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人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们普遍意识到只有熟练地掌握、运用外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只注重语言教学转变为在原有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国际化人才。教师对该要求的了解程度表明他们对跨文化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与认识。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_英语翻译与文化交融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2006)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世界通用“普通话”的英语,其在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出来。掌握这门语言,能大大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可见,在国家高层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语教育已被提升到民族振兴、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一)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1.人才培养观念需要转变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就使得我国需要大量拥有良好知识结构、出色的外语语言能力、熟知外国文化传统和交往礼仪,能够处理国际事务,进行国际交往的“国际化”人才。具体来说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的存在。要通过发现其他文化中存在的不足来改进我们自身文化方面的缺陷,以便我们愈加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文化,同时,也利于我们在差异文化中查找存在的类似的地方。(2)要具备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冲突,冲突的程度会对人们的进一步交流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人们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丰富的词汇和地道流利的语言表达并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对外国人的历史、地理、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了解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人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们普遍意识到只有熟练地掌握、运用外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责无旁贷。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只注重语言教学转变为在原有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国际化人才。

2.外语教学理论需要更新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涉及语言问题,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的存在,则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既要遵守语言规则又要遵守一定的文化规则。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表达方面的文化规则和习俗等语言方面和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我国的外语教学,恰恰文化层面非常薄弱,因此外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文化冲突经常发生在跨文化语境中。曾有学者指出,相对语言错误来说,文化错误则更加严重。因为语言错误只是表明没有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而文化错误则极有可能使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之间产生误会甚至敌意。要想成功有效地消除交际障碍和交际摩擦,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Winston Brembeck指出,“采取只知道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加强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突出显要的位置才行。

可见,传统的语言教学理论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新要求。外语教学界只有以更加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通盘考虑新的世界局势对人才的需求,对外语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才能使外语教学自如应对新的挑战。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在理论上,我国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教学运行上,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跟踪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英语运用方面的工作表现,能够胜任外事交流需要的学生极少。绝大多数人要么是会看不会说的“哑巴英语”,要么就是交际中随处碰壁的“流利傻瓜”。原因在于他们对异国语言文化缺乏了解和理解,不懂得目的语言的使用规则,交际中常常发生误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因为在外国人看来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自然应该懂得语用规则,不然,怎么能把英语说得这么好?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学着英语走过了十几年,到头来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些事实足以表明我国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各个院校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即使是四、六级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见得能流利、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这实在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大部分课堂上英语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学生参与互动。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和学生都在纯粹为语言而语言。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被剥离开来。师生互动不足,素质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在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文化成为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因素。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较少涉及文化教学。教师对该要求的了解程度表明他们对跨文化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与认识。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有待于提高。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语言学习,跨文化学习也不仅仅是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融入文化的影响,而是要在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宽容、敏感地深刻理解目的语文化。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

回顾我国过去几十年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难看出,它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知识教学、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而对语言外或超语言的文化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受到“语言工具论”思想认识的影响,习惯把语言仅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传授。在这种轻文化重语言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大多数教学只是停留在语言本身,忽略了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

伴随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普遍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普遍认为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知识学习同等重要,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技能和文化技能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最大限度地得以避免。但认识归认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有实施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和学生认识上的差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制约等因素,使得跨文化外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且随处可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普遍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缺失

刘长江(2003)指出,我国外语文化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加强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注重学习以目的语表达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因为在21世纪国际局势迅猛发展,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双语文化的交叉交际”。如果对对方文化缺乏了解,或因为不会使用外语进行文化表述,这种交际就会出现失误甚至中断。

近几年目的语文化教学在众多高校的跨文化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不同程度地得到传播和学习,但却忽略了自身的母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这种跨文化教学模式使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失去了平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要相互交流、彼此理解、互相影响。交流也意味着吸收和传播,只吸收,不传播,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他们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与我们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另外,我们会失去很多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对自身文化发生失语现象的同时,却又一味地去迎合异族文化,没有了自我,其结果必然会陷入文化认同危机,而最终被强势文化所同化、吞噬。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中的西方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严重短缺。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体现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因此,要客观辩证地评判异国文化,正确地欣赏和理解文化。单一地吸收和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深厚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体验、对比、鉴别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才能正确理解、评判异国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双向交流。

(二)跨文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跨文化教学给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但是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标准,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给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很多困难。大学英语教师只注重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忽略英语文化的渗透,给英语文化传播造成一定的阻碍。由于跨文化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实施缺少具体的教学指导,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英语文化的教学程度。导致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英语文化学习差异,给大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三)英语教材设置不合理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都是依据教材进行的。英语教材的内容多是科技性以及说明性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利于跨文化的学习。现如今,“大学英语使用较广泛的教材分别为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及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两套教材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英语国家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侧重主干知识的教学。即重点讲解语法、词汇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对文化的介绍依旧很少。另外,由前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跨文化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现在的英语教材要么就是偏于科技性说明性文章,要么就只介绍英语的文化,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介绍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会用英语表达诸如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但对于七夕等中国的节日却缺少了表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流。

