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陇上学人刘尔炘

陇上学人刘尔炘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陇上学人刘尔炘魏 静刘尔炘字洞初、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因修建五泉山,自号五泉山人,晚年署号拙修子。刘尔炘祖籍陕西三原,高祖父刘世英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兰州,父亲刘桐为五品衔侯选州判,曾在甘肃布政司任职。在学术思想上,刘尔炘宗奉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他十分推崇理学河东学派在甘肃的代表人物段坚,称他为“五泉山下四千年仅见之人”。

陇上学人刘尔炘

魏 静

刘尔炘(1865—1931年)字洞初、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因修建五泉山,自号五泉山人,晚年署号拙修子。刘尔炘祖籍陕西三原,高祖父刘世英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兰州,父亲刘桐为五品衔侯选州判,曾在甘肃布政司任职。刘尔炘于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七出生于甘肃皋兰(今甘肃兰州人)。自幼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光绪十五年2甲53名进士,选取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刘尔炘在京干了三年官差,便辞职返乡,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直到逝世。作为近代甘肃地方著名学人,刘尔炘一生的主要业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学术成绩,二是他对甘肃地方教育的贡献。

刘尔炘一生博览群书,精心研究学问,著有:《古斋—隙记》、《果斋日记》、《古斋前集》、《古斋续集》、《古斋别集》、《杜章小汇编》、《辛壬赈灾记》、《拙修太平书》、《武威李叔坚先生传》、《兰州五泉山修建记》、《重修小西湖记》、《小儿语摘抄说意》等,堪称陇上硕儒。在学术思想上,刘尔炘宗奉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他十分推崇理学河东学派在甘肃的代表人物段坚,称他为“五泉山下四千年仅见之人”。刘尔炘的理学思想是段坚以来河东学派在甘肃的延续,并呈现了新的特点,体现为:

1.辨析“理”与“气”的关系

刘尔炘在肯定“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是派生万物的本源的前提下,提出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见解,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一分殊”,“万物皆是一理”。这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理”,这些“理”都能归为“一理”即“天理”。刘尔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有理即有气,有气或未必有理”,前一句是说,“理”在“气”先,有“理”必能生成“气”,这是和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的;后一句是说,不见得万物都有“天理”,但是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再往上追溯该如何解释呢?刘尔炘提出了“物理”的概念,“天理”是先天之理,“物理”是后天之理,这是不同的“理”,前者至高无上,永恒绝对;后者属于气中之理,是由前者赋予生机并驾驭运行的;前者是宏观的,是“理驭气”;后者是微观的,既可能是“理驭气”,也可能是“气驭理”,而“气驭理”必产生恶和乱。比如他说:“物质科学之研究物理,非先天与气相对之理,乃后天形质中发于自然之理,为庶物常循之公例,如火必热,水必湿之类。”(《拙修子太平书》)这样刘尔炘就从程、朱理学的旧框框中跳了出来,将“天理”与“物理”、先验和实验区别开来,为一切的假、丑、恶找到了合理的回答。

2.“以理驭气”的观点

刘尔炘说,如果“理不能驭气,气反驭理,身、家、国、天下之败亡悉由于此”。(《果斋日记》卷七)在具体事物上,往往“气”更强,“理”更弱,因为“太极一动,生机便开,旋转运行,瞬息万变,皆气为之”,“理”生出“气”后,一经运动,则“弥纶充塞,挹之不竭,取之无尽藏”。(《拙修子太平书》)所以“气”往往是强大的,常常导致“天常累于气数而理有不显之时”,“人常累于气质而性有不存之日”,使天理和人性受到压抑。难道“天理”就永远被压制吗?刘尔炘认为“理”不能驭“气”和“气”的强大都是暂时的、有限的,不是绝对的,只有“理”才是永恒的、无限的,最终可以战胜“气”,即“气有始终,理无始终,此又气之所以必曲,理之所以常伸也”,所以“理”必能驭“气”,只是个时间问题。

3.“毋我”、“利人”、“以理制欲”

刘尔炘思想的可取之处还在于他提出了“毋我”、“利人”、“以理制欲”的观点。他致力经史、刚烈自豪,总以“扶理抑气、真实无妄”为宗旨。(傅九大:《甘肃教育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认为古今圣贤学术之至精至要者,修身、治国、平天下者,都不出这八个字。“扶理抑气、真实无妄”这一宗旨又以“毋我”、“利人”为根本。世间一切万恶“皆出于有我之私”,如果不能做到“毋我”、“利人”,则“不足与天德,不足与言王道”。因为“利心重者,不能做事;名心重者,亦不能做事。名、利皆欲也,有欲则败”(《果斋日记》卷8),所以必须要“以理制欲”。“理”在这里就是“天理”,是“圣贤之道”,它是至高无上的、终极的依据和准则

