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休闲活动

网络休闲活动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休闲是指网络时代人类休闲的活动、现象、方式和特征的总和。网络主体身份和行为的虚拟化,以及主体与其身份的分离,有可能导致主体身份的“空心化”以及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这是网络时代个体新型的异化,它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网络休闲是指网络时代人类休闲的活动、现象、方式和特征的总和。网络是休闲活动的虚拟世界,它构筑了一个无穷大的立体休闲空间,并将原来仅仅是单纯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手段的网络,迅速的演变成人们寄存理性、寻求安慰的心灵休闲栖息地。在这以信息网络技术构成的虚拟休闲空间里,形成了虚拟权威、虚拟尊严、虚拟情感,乃至虚拟生命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人类的休闲活动理念和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并且极大地丰富了休闲文化的内涵。无论在何处,人们只要通过网络就可随时在多维和无限宽广的网络空间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翱翔和随意地进行娱乐休闲活动。

网络时代,工作与休闲、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消解,工作将逐步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自我满足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未来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是在人性与技术、劳动与休闲的互动中找到平衡点。网络开启了让人们重新审视教育和学习的大门,教育将进入“自己教育自己”的时代,远程教育、网上大学、网络课程等成了教育和学习的新形式。人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网络经济的稀缺资源。

网络休闲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休闲活动方式,如网络联系、网上聊天、网络影视、网络爱情、网络娱乐、网络虚拟旅游等。借助于电子邮件,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网络时代沟通渠道的畅通和联系的便捷。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与国内外相识或不相识的网友进行直接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冲破了传统社交方式的故有局限,而无限制地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观看自己喜欢的影视。采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影视传播的画面和音质效果,提高人们网络影视的质量。网络的发展也衍生出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网络情爱。它是一种典型的虚拟情爱,是一种新型的休闲活动方式。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寻找自己梦幻中的虚拟情人,随意、隐蔽、浪漫、神秘,还有安全感,这样可以体验虚拟的网恋情感带来的喜怒哀乐。在网络时代孕育出的网恋和网婚在网民的精心呵护下,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蓬勃的滋长。但网络情爱的蔓延对现实社会公民的道德重建具有负面的影响,而对家庭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

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其次就是娱乐休闲。网络娱乐是中国网民网络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娱乐模式具有地域性和局部垄断性,而网络娱乐突破了这种限制,娱乐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都是全球化的。人们的网络娱乐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对娱乐的内容、形式和强度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娱乐产业和娱乐产品也出现了数字化,即数字化技术在娱乐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娱乐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来完成。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促使网络娱乐产业日益发达。人们的网络娱乐方式也出现多元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特点。网络的直接沟通方式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娱乐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性,而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娱乐产品的生产者可以按需设计、按需生产,而消费者个性化的爱好也可得到满足。各种艺术创作软件的流行也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这使广大网民可以自我制作、自我欣赏、自我娱乐。在技术上,交互式网络传送数据的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实现数字产品的实时交互。网络娱乐的交互性在网络游戏中体现最为明显。

网络虚拟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实世界的拓展和延伸。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网络休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为人们转移在现实世界里遭遇的精神压力,抚慰受伤的心灵,实现多年的夙愿,提供一种替代性满足,以缓和内心的冲突,并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但是,网络空间毕竟是虚拟世界,我们不能将网络虚拟人格转化为现实世界的人格参照,或取代现实世界的人格位置,否则,人们就会在真实世界里迷失真正的自我。网络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改变和扩充我们的休闲活动。网络休闲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如果沉溺于其中,混淆了虚拟与现实、生活与娱乐、人生与游戏的界限,那么就会导致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淡化甚至缺失。网络主体身份和行为的虚拟化,以及主体与其身份的分离,有可能导致主体身份的“空心化”以及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这是网络时代个体新型的异化,它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主体身份的“空心化”是主体的内在价值、责任、道德观念等的丧失,是对自我和他人的非本真的理解。网络可能使个人的休闲行为处于灰色状态,使其只能按照自己的天性和价值判断来采取行动,因而就有可能与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如果网络主体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尤其是当主体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和自我选择、判断能力时,就很容易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导致各种网络沉溺和网络成瘾现象。社会不应完全、绝对地依赖于网络,不能把联系方式变成联系本身。社会除了网络以外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东西来维持和发展,还需要许多其他东西来保证其主体地位。由于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广泛情感交流的机会,加上目前网络伦理规范的缺失,因而人们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泛化和强化。也就是说,人们在网上更倾向于无所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有可能为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提供情感支持,但也有可能激化情感的矛盾,导致各种冲突频繁发生。如果网络上的信息过剩,那么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相反它会给生活造成压力和带来混乱。网络可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的垃圾和虚假信息。我们应该独立思考,努力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判断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建立有效的社会监控机制,防止不良信息的泛滥;大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在本章的内容中,我们讨论了休闲与娱乐、游戏、旅游、体育及网络的关系。大家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像其他重要的概念一样,每一个人对它们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而且每代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诠释。但从总体上看,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一样,休闲虽然和娱乐、游戏、旅游等概念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无疑是比娱乐、游戏、旅游等更为宽泛的概念,和这几个概念相比,它是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展开相关的研究的。

