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经过了15年的艰难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被批准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为WTO,从而开始行使一个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因此,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必须迎接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并且应当就此做出正确的选择和采取相应的对策。目标确定之后,实现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就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1)

经过了15年的艰难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被批准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为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从而开始行使一个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活动已经与国际接轨,也表明我国已步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机遇与挑战历来是并存的。对于我国来说,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能够享受到某些优惠政策,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等。但同时,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教育服务等又必须置于世贸组织的约束与监督之下,这又是对我们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竞争力。因此,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必须迎接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并且应当就此做出正确的选择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真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简称为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文化的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总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所倡导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2)

这个定义未免有点学术化,我们不妨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也许能使我们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从实质上说,我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了以下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想只有从这些方面来理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真正的意义,也才能促进我国大学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大学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从本来意义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这个命题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大学所传授的知识是无国界的,本身就具有国际化的功能。但是,大学教育国际化又是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现在人们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已不只是停留在翻译国外教材、派出留学生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这些早期的活动上了。

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的技术革命,使得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贸易共同体,各种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和大学合作与交流协议越来越受到欢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学始终不是旁观者,它不仅深受这股潮流的影响,而且它还以自己的特殊的功能促进经济的全球化。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比较高,这是与其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大学发展的历史相符合的。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的统计(3),公布了全球最具国际化的100所大学,其中前10名的顺序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在亚洲大学中,日本大学国际化程度最高,进入最国际化百强的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且东京大学被评为亚洲最国际化的大学。我国香港特区有三所大学进入百强榜,它们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第60位)、香港大学(第69位)和香港中文大学(第96位)。令人称奇的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居然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最具国际化大学的排行榜,一所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第36位),另一所是南洋理工大学(第71位)。

美国《新闻周刊》评价大学国际化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开放性、多样性和学术性(研究成果)。具体的评价标准是:1.论文得到最广泛引用的各领域的研究者的数量;2.刊登在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数;3.社会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论文引用指数(前三项占50%的评分);4.外国教授和外国留学生人数比例;5.学生对教授的比例(4和5两项占40%评分);6.图书馆藏书量(仅占10%的评分)。与其他有关大学评比的标准相比较,美国《新闻周刊》的评比标准无疑是科学的,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术水平这个大学国际化最主要的特征。

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最具国际化百强大学排行榜,这不仅是我国大学办学的硬件跟不上,更主要的是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滞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大学闭关自守是相对应的,毕竟我国改革开放才30年,而且教育改革还远远落后在经济改革的后面。目前,我国关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舆论可谓不小,各种教育国际化的论坛也召开了不少,不过我总觉得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表面上,似乎是想借国际化来提升自己大学的地位。但是,我认为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不改革僵化的教育领导体制,不赋予大学充分的独立自主办学权,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水平,不做出被国际公认的原创性的成果,不能培养出一流水平的杰出人才,我国的大学就不能实现国际化。大学国际化的指标是很严格的,我国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老毛病,采取切实的措施,脚踏实地地向着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二)

大学教育国际化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这既是办学的理念,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实现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就是至关重要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各个国家实现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所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概括起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种:

第一,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世界高等教育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批老牌大学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不仅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而且形成了以学术大师为代表的科学学派,聚积了人才精英,积累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它们成为最具国际化的大学。例如,排在前10名的美国和英国大学,都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大学,但它们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而赢得荣誉的,而不是靠借助外界的力量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的。

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与质量,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准的指标之一,而且也是这个国家大学国际化的表现。据统计,2003年世界留学生总数为212万人,而美国(28%)、英国(12%)、德国(11%)、法国(10%)、澳大利亚(9%)总共占了世界留学生的70%。全世界每年培养MBA大约10万人,而美国就培养了80%。(4)这不只是数量上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准得到了各国的认可。为什么这些国家成为留学生向往的圣地?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学水平高,指导教授有真才实学,研究经费充足,研究条件优越,出成果周期短,这些当然也都是一个大学国际化的表现。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建立于1865年,它既是一所老校,又是一所新兴的国际化的大学。英国《泰晤士报》连续8年把该校评为英国最具特色的综合大学,其教学质量(Teaching quality)获得满分。那么,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是怎样成为英国新兴大学的杰出的代表呢?应该说人杰地灵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该校位于学术名城牛津,精英荟萃,学风浓郁,创新风气浓厚。该校发展方向明确且有重点,会计、商业、传媒、建筑是大学的特色,均位居英国大学的前列,特别是会计学专业是英国唯一的被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认可的课程,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无须经过全球ACCA的联考,直接可以获得二级证书资格。该校总共有17 000人的规模,其中研究生5 000人,外国留学生4 000人,这是该校国际化的表现之一。