4.“机器劫”和“科学劫”观点的提出

刘尔炘生活在清末民初,社会的动荡、各派思想的涌入,使他对传统的东西和新生的事物产生了更深刻的思索。他认为机器的发明、科学的发展是助气造劫之根由,泯灭了天理和人性,“近世欧美学说都是机器产生出来的,都是跟着物质文明的旺运随波逐流的讲来讲去,都以人类的欲性为本位了”。“为百余年来世界少数人造最大幸福的是机器,为千年万年中世界多数人造最大奇劫的也是机器。自欧战发生以后,人类所受的痛苦,当名之日‘机器劫’。这‘机器劫’是个大劫,过此一往,世界的人若不同心同意的挽回这个劫运,恐怕这欧战还是小事,还有个大祸在后头哩!”刘尔炘认为机器与圣人之道是相违背的,物质文明讲的是人的欲望,圣人之道讲的是天理,这两者是不相容的,所以他将西学看成是劫难,是人复性的大障碍。“科学劫”和“机器劫”同出一理,在他看来都是天下祸乱的根源。

5.对西学的认识

西学在刘尔炘看来为害不浅,但是他又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他说,“西人之所以纵横世界者,其技艺真能抉千古未有之谜,能人之所不能。中国不此之求,徒以政治空言自忘其形,又以支离学说自丧其神,黄、神、虞、夏之子孙盖无克家者矣,耗矣哀哉,可耻也夫!”(《果斋日记》卷5)他还提出发展科学实业以救国强种的主张,“中国不能自造机器,精研理化,以广兴实业,则无收回利权之望。利权不能收回,则无从言富,不富无从言强,保教保种,议法议政。皆空谈耳!”(《果斋日记》卷5)西学重实际,中学重空谈,西学可以发展经济,富国强民,而中学保守、落后,刘尔炘在这里看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的一面,这是他对西学认识较深刻的方面,是时代的变化给他的深刻思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中学驾驭西学,以免助气逞欲,人欲横流,这是晚清以来开明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意识,因为他们认为西学和圣人宗旨是相对立的,前者从欲,后者从理。西学的发展必将导致中国圣人之学之被压抑,人心之沦丧,社会之大乱。刘尔炘正是用这样的思想来认识西学,这就在他固有的思想体系中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对他来说可能是无法解决的。

刘尔炘思想较为开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治学注重实际,不尚空谈,他从正反两面去看待西学,认识是较为深刻的。

作为地方学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墨迹。他曾在五泉山亲笔题书一百多幅对联,许多对联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这些对联用他苍劲的书法写出,更显得高雅壮观,气势非凡。下面择录几副为五泉山景观的对联并做赏析。

题五泉山戏楼:“你出来要人爱看;他夸着说我会听。”这则对联简洁,颇富人生哲理。“你出来要人爱看”表示做人不能平庸,应该有自己的闪光处,这样人们就会“爱看”你,受到人们的“爱看”是一个人正常的欲求,可是当别人“夸着”你的时候,你就应学着“会听”才行。

题五泉山洗心亭:“何以解忧,万古牢愁浇浊洒;偶然小憩,一湾流水涤尘襟。”人世间能解忧的是什么,是“浊洒”,作者说假如你能来五泉山洗心亭“偶然小憩”,那“一湾流水”同样能荡去心中的忧愁。

题五泉山小洞天:“在何处寻安乐窝,快进来歇歇;请大家服清凉散,都坐下尝尝。”盛夏,五泉山小洞天自成一个清凉小世界,作者将其比喻为“安乐窝”、“清凉散”,这对酷暑难耐和已游玩的筋疲力尽的游客来说再具诱惑力不过了。

题五泉山摸子泉:“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摸子泉是所有来五泉山渴望得子的父母寄托愿望的神灵之处,这则对联中的“糊糊涂涂”和“明明白白”意义看似相反,但都表现了“求为父母”的人们想要得子的急切和盲目心理。

题五泉山文昌宫:“莫只贪身外虚荣,忠孝性天真爵位;倘能有眼前神悟,山川云水大文章。”五泉山文昌宫是人们祈求科甲功名的地方,可是作者怎么看待呢?他说“莫只贪身外虚荣”,“忠孝”才是真正的“爵位”,什么是大文章,如果你能在神前面领悟的话,那就是“山川云水”。这则对联大气豪放,表现了作者对文章功名的独特理解。

题五泉山拈花坞:“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这则对联对仗工整,意境十分优美,仿佛一副山水画,又寓含着深刻的意义,即天道的循环与人世的无常。

