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人才李时珍

医学人才李时珍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时珍是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其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1518年,李时珍出世了。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又察看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没有为他升迁起到什么作用,却为他撰写《本草纲目》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其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影响。李家世代从医,李时珍祖父是“铃医(走江湖的民间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1518年,李时珍出世了。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1540年,李时珍开始跟随父亲学医。李言闻每天出去给老百姓看病,李时珍就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父亲给人看病时,他就在一旁观看,看父亲怎样望、闻、问、切。一边听、一边记,最后还为父亲代笔书写药方,有什么疑问就向父亲讨教。李时珍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并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是实践积累。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又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他到过江西、江苏、安徽许多地方。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的人物请教,其中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帮助李时珍了解了许多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又察看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清楚了。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有190多万字,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成为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三是看淡功名。公元1551—1557年这段时间,明朝皇帝征集医官,下令选拔各地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没有为他升迁起到什么作用,却为他撰写《本草纲目》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期间,李时珍积极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这时,他看到了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这促使李时珍产生编著一部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的想法,而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让他实现愿望的,于是李时珍毅然请辞太医院,抛弃功名,托病回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