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理就永远被压制的刘尔炘

天理就永远被压制的刘尔炘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民国时期一、传统学术式微期的理学思想家刘尔炘刘尔炘,字洞初、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五泉山人、拙修子,祖籍陕西三原,生于甘肃兰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民国甘肃省参议会议长。
民国时期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七节 民国时期

一、传统学术式微期的理学思想家刘尔炘

刘尔炘(1865—1931),字洞初、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五泉山人、拙修子,祖籍陕西三原,生于甘肃兰州。刘尔炘自幼刻苦读书,21岁中举人;23岁会试未第;25岁再次赴京会试,得赐进士出身,殿试得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主讲兰州五泉书院,任教习;30岁复职任翰林院编修;33岁再次主讲兰州五泉书院,任教习;39岁任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48岁担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约半年后辞职。辛亥革命后,他自称“无聊时节无聊人”,“谢绝官事”。刘尔炘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从事各项文化教育和慈善福利事业,他曾创办甘肃省图书馆;主持修建兰州府文庙、皋兰县文庙、兰州五泉山园林及万源阁、兰州小西湖公园;建立兰州修学社、皋兰修学社、陇右乐善书局;创设陇右公社义赈处、丰黎义仓等。

刘尔炘是一位“醇儒”,以理学道统自命,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主要著作有《果斋日记》、《尚书授经日记》、《周易授经日记》、《春秋授经日记》、《果斋续集》、《拙修子太平书》等。在学术思想上,刘尔炘尊奉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推崇理学河东学派在甘肃的代表人物段坚,称其为“五泉山下四千年仅见之人”,延续了段坚及其后河东学派的理学思想。他精心钻研清初李光地的思想学问,自称“我之学,从李安溪以入朱子之门,从朱子以窥圣人之堂奥”。他身处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特殊时代,思想中除了理学传统外还呈现了新的内容和特点。

关于“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上,刘尔炘在肯定了“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是派生万物的本源的前提下,提出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见解。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万物皆是一理”,这就是说天下万物都归于“天理”。刘尔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有理即有气,有气或未必有理”,前一句是说,“理”在“气”先,有“理”必能生成“气”,这与程朱理学观点相一致;后一句是说,不见得万物都有“天理”,但是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刘尔炘于是提出“物理”的概念。“天理”是先天之理,“物理”是后天之理,这是不同的“理”,前者至高无上,永恒绝对;后者属于气中之理,是由前者赋予生机并驾驭运行的;前者是宏观的,是“理驭气”;后者是微观的,既可能是“理驭气”,也可能是“气驭理”,而“气驭理”必定产生恶和乱。他说:“物质科学之研究物理,非先天与气相对之理,乃后天形质中发于自然之理,为庶物常循之公例,如火必热,水必湿之类。”这样刘尔炘就从程朱理学的旧框子中跳了出来,将“天理”与“物理”、先验和实验区别开来,为假、丑、恶的理物找到了合理的根据。

关于“以理驭气”的问题,刘尔炘说,“理不能驭气,气反驭理,身、家、国、天下之败亡悉由于此”。但表现在具体事物上,往往“气”更强,“理”更弱,因为“太极一动,生机便开,旋转运行,瞬息万变,皆气为之”,“理”生出“气”后,一经运动,则“弥纶充塞,挹之不竭,取之无尽藏”。所以“气”往往是强大的,常常导致“天常累于气数而理有不显之时”,“人常累于气质而性有不存之日”,使天理和人性受到压抑。难道“天理”就永远被压制吗?刘尔炘进一步认为“理”不能驭“气”和“气”的强大都是暂时的、有限的,不是绝对的,只有“理”才是永恒的、无限的,最终可以战胜“气”,即“气有始终,理无始终,此又气之所以必曲,理之所以常伸也”,所以“理”必能驭“气”。

关于中西对比研究。在传统学术式微的历史时期,刘尔炘基于理学的基本立场,认为科学的发展、机器的发明泯灭天理和人性,与圣人之道相违背,是助气造劫之根由。他说,“为百余年来世界少数人造最大幸福的是机器,为千年万年中世界多数人造最大奇劫的也是机器。自欧战发生以后,人类所受的痛苦,当名之曰‘机器劫’”,亦即“科学劫”。但是,刘尔炘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西学,他抱着一个学者冷静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泛收集西方学术资料,研读社会科学,涉猎自然科学。他研究哥白尼、马丁·路德、培根、笛卡尔、牛顿、达尔文、赫胥黎、孟德斯鸠、卢梭;研究进化论、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这使其视野随之开阔,深刻认识到西学重实际,中学重空谈,西学有利发展经济,富国强民,而中学则保守落后的差别;但西学中的哲学与中国的先秦诸子、宋明诸儒,“同一托诸空谈”,而“科学之发明,创为制造,致之实用”才是欧美各国“驰骤乾坤,左右世界”的根本;“吾国谈新学几十年……舍根本以驰逐于口耳之空谈”,未得其益反受其害。