题五泉山醉梨亭:“才叫冤枉呀,拿许多有用精神,我来修庙;再说甚么哩,能做个正经事业,谁爱游山。”作者用轻快的言辞和牢骚的口吻暗示自己对理想和愿望未能实现的遗憾。

题五泉山太昊宫:“我问你是谒庙是游山,谒庙须恭,游山须雅;谁到此不花钱不吃酒,花钱莫浪,吃酒莫狂。”这副对联表面是在说游山谒庙、花钱吃酒,实则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把握好一定的度。

题五泉山大悲殿:“眼不宜多,眼多则偏,观那人世间困苦颠连,徒增难过;手尤要少,手少则专,抱我自家的精神念虑,免得乱抓。”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诠释,知足者常乐,“眼多”了如何能知足常乐呢?站在作者的角度,当时的时代正经历着新旧的更替,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个人的力量又是那么微弱,最好的办法就是“眼不宜多”。下联是说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坚持传统的儒家文化,不能因为各种外来的思潮而让自身手足无措。

题五泉书:“进门来有贤有圣有佛有仙,他曾将宗旨说明分为三教;这路是可东可西可南可北,你须要主意拿定走哪一条。云阶月路引人来,乐水志在水,乐山志在山,随处襟怀随处畅;学海书城延客入,见仁谓之仁,见智谓之智,自家门径自家求。”作者作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当时正面临着西学的纷纷涌入,上联意在说明治学要把握好方向,注意拿定,下联是讲治学的方法,即要有自己的爱好和钻研方向,思想和见解应有独到之处。

题五泉山戏楼:“最好四月天,尝听此七级台前,泉声乎?鸟声乎?钟磬声乎?高下悠扬,引我去游仙境里;偶登三教洞,试看那万家城外,车来者,马来者,木屐来者,贫富贵贱,无人不在戏场中。”晚清民初,看戏是人们重要的娱乐生活,五泉山戏楼更是如此。这则对联刻画了冬去春来人们来五泉山游玩和看戏的热闹场景。

题五泉山三教洞:“看眼中滚滚尘寰,曾讲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以唐虞传授为经世大猷,天地无私,随在容佛国袈裟,真人炉鼎;叹脚底茫茫孽海,全蔑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被欧美文明夺圣门要道,乾坤将毁,何处着梵王宫殿,仙子楼台。”作者对西学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特别是当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猛烈冲击的时候,作者感到无比担忧。这则对联语气沉痛,发人深省。

刘尔炘不仅常于对联,而且善于书画,其书法:“继承传统,又有自己独特个性风格,从他的遗墨中,可以看出深厚的功力。可以说笔笔有法,又笔笔有我。”他真草隶篆,无所不为。楷书功夫很深,苍劲浑厚,行书用笔舒展,转折精妙,篆书厚重古朴,优雅洒脱;尤其是隶书,挺拔雄厚,浑洒自如,自成一体。其画以兰、梅见长,见《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皋兰乡贤事略》、《甘肃名胜·永靖巴咪神庙碑刻》、《甘肃明清进十翰林传略》。

刘尔炘热衷于地方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工作,以实现他的治事主张。在任五泉书院山长时,对学生热衷功名、唯知读八股文的时弊非常反感。为此,他制定了六条学规:“一宜立志,一宜存心,一宜有抉择,一宜有次序,一宜切记体察,一宜随事力行。”诱导学生树立为国为民而学的志向,勉励他们力求实学,多读经史;鼓励他们力戒人云亦云恶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治学严谨,要求学以致用,曾写了《劝学迩言》,提出读经要:“发明经旨,仅诸身心,见诸事业。”“不以书为圣贤之空谈,而以书为圣贤之实事,不以书为词章考据之资,而以书为立身行事之准。”(傅九大:《甘肃教育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在任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时,先后讲授《尚书》、《易经》、《春秋》等,均写有《授经日记》等,并编写《春秋大事提纲表》。他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中西课程兼设,计设经学、史学、地理、外文、理化、博物、数学、体操、法制、兵学、图画、万国公法、修身等课程。然而他却把经学教育置于首位,把它当成一切学问的基础,并亲自讲授《书经》、《易经》、《诗经》、《春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经致用”。但他对西学也有浓郁的兴趣,在研习《梅氏丛书》和《数理精蕴》的基础上,还给学生讲授数学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甘总督崧蕃聘刘尔炘为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他针对国家积弱不振,横遭列强侵凌的现实,在学堂悬挂自撰楹联:“五大洲同在地球,何故人强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当思日异月新。”向学生灌输忧患意识,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救国爱民的自强人物。刘尔炘亲自创办了兰州第一所学校——高等学堂,随后又筹银两创办中学一所、小学三所,毕业学生11000人。他于1905年,接办了兴文社;1911年,创立乐善书局;1922年,修建五泉书院,后改名五泉图书院,收藏大量书籍,供老师和学生学习,研究;还创办了修学社,对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尔炘会同地方人士利用兴文社经费创办高等小学堂,其《章程》说:目的是“培人德性,浚人智慧,振人精神”,使学生毕业后成为“能自修、能自养、能自立”的人。他为学堂制定章程,主张招收7~16岁的儿童少年60名,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舆地、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分5年、4年两个阶段完成学业,然后毕业。宣统三年(1911年),刘尔炘奉命将育才馆和简易师范改建为存古学堂,并任学堂监督,以培养甘肃各师范学堂的经学、国文、历史教员。他根据“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则,着重开设了《易经》、《宋元学案》、《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抄》、《六经纲领》、《日知录》等课程,并亲授《宋元学案》。1919年,刘尔炘筹集资金创建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他亲自设置课程、起草简章、聘请名师,面向全省77县招生。经过三年讲习,为全省各小学培养了合格的国文、历史教员。