【阅读3-1】

中国传统休闲方式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休闲方式,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总是以音乐、诗歌、绘画、饮食等,把自己的闲情逸致尽情地发挥出来,突出地表现出“用智慧来享受休闲”的高雅品味。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及娱乐文化和岁食节日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休闲方式的特色。这是建立中国特色休闲学科的一个丰富的宝藏,是当今休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1.琴

这里的琴,指的是一种七弦乐器,俗称古琴。琴是中国古代乐器之一,是古代雅乐的代表乐器。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或一个领域,琴可指乐器乃至扩展到音乐。古代,文人雅士以琴抚心。而现代,音乐已成为人们普遍共享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其中陶冶性情,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情趣。

先民情感的阐发,除了唱出外,还借助于各种金、石、管、弦奏出。以器奏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直接阐发。在闲暇时,借助于琴瑟以抒胸中的话语。古代文人认为诗和乐均可言志抒情,但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琴是高于诗的。能领会诗固然不易,会欣赏音乐,并能产生共鸣,就更不容易。所以古人爱乐、爱琴虽不少,但总是感叹知音难寻。“知音”的境界,一直被作为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孔子就很希望靠音乐沟通心与心的联系,他也对音乐推崇备至,自己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并从乐师师囊学习《文王操》。后来,琴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表现闲情雅兴的载体

古代文人认为,要以琴抒情必须心有所感,志有所托,情有所依。情真才能琴妙。对人生的体验越深,琴艺也就越高。所以,善听琴的人,都能从中认识、观察弹琴者的兴趣和为人。琴乐具有抚慰人心、善于教化的功能。古代文人雅士把抚琴作为抒发自己的愁绪忧情的很好方式,把弹琴看作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悦性之道。

2.棋

这里的棋,指的是围棋。弈棋是表达文人闲情逸致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棋类活动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古人认为,一副棋盘,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象征着人的生活空间。当今,下棋被视为一种高深的智力游戏,在这里,或是体味四面楚歌的悲壮,或是分享兵攻城下的快慰,或是体验背水一战的无奈,真是其乐无穷。当然,尽心、尽性、尽情,乃为弈棋之道、闲情之理。围棋据说是尧发明的,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东汉开始,人们把它和军事、艺术及人生的修养联系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魏晋人喜欢隐逸、清谈、饮酒,围棋的功效与其相同,从此一直为名士文人青睐,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成为娱乐消遣的极佳之物。

唐代,围棋也成为文人士大夫休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精神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方面。白居易《官舍闲趣》诗说:“送冬春有雨,消日不过棋”。杜甫晚年流寓蜀州,在窘迫的身边搞活中还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暇活动。宋代,文人爱棋之风更加炽烈,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陆游都爱好围棋或是围棋行家。

古代文人不仅把弈棋作为表达闲情逸致的重要方式,他们还在棋理中研讨治国平天下的要则。北宋宋白在《弈棋序》中说:“草木一坪,小则小矣,可以见兴亡之基;枯棋三百,微则微矣,可以知成败之数。”汉朝的班固,更是把尧舜以降各朝各式的兴衰与围棋棋理相印证,把棋局与王政联系起来,说论棋理即治国之理。

3.书

书:书法艺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见字如见人,字如其人。书法抒发人的情怀,展示人的气质,可谓百态千姿、美不胜收。它不仅是我国汉文字的独特艺术,而且是人们消遣、寄情、抒发人生追求的最美好的方式,是休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称为“书道”,讲究创作的艺术规律,它是在写字基础上的升华,是文人寄托心中情感的工具。能使文字书写上升为艺术品的,世界上只有汉字。

古代大多数文人认为书法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活动,是闲暇时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尤其是闲时自我欣赏、朋友之间互相欣赏,都能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在众多的书体之中,因为草书表现力强,最能体现个性和情感,因而最为人们所喜好。张旭怀素一派是以唐代张旭、怀素为代表的一种草书创作风格。张旭字伯高,为人放荡不羁,酒后狂叫呼喊,人称“张癫”。他继张芝把“今草”发展为连绵回绕、起伏跌宕的“狂草”,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草书中尽情抒发。怀素字藏真,他接受了张旭的草书笔法,“以狂继癫”,运笔如狂风暴雨,有雷霆万钧之势,圆转变化中法度具备,以激越昂扬的美感体现盛唐的时代风貌。

