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冠词语义再探

英语冠词语义再探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3 英语冠词语义再探前面所提到的一语和二语冠词习得研究有一个共同点,都以Bickerton的冠词语义划分为参照框架。但是,他们对英语冠词语义的讨论只考虑两种可见的冠词形式而不考虑零冠词或零形式,这一做法也值得商榷。实际上,图4.2中英语冠词的语义分布有四种潜在组合。前面曾提到,Cziko所做的一语冠词习得四阶段假设得到多项研究数据的支持。

4.4.3 英语冠词语义再探

前面所提到的一语和二语冠词习得研究有一个共同点,都以Bickerton(1981)的冠词语义划分为参照框架。Ionin,Co和Wexler(2004)对这些冠词习得研究有一个评价,认为Bickerton的框架并没有反映冠词语义的关键特征,这在第3.3节已经提到过。他们在普遍语法框架下提出了冠词选择参数,认为在只有两个冠词的语言中,冠词语义的分布由这一参数决定,既可以依照定指性也可以依照实指性来划分。他们列举英语和萨摩亚语为两种不同参数值的有代表性的语言,指出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分别表示定指[+definite]和不定指[-definite],不论这一指称是否实指[specificity],而萨摩亚语中的一种冠词形式le表示实指[+specific],另一形式se表示非实指[-specific],不考虑指称的定指性[definiteness]。我们把这两种参数选择产生的冠词语义分布用图4.2重复如下:

Ionin,Co和Wexler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实证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

冠词语义参数设定这一假设提供了支持。但是,他们对英语冠词语义的讨论只考虑两种可见的冠词形式而不考虑零冠词或零形式,这一做法也值得商榷。与其他有冠词的语言相比,英语冠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形式与指称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也不是一对多,而是多对多,即一种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指称意义,同时一种指称意义可以用多种冠词形式表示,这其中零冠词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际上,图4.2中英语冠词的语义分布有四种潜在组合。那么,这四种组合与前面提到的四种名词指称类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图4.3表示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img37

图4.2 只有两个冠词的语言中的冠词语义分布

img38

图4.3 英语冠词语义与名词指称类型对应关系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对图4.3中的四个单元编了号,并列入了零冠词,这是非定指的两种情况所允许的形式。从图4.3中可以看出,四种名词指称类型中的三种(特指、泛指和无指)都与其中的一种组合对应,只有类指无法列入。原因很简单,英语中的三种冠词形式都可用于类指,而图4.3中的任一组合都与此不符,这一点我们暂不予以深究。值得注意的是非实指/定指这一组合的情况。英语中是否存在这一指称类型呢?Ionin,Co和Wexler(2004)举出了有限的几例,认为英语中存在这一指称类型。我们曾对这些例子做过重新分析,指出这些例证实际上应归为实指性定指(详见周保国,2006)。也就是说,英语中并不存在非实指/定指这一类型。这一看法也符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参见Li和Thompson,1981;陈平,1987)。而且,Ionin,Ko和Wexler关于冠词选择参数的主张也值得考虑,他们只举出英语和萨摩亚语为这种参数的代表语言,当属“孤证”,尚无其他语言应证。

以上关于英语冠词语义的讨论倒是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为揭示定冠词过度使用现象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图4.3中的三种名词指称类型,可以发现其语义关系复杂程度不同。一方面,凡特指的名词一定是实指的,不可能是非实指的。另一方面,凡无指的名词一定是非定指的,不可能是定指的。也就是说,要确认这两种指称类型的身份,我们只需区分一层语义关系。前者只需区分定指不定指,后者只需区分实指非实指。但是,泛指名词的情况则不同。不论从哪一个维度看,要确认这一指称类型的身份,我们都需要区分两层语义关系。如果首先确认某一指称是实指的,我们仍需要再区分是定指的还是非定指的。同样,如果首先确认某一指称是非定指的,我们也需要再区分是实指的还是非实指的。也就是说,实指性定指(特指名词)与非实指性非定指(无指名词)之间互不关联(图4.3中的单元1与单元4不相邻),惟有实指性非定指(泛指名词)既因定指性与实指性定指(特指名词)相关联(图4.3中的单元2与单元1相邻),又因实指性与非实指性非定指(无指名词)相关联(图4.3中的单元2与单元4相邻)。从习得的角度看,这三种指称类型的语义复杂程度有差异,会造成不同的认知负担,进而影响习得难易度。或者说,只区分一层语义关系的类型应比需要区分两层语义关系的类型更为容易掌握和习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与实指性非定指有关的冠词用法习得难度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三种冠词形式中,不定冠词与零冠词是这一指称类型所能接受的形式,只有定冠词不被接受。因此,习得中要出现错误形式,惟一的可能就是定冠词误用。如果这一分析思路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把它用于解释英语冠词习得中的定冠词过度使用现象。实际上,这种难度预测与一语冠词习得的数据是吻合的。前面曾提到,Cziko(1986)所做的一语冠词习得四阶段假设得到多项研究数据的支持。对Cziko的假设与数据作进一步观察之后可以看出,一语学习者在前三阶段都会过度使用定冠词,而且,误用恰好只出现于实指性非定指这一指称类型。这完全符合我们对三种指称类型冠词语义复杂程度的分析。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提出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即二语习得者英语定冠词过度使用是否与实指性定指、实指性非定指和非实指性非定指这三种指称类型冠词语义的复杂程度有关。参照一语冠词习得所提供的证据,我们对中国学生英语定冠词过度使用提出如下三项假设:

假设一

对中国学生来说,实指性定指和非实指性非定指冠词用法比实指性非定指冠词用法易于掌握。

假设二

中国学生实指性定指情景中的定冠词误用会多于非实指性非定指情景中的定冠词误用,尽管这两种情景都存在定冠词误用的潜在可能性。

假设三

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对实指性非定指冠词用法的掌握程度应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水平高的学生定冠词误用要少于水平低的学生。

为检验以上三项假设,我们开展了一项实证调查,下面报告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