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变休闲者态度的方法

改变休闲者态度的方法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述,个体的态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当的途径、正确得力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为了改变休闲者的态度并促进休闲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开发一些新和休闲项目,不断提高休闲服务的质量,改善休闲条件,更新休闲形象。事实上,要改变人的态度,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虚无主义者看来,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追问已经是不合时宜、贻笑大方的一件事情。

如上所述,个体的态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适当的途径、正确得力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休闲者的态度是休闲者在休闲活动中形成的对休闲商品或服务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对休闲活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会推动休闲者完成休闲活动,而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则会阻碍休闲者完成休闲活动。所以,要促进休闲者产生休闲行为,完成休闲活动,就必须把休闲者的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态度,把否定态度转变为肯定态度。

为了改变休闲者的态度并促进休闲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开发一些新和休闲项目,不断提高休闲服务的质量,改善休闲条件,更新休闲形象。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的休闲者,开发休闲项目和休闲产品时应注意:

1.做好宣传工作。如前所述,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事实上,要改变人的态度,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像一些广告、标语、供需见面会等,都能影响休闲者态度的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宣传的内容要实事求是,而不能提供虚假的信息,否则,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改善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休闲的发展,人们认为休闲是无烟产业,是朝阳产业,投入少产出多,使得许多休闲业者只看到近期利益,盲目开发休闲项目,而没有进行规划和整合,根本没有调查,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休闲者的需求。到后来,这种休闲产品不仅不能创造更大的休闲利益,反而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使休闲者对一些休闲项目了失去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改善休闲基础设施入手。

休闲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金融、文化娱乐、住宿、生活等很多方面。休闲接待设施的建设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适应日益繁荣的经济环境。要整合相关的休闲资源、改善休闲条件、提高休闲服务水平等。例如,改善休闲场所的娱乐设施、增加休闲场所的服务接待能力、完善休闲场所周边的休闲生活环境等。

3.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简化服务过程,这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休闲者,有助于休闲者形成更加肯定的态度或变消极的态度为积极的态度。例如,增设电子服务系统、增设先进的休闲公共厕所、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等。

【小资料8-1】

“登门槛”效应与态度改变

心理学家将先提出较小的要求,待对方接受后再提出目的指向的较大要求,以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称为“登门槛”效应(foot-yn-the-door effect)。

196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和他的助手做了一个经典的研究。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求她们支持“安全驾驶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研究者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签名)的实验组主妇55%以上都同意竖广告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要求。

4.对休闲从业人员进行行业务训练,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由于休闲业的特殊性,休闲企业更需要对休闲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因为员工每天遇到的问题不一样,碰到的休闲者不一样,所以需要休闲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工作技能。

5.价格公平合理,巧用价格策略。适当地运用价格策略,可以使休闲者产生“公平合理”的感觉。例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降低一些项目的价格或保持价格不动,而新增一些服务的品种和项目(免费量身高体重、量血压等),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同等价位的条件下,适当赠送某些服务项目(如赠送一些小礼品等),可以使休闲者感到满足和平衡。此外,也可以改变服务的手段和策略,如推出套餐、提供刷卡服务等,这些都可以改变休闲者的态度。

最后,休闲项目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要考虑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考虑不同类型休闲者的心理因素等。

【阅读8-1】

寻找精神的家园

人是有家园的居住者。在《回家》那优美甜蜜的萨克斯风中,在《我想有个家》那发自肺腑的深情歌声里,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对其所居住的家园的无限眷念。眷念既是对于曾有的家园的怀念,也有对于将来的家园的期待。而那种无家可归的情绪,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凝结成为一种乡愁。乡愁是忧伤,就像齐豫《橄榄树》里远方的故乡;乡愁是一唱三叹的哀歌,犹如余光中《乡愁》中那一道浅浅的海峡。乡愁蕴涵着人与家园的深刻关联。

在汉语语境里,“家园”一词不仅与住宅和家庭相关,而且与家乡和田园相关。但是住宅和家庭、家乡和田园,都还不是家园最本质的意义。真正的家园是人所来之处,所在之处和所要去之处。家园不在浪漫的远方,也不在彼岸的天堂,它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由此,家园的意义就是生活世界的敞开,而它所敞开的就是生活的快乐。在我们所生活的欢乐的家园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有劳动的艰辛,也有精神的充实。

然而,在这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代里,人们却正在承担着无家可归的命运。他们不曾失去住宅和家庭、家乡和田园,但是他们正在失去它可能展现出来的那个充满欢乐和富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而虚无主义、欲望主义的流行正是无家可归的命运最典型的表现。

