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俗中的老子

世俗中的老子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俗中的老子从太史公司马迁对老子的叙述和评价,可以看出,太史公是把老子放在人与神之间来看待的。本篇将以此书为参考,简述一下世俗中的老子的生平经历。据说老子母亲怀老子以后,老子的父亲就远走他乡。由于他母亲体弱多病,生下老子后不久,就过世了,唯一能与老子相依为命的就是老子的爷爷。在乡亲们的指点带引下,老子夫妻又去拜祭了老子的爷爷。在老子再次返乡的第二年,若薇因病逝世。

世俗中的老子

从太史公司马迁对老子的叙述和评价,可以看出,太史公是把老子放在人与神之间来看待的。山东的陈健先生,经过多年搜集整理,出版了《天道之祖——老子的故事》一书。此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细致地记述了老子从出生、少年、中年直到西入流沙的全过程。本篇将以此书为参考,简述一下世俗中的老子的生平经历。对此标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细读陈健先生的《天道之祖——老子的故事》一书。

【生而不凡】

据史书记载,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据说老子母亲怀老子以后,老子的父亲就远走他乡。他母亲怀孕至十一个月后,他才降生。由于他母亲体弱多病,生下老子后不久,就过世了,唯一能与老子相依为命的就是老子的爷爷。又因为老子生来奇特:不单是又胖又大、耳大出奇,且生来“白眉白胡”,故爷爷给他起名叫“李耳”,字聃,“李”因生于家门李树之下,“耳”因耳大而名。世人见他“白眉白胡”,又戏称他为“老子”。

【秉承家传】

老子的爷爷,知识渊博,德行高深,曾在陈国为官。后陈国被楚国吞并,就告老还乡。老子从小时候起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不仅学到了各种礼仪、典章制度、阴阳变化、琴棋书画等知识,而且还养成了勤劳朴实、苦于钻研“自然之道”的良好品德。这一切,都为老子日后的学术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游学参访】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变革的冲击,老子越来越觉得知识的贫乏。老子的爷爷也觉得,该让老子外出求学,以便他日后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爷爷就跟老子诉说了陈国国都宛丘的方位和地域风貌,让老子先去宛丘找寻机遇。

在去宛丘的途中,老子有幸结识了一位阅历学识都很有见地的摆渡老人。在那老者的启迪和教导下,老子更加了解了时势的艰辛和道德礼法的重要,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广纳学识、启迪世人的信心。更值得老子欣喜的是,在老者的引见下,他还结识了一位聪明质朴、勤劳能干的如意知己,她就是老子日后的贤妻——若薇。

老子在去宛丘游学时,遇上了当时颇有盛名的一代学者常枞先生的弟子,他名叫朴然。在与朴然的交谈中,他们彼此之间都得益匪浅。后又在朴然的指点下,老子毅然找到“放鹿山”上的常先生,拜了常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地研究自然生命的法理以及怎样用天地大道去造福众生、利国利民。在常先生那里求学时,老子又一次结识了平生最得意的知己尹喜。二人经常互相交谈、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尹喜也是陈国人,他长得魁梧、强健,平日很注重修饰礼仪。攻读之余,尹喜还喜欢拳脚棍棒。除此之外,尹喜更擅长观测星体运行及天地变化之道。他最佩服老子虚怀若谷、深究天道的奥秘的探索精神。他自觉自己与老子相比,简直是惭愧。因此,尹喜对老子几近于崇拜。也正基于此,尹喜晚年在老子路过他的关隘时,毅然请老子著书立说,阐扬“道德”之学。并在日后不久的时段里,尹喜追随老子到终南山楼观台,亲拜老子为师,求老子为其详细解说《道德经》的内涵。二人在学业完成分手时,尹喜曾邀请老子去洛阳谋职。老子因无心于仕途发展,且想去了解一下当时楚国国都郢都的政治面貌和民风民俗,于是就婉言回绝了尹喜的邀请,只身去了郢都。