刘尔炘认为教育可以“化相猜相忌之陋风”,使大家“相爱”、“相亲”,教育可以使国民“爱国之到至诚,合同种之群力”,“自立于竞争之世”。他还提出“立教莫要于变化气质”的见解,即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气质。他十分憎恶摧残学生心身健康的体罚教育,提出了“教人之法莫要于诱之以乐趣,万不可视为畏途”的主张。要求“功课宜简而有常,勿令过苦”,“令渐生其歆羡爱慕之意,不宜徒用夏楚逼迫”,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积极的。

刘尔炘后半生主要从事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如创办五泉图书馆、陇右实业待行社、全陇希社、乐善书局等,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对甘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为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办了许多好事。刘尔炘曾指导小西湖、盐长堡河堤的修建工程,特别是倡导、募捐重修了五泉山。五泉山建于明代,后由于战争破坏和年久失修,使这一名胜残缺破碎。他深感痛惜,决计修复,为兰州民众办件好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以个人名义向地方官绅和社会各族各界发起募捐倡议,得到了各方面的响应和资助。在修建过程中刘尔炘亲自查找资料,亲自设计,亲自访寻巧匠,亲临现场督促施工。除了修缮整饰原有的殿堂外,又扩建了万源阁、太昊殿、三子祠、层壁山庄等十多座新的建筑,使五泉山的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完整、美观和富有特色,基本上形成今天的规模。1920年12月16日,海原、固原发生强烈地震,死伤十多万人,无衣无食无家可归灾民达数十万人,于次年初,成立震灾筹赈会,刘尔炘主持会务,与省当局电请北洋政府、陕西、新疆省府,以及京沪各地救灾团体,募集赈款30万两银子,向灾区发放急赈和以工代赈,缓解了灾情。民国18年(1929年)甘肃50多县大旱,导致大饥荒,饿死140多万人,病死60多万人。仅兰州地区就有13.8万灾民。刘尔炘所设丰黎义仓,立即在木塔寺、官园开仓平粜,每一贫民限购平价粮3斤,他每天到场中监督。同时,他会同警察厅,在河北庙滩子,东稍门、雷坛设省垣粥厂,给灾民放舍饭,救活灾民众多。

刘尔炘的思想比起很多封建传统思想的顽固维护者来说要进步一些,但是面对辛亥革命的洪流,刘尔炘的思想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他基本上属于一个改良派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他对西学的认识看出来。刘尔炘曾受聘主讲于五泉书院,在思想上他宗奉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但他敢于向程、朱理学提出异议,认为程、朱理学中的纰漏和异端必须加以屏除,在治学态度上讲求实学和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要善于挖掘西学的长处和优点。他说:“欧美各国若无物质机械诸科学之发明、创为制造,致之实用,则所谓哲学者亦与吾国先秦诸子之诡辩,宋明诸儒之争门户别异同玩弄光景者,同一托诸空谈,寄想象耳,乌足驰骤乾坤,左右世界也哉!”(《果斋日记》卷8)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旧学中的先秦诸子和宋明诸儒徒托空谈,不求致用的反感,同时对西学的作用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刘尔炘也赞成社会改革,主张借鉴西学,但他是持温和、改良态度的,因此在辛亥革命中站到了激进革命派的对立面上。由于刘尔炘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革命面前显示出局限性和保守性是能够理解的,如果我们不站在这一点上去看刘尔炘,那对他的评价,比如复古、反动等都显得过于极端。

刘尔炘开明达观,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从正反两面去看待西学,认识是较为深刻的。刘尔炘治学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具有社会忧患意识,一生不断为乡梓谋公益,特别在教育方面,更有自己积极和独到的见解,很多经验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总之,在近代甘肃学术界和教育界刘尔炘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传统知识分子,某些优长还是有一定的闪光点的。

魏 静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