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现代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现代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欧洲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发展孕育了早期大学的诞生,并使这些早期大学具有某种国际性:大学以拉丁文为通用教学语言;大学招生无国籍限制;大学文凭具有通用性;名牌大学教授可以同时在几个大学供职和任教;跨国的“游学”和“游教”之风相当盛行。

一、现代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欧洲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发展孕育了早期大学的诞生,并使这些早期大学具有某种国际性:大学以拉丁文为通用教学语言;大学招生无国籍限制;大学文凭具有通用性;名牌大学教授可以同时在几个大学供职和任教;跨国的“游学”和“游教”之风相当盛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同步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具有的国际性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遇到了许多值得共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大学规模扩大与办学经费问题,大学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本土化)问题,等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了各国在经济上的广泛交流,同时也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了解国际社会、国际经济、国际法规、国际文化与教育。现代大学不断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在强化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的同时,已经成为跨国界、跨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媒体和桥梁,以往诸多因素——国家、民族、地域等对大学造成的阻碍日趋减弱,现代大学不仅积极参与而且全面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在国际化道路上快速发展壮大。

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不仅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在这迅速多变的世界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适切性(relevance)、质量(quality)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而且认为“国际化,这是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50年中已大大增强了的一个固有特征”[1]。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巴黎)则“认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和适切性的加强,以及解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所有有关人士,包括大学生及其家庭、教师、商业界和企业界、公共和私营的经济部门、议会、传播媒介、社区、专业协会的积极参与,还需要高等院校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对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国家或国际资金的使用负责”[2]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的国际化发展理念

UNESCO作为各国政府讨论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专门国际机构和国际教育协调机构于1945年宣告成立,其“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受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3]历史已经证明,UNESCO开展的所有工作一直倾向于把教育视为一种促进国际理解、和平与人权的途径与手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

1964年,UNESCO通过了希望各会员国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建议。

1968年,UNESCO将国际教育局(1925年在日内瓦成立时为民间机构)并入旗下作为重要下属机构。

1974年,第十八届UNESCO大会通过《关于旨在国际理解、国际协作及国际的教育与人权及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内容,恳请各国政府充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并在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规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另一方面强调积极参与UNESCO“联合学校计划”(UNESCO’s Associated Schools Preject)的重要性。

1988年,UNESCO建立专事高等教育的“非政府组织集体咨询组”(Collective Consult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以确定高等教育计划的方针并参与方针的实施。

1991年,第26届UNESCO大会决定实施“姐妹大学/教科文组织教席计划”(UNITWIN/UNESCO Chairs Programme),以便在学术合作方面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及中欧和东欧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校发展,资源共享,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末,已有80个国家的750所大学成为290个教席和30个姐妹大学网络成员[4]

1993年,第27届UNESCO大会通过了《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的国际建议》,也就意味着学术合作的全球性框架正式建立(在此之前UNESCO已经主持通过了6个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的地区性公约,详见下文)。

1996年,UNESCO接受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首次论述了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国际合作:“大学聚集了与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相结合的所有传统职能:研究、革新、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另一项职能即国际合作,亦应增加到这些职能之中”。“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5]

1998年10月,UNESCO在巴黎召集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高等教育国际化再次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主题。

(二)欧洲组织(以下简称ERASMUS)的国际化理念

1987年7月,欧共体12国开始实施《欧洲促进大学生流动计划行动》(即著名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计划),并于1989年拨款4 500万欧洲货币单位,帮助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在会员国之间流动[6]。据不完全统计,这一计划使数千所高校、数百万师生受惠:仅“1987至1995年间,约40万名大学生有机会在欧共体的另一所学校里完成一个被承认的学习阶段。5万名教师有机会到另一所大学授课;1 800所学校参加了欧洲合作活动,这一数字几乎包括所有的大学,还包括大学以外的许多高等院校。”[7]

1991年底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对教育领域特别强调:“共同体要为提高教育质量,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作出贡献”、“促进大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鼓励校际之间的合作,推动成员国之间有关教育制度方面的信息与经验交流。”[8]

1993年和1995年欧洲经济与发展组织召开的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术研讨会都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影响高等院校规划、管理、课程和培养目标的一个中心因素。

1995年,欧盟各国间开始实施“苏格拉底计划”(SOKRATES),并将上述ERASMUS计划并入这一新计划,以便进一步促进欧盟各国的教育国际化。

2003年7月,欧盟各国教育部长就共同建设硕士课程吸引外国学生的新计划——“ERASMUS-Mundus”达成共识,将在2004—2008年共同投入1.8亿欧元,鼓励支持联合开发和设立新的硕士课程(至少由2所大学参加制订),外国留学生学习期满将可获得联合颁发的毕业文凭或双文凭[9]

(三)部分国家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1.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根据美国《1946年富布赖特法案》于同年创建的“富布赖特项目”[10],旨在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美国公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如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交流);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际教育法》,旨在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助,以帮助这些机构在外语教学、国际研究及其它领域创建、加强和运作“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此后,美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学教育、科研交流中心和最大的留学生市场。

2.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英国不仅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率先提出“留学生市场”观点(此后学生流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考和评估指标),而且至今仍一直在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推销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形象,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留学生市场。

3.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澳大利亚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出口产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高等)教育出口产业后,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4.日本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

197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题为《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的报告中不仅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而且阐明了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点,因此成为日本政府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依据之一。

5.韩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自1985年韩国教育部门委托教育开发院起草“面向21世纪国家长期发展构想——教育部门报告书”,提出“培养主导信息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高度发达的21世纪的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之建议,到1992年韩国颁发第六次《课程改革大纲》,主张把教育改革战略的“着眼点放在面对民主化、信息化社会,高度产业化、国际化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的培养上面”,再到1993年5月31日时任外务部长官的韩升洲在外交协商会议上发表《面向21世纪的五项课题》,并提出“我们民族要想在21世纪腾飞,就必须实现国际化”,“能力方面的国际化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提高到国际最高水准……,实行教育的国际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特别紧要的任务”,韩国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

6.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中国从1978年底重新放眼世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选派首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50名专家学者赴美国著名大学留学(两年)。自20世纪80年代起,按照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