【议政为民】

老子在去楚国国都郢都的路上,见到了繁华背后隐藏着的许多令人不忍闻、不忍睹的心酸场面。到了郢都后,他更加体会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贪图名利、追求奢华,及给民间民众带来的极大灾难。等老子有幸见到楚国国君,并直言不讳地向楚王讲述“仁爱治国”的道理时,楚王虽略有所悟,但终究还是又一次下达了出兵蔡国的命令。老子觉察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能唤醒当政者的痴迷,于是就决定回归故里,抱朴守真,教书育人

【成家立业】

当老子踏上回乡的路途,再次路过来时的渡口时,他所敬佩的摆渡老者已于三天前去世了,闻声开门的是阔别已六年之久的若薇姑娘。二人经过了细细地交谈,终于由喜爱、同情而最终结成了连理。随后二人去坟上拜祭了摆渡老人——若薇的爷爷,算是向老人作了最后的告别。

可是当老子夫妻刚忘记伤痛,喜气洋洋,一路辛劳地回到家乡后得知老子最尊敬的亲人——他的爷爷,早于两年前过世。在乡亲们的指点带引下,老子夫妻又去拜祭了老子的爷爷。但他们夫妻终究是得道之人,深刻了解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之理,所以他们很快就从接二连三地打击中走了出来,重新开始了一种崭新的人生历程。

【传承文明】

回家后第二年,若薇便生了一子。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给儿子起名叫“李宗”。由于儿子的出生、若薇的体弱,单凭老子和众学子,已无法维持正常家庭开销了。正当老子心急如焚之时,远在洛阳的尹喜,托人送书信于老子,让他去洛阳守藏室谋职。老子一听,万分欣喜,马上雇了一辆牛车,连同妻儿一起,连日起程向洛阳进发。

到了洛阳,老子在尹喜的帮助下,安顿好了家人。二人促膝交谈了两天两夜,又在尹喜的引见下去见了周景王的王叔姬如公。姬如公很仰慕老子的学识和为人,他从尹喜口中得知老子的所知所学后,就向周景王力荐老子,接替前任守藏史,做了周守藏室的主管文吏。老子到了周守藏室,在整理藏书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为当时文化史料的传播,也为自己日后的学术理论体系,提供了许多难得的佐证。但所有这些文化瑰宝,以及他的聪明才智,虽也得到了当政者的重视和赞誉,却未能被当政者所采纳,以致在日后不久,便发生了一场长达数年的王位之争。开始老子先是把儿子李宗,托人送往宋国,免得儿子去助纣为虐,残杀生灵;继而把自己关在室内,避免受外界干扰,从而一心钻研古籍典章,寻求熄灭人间战火的至理妙言。最终当老子发现这些举措都无济于事时,他毅然携妻子若薇离开了洛阳,回到了故里,重新开始了他的授徒生涯。

在老子再次返乡的第二年,若薇因病逝世。

老子怀着坦荡之心办完妻子的丧事,不久周都再次来了官文官车,接老子重回守藏室任职。老子怀着对文史资料的莫大关注,又一次接受了任命。复职之后,他对被破坏、抢劫极为严重的守藏室资料,做了大量的修复、增补、搜集工作,再一次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此次回洛阳,他还受到了来自鲁国的孔子的极度崇拜,并向孔子讲述了《易》理和天道法则,也为儒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

【西出流沙道德播传】

光阴如逝,在老子七十多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再也不适合在守藏室中工作了,于是老子向周王递交了回乡养老的辞呈。辞呈很快被批下来,于是老子又一次回到了他久已远离的故乡。回乡后,一位屡受他恩惠的老乡,把自己的儿子徐甲过继到老子身边,一边照顾老子,一边向老子求学。当无情的战火再一次洗劫曲仁里后,面对无情而又残酷的劫后场面,老子毅然作出“西出流沙,道德播传”的决定。

在他与徐甲老幼二人一路西行时,救助了一位患有腿疾的田姓女子。此女尊长为感谢二人的大恩,就提议将那女子下嫁给徐甲做妻,以报徐甲殷勤照顾之德。老子欣喜地替徐甲答应了这门亲事。待老子顺路去拜访函谷关的尹喜时,便把徐甲托付给了尹喜,并向尹喜讲述了日后要西出流沙、随缘传道的打算。尹喜一听,极力挽留,并请求老子把平生所悟的天地自然法理著成书册,以传留后世。老子婉言谢绝了尹喜的挽留,但是却一口答应著书立说。经过几天的辛苦写作,老子终于将平生所学所悟的天地人生至理写了出来,洋洋洒洒总共五千言(楼观石本《道德经》总4982字)。