虚无主义并不否定人和世界的存在,而是否认人和世界存在的意义。在虚无主义者看来,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追问已经是不合时宜、贻笑大方的一件事情。在一个没有目的的生活世界里,他们看不到任何远景,任何希望,更不用说崇高的真善美的信念了。除了茫然,就是无聊,就是空白,就是空白背后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欲望和感觉,所谓的跟着感觉走。因此,在虚无主义的旗帜下面,站立着的是一个大写的欲望的人。

这里所说的欲望虽然总是人的欲望,但它是一个非理性的人的形象。这个非理性的人的形象常常僭越自己的边界,使得欲望的主体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异己的他者。在这个感性泛滥的时代里,财富的满足,权力和名声的渴求,充分地展示着欲望的大化流行和人存在的蜕变。欲望的大化流行表明它自身始终是一望无底的深渊,于是人的每一次欲求的实现事实上都不是人的胜利,而不过是欲望自身通过人这一独特的工具对自身的表达而已。于是,我们就像是社会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样拼命工作,结果却把我们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异化了的欲望机器。

人不能仅仅在欲望的世界里生活,我们还要在更高的精神世界中生存,这是人的命运,也是人的尊严。但是,且不说我们是否拥有用艺术、文学、道德和宗教等追求充实起来的伟大的精神目标,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四周忙忙碌碌的人们,在一年365天中,是否真正用心去观赏过身边的一朵花,坐看过天边的一片云和凝视过夜幕之中的一颗星?很多这样的细节是让生活充满情趣所必需的,它虽平凡却创造和充实了生活的精彩。但是就连这样一些生活中的细节的美,对不少人来说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或许是没有时间来领会,但也许是根本就不屑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们已经醉心于物化的世界,甚至把人的尊严也一起交与了这个物化的世界,任由它把我们塑造成一个单向度的人甚至堕落的人。

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的存在,应该是他感性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完善。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分析的那样,人是一个有机的需要系统。生理的满足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但不是人活着的全部。人性不能局限于生存层次上的食欲、性欲和财富等的满足,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拥有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性的生存和热情。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自我的实现才是他的最终需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的全面实现,它不受任何外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压迫,它是人的自发性和能动性的体现,也即是人用他的全部的感官、激情、愿望和思维等全面地去创造和享受他的生活世界。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当下经验,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比如诗人完成一首好诗,厨师烹调一道佳肴……在那成功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体验之中。

人的感性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完善是人自我实现的前提,它敞开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生活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并不神秘,也非遥不可及,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亲身经历着的,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生活经验,它是个体的、有差异的、多元的,同时应当是高雅的。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唯有休闲才是敞开精神生活最大限度的本原之地。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休闲构建了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休闲是一种优雅的审美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它要求我们对生活首先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真正要把休闲提升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审美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要总是把生活局限在纯粹狭隘的物质实用主义范围之内,而是要在暂时的闲暇之中把功利心态悬挂起来,存而不论,用一种超越功利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林语堂先生曾说:“悠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广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只有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忙忙碌碌或者平淡无聊的灰色生活才可能明亮起来。但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只是获得休闲生活的前提,并不就是休闲生活本身。休闲作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它的另外一层要义就是要求我们去自由创造。休闲是一种生活的自由,准确地说是一种积极选择的自由行动。休闲不是游手好闲的消极生活,在休闲中,一个人具有选择多种个性化生活的可能性。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自主性的选择往往意味着人们可以实现更个性化的生活,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兴趣、爱好和志向,可以如己所愿地去生存。所以,休闲的创造也意味着在闲暇时间里,一个人用他的整个身心去和周遭的世界相交往而不仅仅是静观。交往作为一种交流,它总是一种对话。在交往中,我们可以和人对话,可以和书对话,可以与近在身边的一棵小草对话,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一片朝霞对话……在与万物的对话过程中,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同时就在这个世界中站立起来。由于人与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共同生成,所以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才有劳动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充实。

因此,休闲不是远离工作的短暂间歇,尽管我们在这些间歇中为重新投入工作得到了休息和恢复了精力。休闲与消遣和娱乐也毫不相干,消遣和娱乐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源泉。真正的休闲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生活的雕琢。作为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休闲是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在对生活的雕琢和自由的创造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当我们扔掉种种心灵的枷锁,就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里面,还有一个宁静、和谐、从容、欢乐的世界足以安顿我们疲倦、浮躁和盲目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人生的忙碌最终是为了有休闲,休闲是人生的目的。休闲为我们提供内心世界的平和、宁静和一种超越的生存姿态,它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应该享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我们需要高尚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高雅的情趣去休闲。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吧!

——摘自陈琰:《闲暇是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程学超:《现代管理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2]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