刘尔炘以“治国平天下”为其学术研究的皈依。他反对高调、空谈,认为“日逞空谈是速之亡也”;他务求“人有实学,学有实用”,以解决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的实际问题。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忧患意识,有过“黄种仗谁存祖国”的呼喊,也有过“谋国经纶何处是”的诘问。于是,他“有志搜讨西人学说,将欲融会贯通,铸中西为一冶”。主张“孔学化”驾驭“科学化”,中体西用,以免西学(科学)助气逞欲,人欲横流;发展科学,兴办实业,以求强种救国;最终实现“纳世界于无争,进人群于相善”、“还醇时代”、万世太平的理想

二、传统学术终结期的张维

张维(1889—1950),字维之,别号鸿汀,临洮县人。十三岁州试为诸生,入甘肃优级师范学堂,后考取清宣统巳酉科甘肃拔贡,授学部书记官。辛亥革命时,回原籍与地方进步士绅倡导组成狄道议会;后担任过甘肃省临时议会文书、国会众议院议员、甘肃省署秘书长、甘肃省政务厅厅长、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省政府委员、甘肃省图书馆馆长等职务;倡办《甘肃民报》、《大河日报》、《政闻报》并任主编;被聘国史馆顾问、兰州大学特约教授、西北师范学院特约教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民国甘肃省参议会议长。

张维早年以诗文著称乡里,及后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人学说。治学主明事理,学以致用,不欲以辞章自炫。其后专力于史志金石之学,成就卓然,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韩定山曾说:“明清以来,陇中学人以邢澍、张澍为最著,然雨民遗著,仅传数种;介侯辑佚,重在河右,今视鸿汀先生研治范围之广,学术造诣之精深,实骎乎其上矣。”

张维致力西北史志研究,成果著述丰富,已刊行者,有十种三十册;而定稿待刊者四十六种五百八十七卷;资料已在备而拟编写者,又有十种五百余卷。其中,《甘肃新通志稿》、《陇右金石录》、《陇右方志录》、《甘肃人物志》、《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仇池国志》、《陇右著作录》、《陇学略述》等数十种,多为前人所未接触,又为后人所必需,更为国内学者所称颂。柳贻徵赞许《甘肃地理沿革图表》是“上下千年,董理千古,非惟甘肃旧志所未逮,衡诸他省,殆所少见”;又称《陇右方志录》“为创见之作,如各省皆能有所效法,则予学人以致大便利”。顾颉刚称,“《陇右金石录》为博大精通,为后学所必需”,并拟为撰写传记,以表彰西北人文之盛。《陇右金石录》被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定为国际交流图书,更使其驰誉海内外。

张维在主修《甘肃新通志稿》时,经费无着,遂多方筹措甚而自备;人员短缺,遂尝自采自编以至自己校勘,艰苦支撑,历时七年,终完成四百五十万言初稿,堪称鸿篇巨著,人多以为难能可贵。及后多年,继续增订,初稿所遗缺之专门调查图表谱册,为之补齐,达一百三十卷。限于体例难抒所见,故又著各种专录,广征博考,供学人稽查。浙江图书馆函云:“先生之修陇志,海宇响往,思承典型,前已将大著例目,揭诸本馆馆刊,尚祈将编纂经过,祥为示知,许登载馆刊,以扬西北倡导文教盛。”

张维生活在传统学术(即旧学)终结而现代学术(即新学)蓬勃兴起的历史时期,他在创建新式学校、建立科研机构、保送培养人才、图书馆建设,以及地方工矿、交通、水利兴建等方面多有贡献。他在任甘肃省图书馆馆长时,曾为该馆购置各类图书万余册,又通函征集遍访各省编纂出版的省志,以宏馆藏,并亲为编印藏书目录,尤其是编辑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已成了甘肃省图书馆至今延续的良好传统。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工作过程中,深感西北史料散佚难征,乃建议成立文献征集馆,并致函各机关,将重要文档随时抄录副本,送文献征集馆,以供编辑备存史料。他创立甘肃丛书编印馆,自兼馆长,编订目录,出版历代西北人士著述,但因经费等原因而收效甚微。

张维是甘肃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品质坚韧,治事接物,出之诚朴;性情沉静,不喜与时人往还,然对来访西北学人,则乐与之商讨,谦抑自持,久交者多能道之。张维无多嗜好,唯喜读书,他收藏图书达七万余册,为西北私家之藏所少见,惜其殁后,全部手稿及藏书、文物散失无存。张维的平生事迹在《中国名人图鉴》(1935年)、《世界名人辞典》(1948年)等书刊中早有刊载。