老子写完书稿,交给尹喜。尹喜阅后,万分感激和欣喜。然后一面安排给老子庆贺,一面给老子准备关文及一切路上应用之品;同时把老子的手稿,交给军中文笔高手,让他们抓紧时间,全力刻录新稿,以便老子路上随缘传道,及自己送往洛阳守藏室留藏传阅之用。几天后,翻刻完的手稿,经老子亲自审阅后,又交给了尹喜。临别时,尹喜将一部崭新的文本,连同一个精美的书简盒交给老子,以便路上传道之用。而后,全关上下众人,特别是尹喜和徐甲,依依送别老子,看着他独自一人,骑着青牛,消逝在茫茫的原野之中……

【讲说道德】

后据传说,老子离开函谷关后,一边随缘讲授“道德”,一边游览秦岭华山、骊山等圣地(作者注:在华山奇险处,有一景点叫“老君犁沟”,位于“群仙观”到“猢狲愁”之间。相传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名“老君犁沟”。沟左顶端有“老君挂犁处”,原来置有铁犁一张,高丈余;沟右顶端有“卧牛石”,为老君系牛之处。如今是“青牛不知何处去,只留高台空悠悠”。此沟长约250步,有石阶近300级,过去这里是有名的险境,要手抓铁链、脚踩木桩方能通过。当地民谚专道其险: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猢狲愁)。在游历秦都咸阳和长安后,老子又一路西行至秦岭周至县界内的终南山腹地,在此采药炼丹,讲授“道德”玄学,一时弟子无数,声名远播。

尹喜帮徐甲完婚后,先把老子的《道德经》送交周守藏室,从此《道德经》得以在周邦乃至其他诸侯国广为流传。同时尹喜又递上辞呈,准备告老还乡,精修“道德”之学。尹喜回函谷关不久,周王准了他的辞呈,派新官员接替了尹喜。正当尹喜准备西去追寻老子时,徐甲也与田姑一道,前来拜求尹喜,愿一同往寻老子,同修道德,安享天年。为此尹喜很是欣喜,于是就一同向西追寻。由于尹喜擅观天象,加上老子相貌奇特、为人和善,故一路时闻老子盛德。几经周折,尹喜与徐甲终于在终南山找到了老子。他们在一隆起的山丘上筑台结楼,一边观看天象风光,一边细研“道德”内涵。从此以后,此地就叫“楼观台”。另有一说:尹喜与徐甲一路循紫气而行,先找到陕西省户县境内的“清凉山”。到后老子已离去,待尹喜再次观气后,方始找到楼观台。

老子过世后,尹喜和徐甲把他葬于楼观台西侧的大陵山中(此山现名“西楼观”,山中有“老子墓”和“吾老洞”)。

传说老子墓中有老子的衣冠,吾老洞中则有老子的头骨

尹喜的门人弟子还在大陵山建筑宫观,一边传道授业,一边修养生息。尹喜在探研《道德经》的同时,写了《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一书,算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最好诠释。尹喜和徐甲先后以长寿之年而过世。他们的门人弟子,为了纪念他们,分别把他们葬于大陵山老子墓左右。自此以后,终南山楼观台被改名为“说经台”,又被后世隐人、贤士称为“仙都”楼观台。

img36

黄帝问道岐伯图

img37

黄老与赤精子

img38

仓颉与黄盖子

教化宋伦

img40

显化王纂

img41

化饬安化

img42

化训杨子

img43

老子投胎化降

img44

化度伏羲

img45

化赐盟威秘策

img46

黄帝问道广成子

img47

伏羲与神农

img48

化刻木羊

img49

真行子教化成汤

img50

化度于吉

img51

化遍天竺

img52

木公、金母与玄玄上人

img53

化授大洞

img54

化饬教戒

img55

化彰灵宝

先天斗母元君

img57

化试徐甲

img58

化示img59

img60

诸葛亮智退司马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