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倡学一点儒学

提倡学一点儒学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倡学一点儒学——兼谈学校的思想教育问题当我想到和提出这个问题时,在行家们看来,似乎觉得有些奇怪。儒学历来对我国人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征服力,迄今没有任何一种学说的影响超过它。本来,“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产生于战国时期,一时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百家蜂起,出现了空前学术繁荣的景象。

提倡学一点儒学——兼谈学校的思想教育问题

当我想到和提出这个问题时,在行家们看来,似乎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我不仅不是研究儒学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很显然,由我来作这篇文章,当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从儒学的启蒙学习中受到教益,也许由一个外行人来谈一谈学习儒学的重要性,不仅可以避免深奥的学术理论阐述和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且似乎更有利于把儒学的宣传和学习走向大众化。

什么是儒学呢?顾名思义,儒学当然就是儒家的学说,这样来解释儒学似乎浅显了一点。从学术上来说,儒学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所谓广义的儒学,是泛指孔子之前的原儒之学、孔子创立的君子儒之学、战国以后的儒家之学,以及未被官方认可和推行的后世儒者之学,等等。所谓狭义的儒学,是专指孔子的君子儒之学。在学术研究界,一般是采用前者;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出于对孔子的崇拜,我十分重视对他的“仁学”和教育思想的学习,所以本文仅仅只涉及学习孔子《论语》的肤浅体会。

谈儒学当然离不开孔子,论孔子又离不开《论语》。孔子不仅与老子、六祖慧能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而且还被西方学者推举为历史上有影响的100个重要人物之一,他名列第5。孔子在美国更是备受崇敬,美国人不仅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而且加州还把9月28日孔子出生日定为该州的教师节。可是,孔子在被称为书

本文曾发表于《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香之邦的祖国却没有那样的荣幸,无论在中国或世界上,他当之无愧的教师的祖师爷,不能以他的诞生日作为中国的教师节不能不是一大缺憾!

说来也非常之巧,对世界文明影响最大的三大圣人,他们的不朽著作都是身后由他们的学生或门徒整理出来的。孔子的《论语》是由他的弟子们在他死后编纂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0—前400年间;记叙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后撰写的;记录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们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典,自它问世以来,对其进行注释、考证和训诂的书著,可谓是汗牛充栋。据专家们不完全的统计,已超过3000种,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儒学历来对我国人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征服力,迄今没有任何一种学说的影响超过它。在某种程度上,儒教在中国是准宗教,自它诞生至今地位一直没有变。华夏民族和汉语言文字,无论是遭遇到何种内忧外患,历经5000多年而没有分裂和衰败,这应当归功于儒学的凝聚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孔子的求知欲特别强,正是他那终身求知为学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流传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堪与日月同辉!

孔子一生的学问,就是发现了“仁”字的真义,所以孔学可以称之为“仁学”,其所重视的问题,就是“人道”,亦即“人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的道统,就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所以“仁”是儒家学说的精髓。《论语》一书二十章,总字数约两万字,讨论到“仁”字的地方出现了109次,在《孟子》一书中,“仁”字出现了158次,由此可见“仁”在儒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在那个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时代,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学问十分渊博,从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处世做人等无所不包,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他是一位品格无疵的圣人,仅就他提出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名言,足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是如何的高尚!后来人把他这句名言概括为“三忘精神”,即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乐观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一个人如果有了这些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呢?

可是,孔子生前遭逢乱世,尽管他智谋超人,但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仅如此,恐怕连他本人也未能料到,居然在去世两千多年以后,个人和零星地非孔不算,从政治上大规模批判孔子的运动就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同时提出了“欢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的口号。五四运动的主旨是反帝反封建,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它的伟大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反帝反封建不能反传统,打破“闭关锁国”的国策是正确的,但不能“打倒孔家店”。试问:西方那些发达国家既有民主政体又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国家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像古希腊的“三圣”,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康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一直是他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是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圣人,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我们不仅不感到骄傲,反而要提出“打倒孔家店”,其教训是深刻的,悲剧决不能再重演了。

第二次批孔运动发生于1974年,开始是提“评法批儒”(提倡学习法家批判儒家),后来发展到“批林(林彪)批孔(孔子)运动”。把林彪与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联系在一起,实在是有些荒唐,使儒家学说又一次遭到破坏。

本来,“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产生于战国时期,一时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百家蜂起,出现了空前学术繁荣的景象。后来,毛泽东又充分肯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它是繁荣文化艺术和发展科学的基本方针。可是,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外,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代,这一方针从来就没有得到认真执行,要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么就是“打倒孔家店”;要么是“一花独放,百花凋零”,要么就是“一家”独鸣,而“百家”齐喑。总之,我认为在学术争鸣这个问题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解决好,要么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要么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历史上和现在的各种学说或学术观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对如何吸取我国历史上的几个学派的精髓做了一个概括:“做人要信奉儒家之道统,做事要发扬法家之精神,决策要借鉴兵家之韬略,养身要笃行释家之超脱。”由此我想到,如果我们在对待学术问题上,不设置禁区,不进行人为的干预,对每一种学说或学术观点,取其长处而不求全责备,我相信一定会开创我国学术争鸣的崭新局面,也一定会出现我国学术繁荣的盛世。