三、伊斯兰学者马良

马良骏(1870—1957),字善堂,又名穆罕默德·尤素夫,人称小马阿訇,回族,甘肃张家川县上磨村人。出身宗教世家,幼年接受伊斯兰经堂教育,勤奋好学。及长,立志深造,负笈千里,访师求学,得到陕西、平凉等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教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相继担任静宁、平凉、哈密、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地著名清真寺教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被群众推举为新疆回族穆斯林总掌教。翌年,任新疆联合省政府监察使。马良骏深明大义,舍一己之危,力劝国民党驻新疆部队骑一师师长马呈祥交出部队、放弃抵抗,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疆省政府顾问、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等职务。1957年归真,享年八十七岁。

马良骏是西北伊斯兰教著名经堂教育家,受到西北广大穆斯林的敬仰。明代嘉靖年间,陕西胡登洲首倡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经长期发展,遂形成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和云南学派三大学派。马良骏多年致力于经堂教育,奉行陕西学派的宗旨,注重认主学的研究和教育;在教学实践上,主张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学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践行言传身教;在经学人才培养上,他要求品学兼优。他治学严谨,深稽博考,尔林(知识、学问)渊博,即使讲解认主学(凯拉姆)和修辞学(白亚尼)这样艰深的课程,亦能博征旁引,准确表达,诠释详尽。受他教诲的数百名弟子中,有不少人成为西北地区各大清真寺的著名教长。他遵守虔诚,乐施舍散(乜贴),不蓄财物,积善养德,深藏若虚。临终留言:“凡吾子孙,善体吾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小善必获大报,为小恶必遭大歼。吾一生不治产,不蓄财,惟遗经书耳。经书要读,不要陈设,读会了就是宝贝。”

马良骏是一位勤勉的伊斯兰学者。明清之际,一种独特的以伊斯兰教义为内核、以儒家文化话语为外形、以汉文译编著述为载体、以阐释伊斯兰文化精髓为指归的文化运动,在中国伊斯兰学者中间兴起,范围涉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天文历法、典礼制度、语言文字、历史人物、民间习俗、地理等方面,著名的“以儒诠经”文化创举便由此而来。它历时三百多年,是伊斯兰教植根于华夏大地的文化自觉,促使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层对接和沟通融合,加速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良骏的学术研究活动自然是这一文化运动的延续,是对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马良骏精通阿文、波斯文、汉文三种文字,悉知伊斯兰教历史,伊斯兰文化造诣深厚,平生致力于伊斯兰学术研究,著述丰硕。他撰写、摘编和辑录的书籍达十种二十册,其中汉文著述主要有:《考证回教历史》、《伊斯兰教简史》、《伊犁图考》、《汉阿合璧天文地理志》、《清真诗经译讲》、《大杂学》等;阿拉伯文著述主要有:《大台勒黑素》(教义)、《小台勒黑素》(教义)、《塔里赫》(历史)、《凯俩目哈什耶》(信仰学)、《迈孜拜图》(奥义集锦)、《语法大全分额》、《明灯语法注解》、《绥热甫嘎代》(宗教诗词)等。

译编《清真诗经译讲》,原作由阿拉伯文、波斯文两种文字著成,内容包括长篇赞圣抒情诗160首,续诗3首,祈祷词1篇。马良骏汉文翻译时,又加注“小儿锦”(又叫“消经”或“小经”,是不识汉字的回族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比用罗马字母、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历史更早)。此书1948年在新疆首印,16开精装,版式为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及“小儿锦”并列。1992年,经著名伊斯兰学者林松校勘、简注,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是研究伊斯兰教、经堂语和“小儿锦”价值较高的史料,是研究语言学和翻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研究不同文化接触融通的珍贵文本。

专著《考证回教历史》分为序言编(6篇)和正文编(9篇)两部分,对伊斯兰教历史、教义及中国回族来源进行系统考证和阐释。论述多有独到之处,如依据伊斯兰教教义,阐明世界各大宗教精神相同之原理,以期实现全世界各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和平相处的宏愿。该书在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教学术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受社会各界的赞誉。1947年,张治中将军在给马良骏的信中称:“先生为回教领袖,德高望重,万流景仰。治忝在后生,素所敬重,最近拜读大著《考证回教历史》,尤极钦佩,如绪言末段,‘凡敬造物主者,应体真主好生之心,推己及物,必不以互相战争为然也,如是天下和平,世界战争熄矣。然一教有一教创立教主,如儒之孔,清之穆,道之老,佛之如来,犹太之摩西,天主教耶稣是也。又各教真谛独标,各树一帜,途径各有不同,其劝人为善之宗旨者,必得其心平,人心平,则无不平矣。又何战争之有哉’等语,具见教主之卓见,仁者之善言,治平素所兢兢致力者亦常在此,得此揭示,益获我心耳。”1939年初版,1947年再版,1949年出版石印本,199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复印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