书法之所以能得到文人的青睐,还在于书法总是与人品联系在一起。“书如其人”,书法艺术中的生机,有赖于作者的人格力量。明代的文徵明说:“品不高,用墨无法。”要写出好字,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

4.画

文人画泛觞于唐代,兴起于宋代,至元代后成为画坛主流。元代吴镇说:“画事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明确道出文人画是文人读书弄翰之余的闲情雅致,是抒发作者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我们从历代文人的绘画观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中国文人“用智慧来享受休闲”的高雅品位。唐代王维把诗和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由王维、王洽等人开创的水墨写意图,为文人画提供了很合适的借物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法。宋元以后,反映虚融淡泊、宁静适意思想的幽谷流水、鸟啼虫鸣、梅兰竹菊等,成为文人画的永恒主题。

宋代,文人画得到迅速发展。北宋诗人文同、苏轼所画的墨竹,为朝野所重。苏轼认为诗画相通,“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不求形似求神似”,是宋代文人画的追求。元代,文人们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时的画论标准以文人画为最超逸、高尚。元初最有影响的画家赵孟兆页主张把书法融化到画法中,使绘画中的笔墨有着书法艺术的韵味。明清时期,董其昌极力推崇文人画的“士气”,主张书画相通。强调:“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追求一种生、拙、真、淡的笔墨意趣。

中国画从创作题材上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山水画因其高雅、超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获得文人的垂青,使其居于中国画之首。

中国画借画抒情,以画寓意,具体选择的表情之形、寓意之物,往往被认为是人的格调情趣的表露。如画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就是如此。梅象征贞操高洁,坚强孤傲;兰象征质朴无华,幽静淡泊;竹象征谦虚正直,潇洒致逸;菊象征宁静淡泊,隐逸幽雅。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休闲的文化品位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真谛。古往今来,大多数书画家都长寿,性情因为以率真平和居多,可见书画修身养性之功效。

5.茶与酒

茶与酒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喜爱的饮料。茶文化与酒文化,都是我国传统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茶清香宜人,清热解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林语堂先生写道:“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字记载,茶作为饮料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魏晋时饮茶成风,特别是一些清谈家,他们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高谈阔论,把茶作为助兴之物;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和尚坐禅破睡,饮茶发挥了很大作用。各寺院开始种茶饮茶,时人称“茶佛一味”。唐时饮茶的习惯在文人中间兴盛,因为饮茶能活跃思维能力,有助于饮诗作赋。我国茶史上的第一部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史——陆羽《茶经》三卷,就是在这时问世的。书中对茶的起源、历史、栽培、采制、煮茶、用水、品茶等都作了精湛的论述,提出了一整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成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甚。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因此,从它产生以来,便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被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中国人各地饮茶方式也不一样,广东有两种特别的饮茶方式,一是早茶,一是功夫茶。广东人特别重视早茶。清晨起床以后,茗茶美点,是广东人的绝妙享受。广东最有特色的饮茶方式是潮汕功夫茶,这种饮法源于清代。饮功夫茶,配有一套古色古香的茶具,冲泡也别具一格,堪称艺术品茶。中国茶馆最多和最有特色的地方,还是四川。明代人顾云庆说:“除烦去腻,川人固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川人自古以来就好饮茶。四川人喝茶讲究雅的气氛,店名要雅致,茶具要雅致,茶馆内的坐椅也要小巧轻雅,喝茶时不慌不忙,慢慢品味,多半还要欣赏一些曲艺节目。因此,四川人可称喝的是雅茶。

我国酿酒的历史十分久远。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懂得利用酒曲来酿酒。《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的句子。酒有很多别名,如杜康、欢伯、美绿、黄汤、杯中物、琼浆玉液等。古代酒有很多品种,宋代张能成《酒名记》就记录了百余种之多。唐以前的酒,大都是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到了唐代,人们在发酵酒的基础上通过蒸馏的方法,使酒精与水分离,发明了一种酒精含量高、香味浓、质地透亮的蒸馏酒,即白酒;因为有的酒精含量高、触火即燃,民间又称之为“烧酒”(又一说,白酒始于元代)。

酒作为一种饮料,少量喝之,能流通血脉、解乏提神、兴奋情绪,因而不管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都能从这杯中物中找到乐趣。特别是我国历来不少文人,因酒能刺激感情,激发文思,都与美酒命题结下了不解之缘。爱菊爱桑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爱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喜闲饮。后期的白居易闲于酒、闲于诗,自称“醉尹”,自名“醉吟先生”。古代不少诗人、书法家、画家往往酒后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许多杰出的作品甚至是在醉态之中完成的。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一生写有大的诗文,写到饮酒的就有170首。著名的饮酒诗有《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和《对酒》等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还写到大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其他如曹操“对酒当歌”(《短歌行》),抒发对人和事业的感慨。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我国文学作品中提到酒的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中写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写的“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18碗酒醉打猛虎的故事则更为人们所熟知。