到底如何看待儒家学说现在的状况呢?尽管儒学遭受到几百年的挫折,特别是近现代几次的批判,但是它的走向依然是光明的。海外有的华人学者悲叹,自鸦片战争以后,儒家的文明已经撞成粉末碎片,成了“游魂野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看到儒家文化所受到的破坏,但没有看到中华文明的种子仍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是随着中华民族这一种族群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最深层面依然还是儒家的。只要是中国人,无论是知识分子或是普通市民,他可以不读《论语》,甚至不知道《论语》为何物,但他一定会信口背诵出许多《论语》中的原句,并以它作为自己做事和处世待人的准则。例如,“君子务本”,“和为贵”,“言必信,行必果”,“三思而后行”,“小不忍则乱大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不同不相为谋”,“三人行必有我师”,“后生可畏”,“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几千年儒学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潜移默化流传下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存在就是合理的,群众自发接受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反之,任何强行推行的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更不会留传至后世。

在300多年以前,孔子的《论语》已经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和英文,从而为西方国家广泛地了解。令国人感到无限欣慰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现代价值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话题。尽管儒学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儒家思想却逐渐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难怪,1988年世界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一份宣言。他们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梁漱溟先生在生前也发表过这样的感叹,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之早熟,世界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边是中国文化的巨擘,那边是西方科学巨匠,他们的观点是如此的不谋而合,都洞察出要治疗当今这个动荡不定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病,就必须借助孔子“和合”的理念,保证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

目前,从东亚到南亚,从南美到北欧,从美国到欧洲,到处都出现了汉语和儒学热。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研究儒学的人越来越多,在大众中出现了“东方文化热”。有人戏谑地说,孔子再次周游列国,不过2500多年前孔子是带着弟子在华夏版图内到各国游学,而这一次是世界五大洲各国的人学习与研究他的思想。

与国际儒学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民众,对儒学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甚至还有人赞赏“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为祖国的国粹而自豪,反而要给孔子的脸上抹黑。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不又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墙内开花墙外香”吗?如果一个人要想成为正人君子,或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于社会,难道不应当从孔子的教诲中吸取智慧吗?

有外刊报道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希望找回一种信仰,使人们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抵抗腐败和冷漠。于是,有人在北京创办了首家孔子学校,小心翼翼地回归儒学传统。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呢?这说明,倡导儒学的人还有思想顾虑或心有余悸,在客观上还有压力或阻力。由此可见,“左”的思想影响是多么的深远,不继续肃清“左”的思想干扰,要提倡学习儒学是困难的。

我自幼在私塾受过初步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在大学时期,基本上是在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再接触到儒家的经典。及至天命之年,改革开放了,儒家经典解禁了,我开始接触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的书籍。特别是像《论语》,它是我枕边必备的读物,也常常伴随我的身边。我翻读过无数遍,每遇到问题就要读一遍,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坦率地说,我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颇受孔子的影响,他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至今仍然是非常先进的,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由此使我更加崇拜这位至圣先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感受“三孔”(孔府、孔林、孔坟)的文化氛围,我于1985年4月专程去曲阜参观了“三孔”,使我受益匪浅。至今在我家客厅,悬挂的唯一名人肖像,就是一幅镶嵌精致的铜模孔子像,以表示我对他的崇拜。

在任武汉大学校长的8年时间里,我力主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其中许多教育思想都是源于孔子的论述。例如,道德教育(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教育平等(有教无类),立志成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勤奋学习(发愤忘食),诲人不倦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乐教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不如乐之者),反对体罚教育(不教而杀谓之虐),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爱才的思想(才难、举贤才),学贵有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创新教育(温故而知新),学术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很可惜,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得太少了,如果我们能按照他的教育思想去做,也许中国的教育状况绝非今天这个样子!

以上我仅仅只是从教育的角度,列举了孔子很少的论述,它们只是儒家学说的凤毛麟角。其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广泛地涉及人道、官道、文道、学道、商道等方面,能够使每个人明白成人立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结交朋友和面对成败等许多道理。这就是后儒所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模式,它后来成了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和准则。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才提出人人都应当学一点儒学的想法,无论人们的职业是什么,都可以从学习儒家思想中得益。要普及儒学在中国的传播,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大学里开设《论语》、《孟子》等必修课或选修课,在中小学开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修身”课。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重在修身,树立人生的目标,陶冶个人情操,净化心灵,而儒家经典正是修身的最好的教科书。这些儒家经典是超越时空、地域和意识形态的,对于养成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的成人教育、业余教育部门,也应当采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普及儒学的教育活动。出版部门,也应当配合普及儒学的需要,出版适合各种不同年龄、职业和知识水平人群需要的《论语》注释本。

我相信,只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回归儒家优秀的传统方面,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成效。可以肯定地说,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建立相亲相爱、相敬相知、相携相助、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