化,中青年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之势。此类患者并非阳虚,乃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脾胃受损,而痰浊内生。

3.瘀阻者破瘀通阳 瘀血与痰浊为阴邪,均可阻结阳气,从而发为胸痹,临床上治疗胸痹首先化瘀。此类胸痹心痛的治疗自当通阳化气,行气破血。

赵老常用本法治疗冠心病发展后期往往兼有喘促、气短、怕冷等阳虚水泛之证者,赵老对于胸阳不通,痰浊痹阻的胸痹,喜用桂枝结合瓜蒌皮,温阳足以推动,化痰则可通阳。

●培土之本

赵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更加重视脾胃功能的顾护。脾胃土也,生万物而法天地,为人身之枢纽,灌溉四旁。治疗从调治脾胃着手,正是“治病必求其本”精神的具体运用。

1.补脾益气,注重风药 老年患者脾胃素虚或久病伤及脾胃,升降失调,当升阳健脾,风药生发脾胃之阳气,上出于阴分,使地气上腾于天,浊阴自下降于地,常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胜湿。

2.佐于君药,防之太过 芳香温通不宜久服以免损伤心脾元气,因此在应用通法时,常选用人参或党参、太子参、黄芪、红枣、陈皮等健脾益气之品,通中寓补,通不伤正,纠正其衰微之脏气。

3.阴虚假象,补土为本 赵老认为临床上冠心病者多舌质光洁无苔,重以滋补肾阴疗效不明显,观其舌质嫩红有津,实则脾胃运化失司,脾阴不足津液不能上腾下濡所致,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重用生白术、山药。

赵老在治疗冠心病时灵活地将培土之本、通阳宽胸、痰瘀同治结合,每每取得良效。

(钱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