一个大学的校长,对于建设国际化的大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原本不是太知名的州立大学,自1994年起杨祖佑出任该校校长,在10年内该校的教授拿到了3个诺贝尔奖,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那么,杨祖佑校长的秘诀是什么呢?杨校长说:“千方百计地吸引一流人才,是大学校长的重要工作。我们聘请教授,并不是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他们非常优秀。校长要经常与教授一起交流,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判断谁的研究成就卓著。”(5)

以上两所大学成功的经验说明,任何历史悠久的老校,都能够凭借自主创新的力量来实现国际化。关键是要拥有杰出的大师级人才,而人才又需要有开明的、有远见卓识的校长来发现、培养和呵护。

第二,全盘移植的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纷纷到亚洲、非洲办学,把它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全盘地移植到这些发展中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移植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而且,这些移植的大学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支撑这些国际化大学的是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例如,早在1980年,美国在埃及开罗就办了美国大学,同时美国还在泰国、约旦等国也新建了美国大学。近几年,英国、德国和法国也在开罗各建立了一所大学。欧洲和美国的一流大学,应邀到新加坡、卡塔尔建立分校,芝加哥大学在西班牙建立了商学院,德国汉诺威大学在巴林创办了新欧洲大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非常多样化。例如,波兰已在以色列建立了一所医学院,沙特阿拉伯与外国投资公司开办私立大学,哈佛大学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办分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在苏丹合办私立贵族大学。除了双边合作办学以外,还出现了三边或多边合作办学的趋势,如英国一家钢铁公司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在印度创办一所新大学;英国的赫诺依-怀特大学的MBA远程教育,由在埃及的美国大学提供;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与中国暨南大学联合在泰国办分校,等等。世界范围内大学国际化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势不可挡,难怪越南政府最近决定,要新建越南国际大学,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第三,借鉴引进的道路。这里,借鉴是指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引进是指从国外引进优秀的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典型的国际化大学。该校于1991年创办,凭借香港开放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和雄厚的办学资金,从世界35个国家选聘了450名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其中9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除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外,其他全部课程均用英语授课。这所大学虽然仅仅建立了15年,但是其声誉和成果提升得很快,被评为最具国际化的年轻大学。

应当说香港科技大学是办得很成功的,但是它毕竟是快速催生出来的一所新兴大学。该校的经验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仅仅是一个新兴大学实现国际化的特例,不用说对于中国内地大学不适用,甚至连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也不能够完全照搬。因此,尽管大学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但各个国家大学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应是多种多样的,只能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

对照世界各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应当说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毕竟国际化不是外国化,更不是美国化,靠全盘移植或全部引进的办法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那么,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我国应当采取哪些对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采取五项措施: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办学理念上荟萃东西方文化精髓。那么,什么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呢?现在儒学风行全世界,儒学集中地体现在做人的道统上,这一点已经获得世界广泛的认同。教育是造就人才,而讲人才就不能离开做人的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应当把儒学做人的精神贯彻到教育各项活动中。那么,西方教育的精髓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西方教育的精髓就是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学术民主、质疑、批判精神,这些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不可须臾缺少的精神。毋庸回避,我国科学教育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我们缺失了西方教育的这些精髓。从本质上说,大学教育国际化,就必须在教育的理念上得到广泛的共识,学习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冲破僵化的保守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否则我们实现大学的国际化就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第二,必须革除僵化的大一统教育领导体制。人们普遍抱怨我国大学没有个性,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的特色。尽管我国大学之间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有差距,但从领导体制、院系设置、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到校训都是雷同的,这是导致大学没有个性的主要原因。这是谁造成的呢?是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是它控制了一切教育资源,是它掌握了大学各种决策与管理的权力,甚至连本来属于大学自主权的招生工作,也只给试点的大学5%的权力。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不需要经营教育。”(6)应当说,政府经营教育的状况在西方国家基本上不存在,这话好像就是针对我国教育体制而讲的,应当引起我国教育领导部门深刻反思。

