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哲学中的“术”

老子哲学中的“术”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老子哲学中的“术”中国古代哲学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种“道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老子学说成为一种心术以及“帝王南面之术”。老子哲学的吸引力并不在于他所表达的道家之“道”,因为道家的人物与思想倾向古已有之。

四、老子哲学中的“术”

中国古代哲学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一种“道术”。“道”是对人的生命方向的把握和选择,“术”是行道的方法。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生命之道”,因而其“术”也就是修养生命的方法。

1.“致虚极,守静笃”与“为道日损”

老子哲学蕴含的修养生命之“术”概括起来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韩非子把道家的修养生命方法概括为“体道”。“体道”就要把握“道”的特点。在老子看来,“道”的特点是“虚”,“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虚”也就是说“无”“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只有“虚”“空”才能生,就像一个杯子,只有是空的才能装得下水,如果已经满了,就什么也装不下了。人生而有欲,既有“心”欲“知”的欲望,又有身体感官的欲望。由于欲望的驱使,人便去追求“有”,人人都去追求“有”就会发生争斗,争斗就会导致社会混乱,危及人的生命。人追求“有”就是要有所得,但满足欲望的得是变易的,有得便会有失,所以这种得不是“常”,是违背“道”的,真正符合“道”的得是“德”,只有“德”才具有永恒性。这样,就应当按照“道”的特点反世俗之道而行之,不去追求“得”而去追求“德”。求“德”就是“体道”,就是“去欲”“去身”,就是“损”。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损”就是去掉已有的“知”“欲”,达到“虚其心”(《老子·第三章》),“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的状态。“损”的最高境界是就是达到“无为”,也就是“致虚极”。“虚极”之“极”就是“道”未创立万事万物的原初状态,这种原初的状态就是“无极”“朴”“婴儿”。“致虚极”的方法是“损”,“损”是反,反也就是“返”,是复归。“致虚极”就是“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致虚极”以及“为道日损”只是老子“体道”工夫的一种,老子还有另一种“体道”工夫,这就是“守静笃”。“笃”是形容词,形容厚、深,引申为持续不断,坚持,《中庸》里就有“笃行之”的话。为何要“守静”呢?老子对“静”的解释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

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万物的运行最终都要返回其原初状态,即“根”,万物未创生的原初状态就是“静”,回归到这种“静”的状态就是恢复生命的本来状态。这种状态是永恒的,所以是“常”,明白了“常”就是真正理解了生命,获得了真知,所以是“明”,即大彻大悟,也即“得道”。“静”与“虚”都是万物创生之前的原初状态。“致虚”是要“损”已知、已有。“守静”是要去掉“求知”“求得”之“欲”,不使“欲”增加,以保持“静”的状态。达到“静”的方式是“守”。“守”就是坚持、坚守,“守静”就是保持心“静”,不被“欲”所打扰。“欲”的表现是“躁”,我们现在也说“躁动不安”。老子认为:

静为躁君。(《老子·第二十六章》)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所以克制“欲”“躁”就要“守静”。老子特别重视“守”,除了“守静笃”,他还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所要“守”的都是合乎“道”的。因为“道”的运行是“反”的,所以得之不易,必须坚守。“守”还有专一的含义,相当于《中庸》里的“诚”,《大学》里的“诚意”。老子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抱一”就是“守道”。“专气致柔”中的“气”指生理本能,“去欲”并不能把人的生理本能去掉,所以“去欲”实际上是把“气”导向“道”,向“道”复归,“专气致柔”就是集中“气”导向“柔”,也就是“守其雌”。

“损”与“守”是老子“体道”的基本方法,因为“损”与“守”都不是容易做到的,而且通过“损”与“守”达到“道”是一个过程,所以“损”与“守”是一种修养工夫,在这种工夫里蕴含着达于“道”的境界。

2.老子的哲学思维方式

上述老子之“术”是《老子》中明确讲到的道家的修为方法。除了这些直接的“术”外,老子思想中还蕴含着道家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也具有“术”的意义。

首先,老子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整体思维。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是老子把“道”理解为“有”和“无”的整体,把天道和人道理解为一个整体。正是在这种整体中,人道要效法天道,天道是“自然”,所以人道也应当是“自然”。其次,老子的思维方式中还蕴含着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是中国式的相会对待意义上的辩证思维,属于整体思维的具体展开。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在相互对待的关系中进行思考的思维。再次,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逆向思维。老子的整个思想都贯穿着“反”的精神,所谓“反者,道之动”。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老子重视“无”,重视“柔”和“弱”,强调和主张柔弱胜刚强,主张知足、寡欲等等。第四,老子的思维方式还蕴含着境界思维。老子思想是从具体的生存之道开始的,但他的思想达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这一意义上的生命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

老子的“术”除了上述两方面以外,他的一些具体思想也具有“术”的意义。如“涤除玄览”,“以柔克刚”,“自胜者强”,“无为而无不为”等等。这些具体思想往往成为后来在权谋、心机层面学习道家思想的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老子学说成为一种心术以及“帝王南面之术”。不过,这种意义上的“术”已经远远偏离老子的大道了。

老子哲学的吸引力并不在于他所表达的道家之“道”,因为道家的人物与思想倾向古已有之。老子哲学的魅力在于他用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抽象而玄远的方式,为道家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理论系统,这个思想系统对于不善抽象思辨的中国人来说始终具有思想深度与境界上的吸引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的思想影响与其思想的深度具有直接关系。同时,老子又洞察到了关于人世、自然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能够把握到人的生命本性中的个体性要求,通过反向思维为人提供了保全自己的生存智慧。因而,他的思想能够让人认同并成为一些思想学派的理论基础。再者,老子思想是把道家之道、阐释道的“理”以及践行道的“术”有机统一起来的完整的思想系统,这个思想特点也是诸子百家所不具有的。老子思想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与文化史中的道家宗师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