酒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还用于各种礼仪,“百礼之会,非酒不可”,以营造气氛,调节情绪。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经常见到诸如订婚酒、结婚酒、女儿酒、百日酒、生日酒、拜师酒、团圆酒、接风酒、饯别酒、出丧酒、春酒及各种节日之酒等。

从上所述,我们可知酒在中国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休闲中,在文人的创作活动中都起到极重要的作用。

6.游戏娱乐

游戏娱乐是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它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等诸多特点,富有浓烈的乡土色彩,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林语堂说:“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象对于个人,吾们倘非知道他们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吾们便不能熟悉了这个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生活的民族,在娱乐活动方面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游戏娱乐有漫长的历史,形式千姿百态。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说,齐国的都城临淄很富庶,人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碰上节日聚会,男女合众,一边饮酒,一边六博投壶。中国古代的娱乐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百戏是各种乐舞、杂技、魔术、武术、角抵等娱乐节目的总称。百戏发轫于汉代,以后各代不断流行。汉代和唐代是我国古代歌舞发展的两个高峰。汉代的乐府就是专门的歌舞机构。唐代歌舞是如日中天,每逢节日,宫廷举行盛大的游乐活动,人们手拉着手,且歌且舞,这就是所谓的“踏歌”。北宋时汴京每逢元宵佳节,“歌舞白戏,粼粼相切,乐音嘈杂十余里。”

杂技在汉代的百戏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杂技在技巧和惊险程度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明清时中国杂技门类齐全,技艺精湛。

角抵又称角力,是一种较力和技巧的体育娱乐活动。春秋时,角抵为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战国时传入民间。南北朝时,角抵又称“相扑”,魏晋宫中已有女子相扑表演。隋唐时角抵为帝王所喜爱。元明清时角抵盛行不衰,发展了拳搏与摔跤相结合的术式。

魔术古代也叫幻术,或称“变戏法”。汉代是魔术的大发展时期,《后汉书·左慈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汉末方士左慈的空竿钓鱼、盆中生姜、酒脯搬运、遁人不见等幻术表演,使当时在场的曹操十分惊恐,想杀掉他。不料,左慈以其“遁术”,即障眼法脱离虎口,遁去不见了。

中国古代竞智赛巧的娱乐形式多样,器具简单,灵活方便,妙趣横生。主要有棋戏、博戏、斗戏、巧戏等。博戏,即为赌博,是一种具有很高投机性的竞逐游戏。在宋代,博戏由原多少带有娱情成分的“六博”之戏渐渐被“言不及义,负胜是图”的赌博所取代。斗戏,是指把禽、兽、虫、鱼等动物放在一起博采取乐的游戏,如斗鸡、斗牛、斗羊、斗蟋蟀等。巧戏,是指靠心灵手巧进行的游戏。古代众多女子都擅长玩这类游戏,玩得最多的首推“乞巧”。乞巧节是古代唯一的一个女人节日。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女子结扎彩楼,穿七孔针、陈列瓜果于庭中,祭拜牛郎织女星,乞求织女赐巧。准备乞巧的女子事先准备好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晚上对月穿针,谁先穿完七根就说明谁乞得了巧。

传统的休闲类游艺,主要指在节日聚会、宴会和休闲场所进行的,以娱乐助兴为目的的智力性游戏。主要有灯谜、酒会、七巧板等。灯谜是指写在花灯上的谜语。在宋代猜灯谜已成为当时元宵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至清代,灯谜游戏更为盛行。酒令是我国古代独有的饮酒助兴取乐的游戏。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一簿木一方,截成七块,可合成种种模型,以启儿童思想。”做这类游艺,需要开动脑筋、动手拼折,尤受青少年欢迎。

在中国古代,尚有一类游戏主要由儿童参与,如捉迷藏、老鹰抓小鸡、造房子、跑竹马、放风筝、踢毽子、跳绳、鞭陀螺等。这些游戏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不少游戏直到现在还流行不衰。

——摘自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1]陈思伦、欧圣荣:《休闲游憩概论》,桂鲁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2]Kelly,John R.“work and Leisure:A Simplified Paradigm”.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2年第4期,第50-52页。

[3][韩]孙海植等:《休闲学》,朴松爱、李仲广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4][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242页。

[5]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6]李仲广、卢昌荣:《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7]李仲广、卢昌荣:《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