在大一统教育体制的控制下,大学没有独立性,只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大学校长没有自主办学权,学校里的工作只能照章办事。我记得1919年蔡元培先生在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声明中说:“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7)时隔87年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状况几乎没有改变,相反大学被束缚的程度较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现在再没有像蔡元培先生那样敢于呼吁大学独立的人了。

大学独立办学绝非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它涉及大学的办学风格,关系到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兴衰,直接影响从校长到教授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重大问题。大学独立办学问题不解决,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大学国际化也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应当尽快地解决,而且早解决比迟解决要有利。

第三,提高教师水平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总体上说,我国教师水平与国际著名大学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这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论功底薄,知识面狭窄,科学研究起点低,研究方法陈旧,研究缺乏好奇心,没有争鸣与批评的风气,等等。另一个问题是大多数教师英语没有真正过关,不能用英文思考,不能用英文流利地交流和写作。这个问题困惑了许多人,为什么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不能应用?这里既有学习态度问题,也有教与学的方法问题,应当下大决心解决我国大学教师这个软肋,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大学就不能国际化。

我之所以说内地的大学不能照搬香港科技大学的做法,因为我们大学已经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我们不能把这些教师全部解聘而从国外大量聘请各类专家。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出路就是要整顿、分流、培养、招聘,这就是说,要通过整顿,把一部分不合格的教师分流出去,对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人要提供学习机会,使他们尽快达到国际化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到国内外招聘少数杰出的学者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以满足大学国际化的要求。

第四,要着力培养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当从国际的视野来规划人才的培养,说到底,大学的国际化就是人才的国际化,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走出国门,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这是很有远见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上,不仅不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也不能与新加坡、我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比,甚至还竞争不过印度。

怎样才能提高我国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呢?最主要的是改革我国大学中的知识灌输教育,普遍地推行创造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学习观念,转变评价人才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与研究的氛围,支持和保护学生的兴趣与选择权,让最有个性、最有创造性的学生涌现出来。

第五,要开展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研究成果是评价大学国际化的三个标准之一,这是因为创造性的成果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大学国际间交流的主要的渠道。国际上那些最具国际化的大学,往往都是最富有研究成果的大学,也是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人们常常说,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学生,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应该是,只有一流的学生才有教授一流的成果。目前,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都很重视本科教学,教授们都把大学生组织到自己的研究团队里,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都不乏大学生的贡献,这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研究工作从本质上说,是发现、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实事求是地说,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国大学实现国际化的软肋,也是我国内地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最具国际化大学百强榜的主要原因。

怎样才能使我国大学的研究工作获得长足的进步呢?上面提到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介绍的经验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是:科学研究要追求卓越,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任何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思想都是极其有害的;聘请一流的教授是要看他有没有追求卓越的意识,而不是看他已经取得的成果;一流教授看重的并不是个人的待遇,而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能否建立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实现他的理想。

此外,要改革科学研究体制,实行开明的科研政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与发明,大都源于个人的创造性的冲动,而且“小科学”(指个人或少数人的研究)比“大科学”(指规模庞大的研究项目)的贡献更大。因此,国家在决定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时,既要制订国家统一的科研计划但又不应排斥个人的研究自由,实施“大科学”但不应忽视“小科学”,加强应用研究但不能削弱基础研究,鼓励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

当前,大学里的学风十分不健康,主要是治学态度浮躁,对待学术成果浮夸,以至于抄袭、造假、剽窃盛极一时。不良的学风危害极大,不仅腐蚀了人的灵魂,而且误导学术、误人子弟。因此,必须严肃整顿不良的学风,严惩学术造假者,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创新的学风,重塑我国科学家在世界学术界良好的形象。

总之,只要我国大学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了民主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和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我们就能够加速科学研究的步伐,争取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有一批大学能够进入到世界大学国际化的行列中。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2001年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学会共存[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67.

(3)东方早报,2006-09-08.

(4)http://www.istis.cn/list.asp?=id=2836.

(5)http://it.sohu.com/20060717/n244289436.shtml.

(6)米尔顿·弗里德曼.竞争将带来更多的好学校[N].中国教师报,2003-01-01:A3.

(7)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