(四)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问题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众多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中,学生是事关外语教学效果的内因,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决定了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行为。

文化内容基本不作为考试内容,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程度太高。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很被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为出国创造条件,并不是日常生活的积累或者兴趣使然,更谈不上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义务、做贡献。

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把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拥有四六级证书作为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和录用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使得影响日益扩大的四、六级考试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

(五)跨文化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

教师不善于灵活运用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从目前情况看,多数英语教师还不能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法,特别是还不太善于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需要选择各种教学法中最适用的部分。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偏重语言交际,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知识,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拓宽学生知识面重视不够,方法不得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合跨文化教育的英语教学方法很多,听说法、交际法、认知法都对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都是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理论的产物。近年来,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介绍引进,拓宽了英语教师的视野,也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釆用不同的教学法,才有可能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标。

(六)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心态不够合理

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的环境,并受整个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运作方式的制约。我国学生的母语属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极为疏远,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学习英语的起点低,说明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客体。作为正规教育机构中受教育的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可能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所以,考试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语言教学要服从整个课程设置的要求与安排,而除了考试,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难以用外部的条件和标准来检验。此外,我国的国情环境和社会伦理结构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英语的教与学,尤其是学习动力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性动机不十分明确,主要是外部动机在起作用。即为升学而学。长期以来,国民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向受教育者一味地灌输知识,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受现行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也多是以背诵为主。从教学条件看,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与国家的人口、幅员、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还不相称。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学习外语的学生量大班大,且程度参差,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至于课外语言学习环境,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难以提供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真实环境。所以,综合起来看,学习外语的环境不是那么令人满意,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跨文化教育的支撑条件。

目前的外语教学明显地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首先,学生只重视知识的接受,忽视已有知识的运用。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法、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其次,当代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较少。面对网络时代的文化渗透,面对文化霸权依仗的信息与技术的强大和领先,很自然就形成一种无端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最后,尽管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知识很多,但对外来文化的心态却不尽合理。所以形势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教育来使我们的大学生养成尊重、开放、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引导他们形成比较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和心态。

(七)跨文化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误导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向,使跨文化教学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导致跨文化教学的效果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文章结构的剖析时。没有按层次进行逐步讲解,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增强,当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时,不能对语句顺序和句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语句错误的情况,从而严重降低大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交流时,要注重外国的沟通方式,正确运用外国人的逻辑思维思路,调整语序,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八)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教师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对文化和文化教学的态度都关系到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对外语文化教学的不同理解,都与其具体的文化教学行为(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把文化信息的渗透与语言技能的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外语师资质量无疑是外语教学质量的保障。在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学生通过英语教师获得英语能力是其英语学习的主要的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外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外语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者人数众多,优秀英语教师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教师整体质量不容乐观。就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教师学历结构严重偏低。就教师目前的状况而论,无论是专业水平,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教学法知识等,还是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都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因此,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刻不容缓。

教师自身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不多,其文化敏感性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出国进修对于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而言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虽然近年来有机会出国进修的英语老师人数有所增加,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培训和学习研究,外语教师往往不能够正确地定义文化。关于文化的内涵,他们或者认为文化包容一切,或者列举一些易于观察、易于捕捉的文化现象,至于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如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常常被教师们忽略不计。这种片面、肤浅的文化理解大大妨碍了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师基本上是根据个人兴趣与时间各自查找、补充相关文化信息。教师对相关跨文化知识的教学材料的分类和理解各有不同,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认识,缺乏统一的或集中的讨论和总结。多数的文化教学是以背景知识介绍的形式进行的,文化被当作是静止不动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文化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师完全随心所欲地对待文化内容。这就使得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有些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完全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而不是为了文化教学本身,因而他们的文化教学也不是课前周密安排、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而只能是语言教学的调味剂,常与语言教学脱节。

虽然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文化教学方面并没有可与语言技能教学相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体系作为指导,而是仍处于盲从状态,严重影响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还是把教学的重点停留在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知识层面。由于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不足,也由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太过于淡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在我国的实际状况无法令人满意。

外语教学很难改变学习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的固有模式。大学生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远远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现有的教师、使用的教材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根本满足不了跨文化学习的需求。教学中所进行的缺乏代表性的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导入,也根本做不到去矫正学习者原有的对这些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方面已经形成的成见。内容褊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及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和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各种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认识,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自身文化贮备不足、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师文化培训欠缺,文化教学尚处可有可无、文化教学内容不够明确的盲目状态,教学方式方法又落后、单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状态堪忧!

(九) “文化中心论”的心理干扰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约束,文化态度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们深受母语文化观念的羁绊,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最突出的心理干扰因素是“文化中心论”,或称“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

1.文化偏见

文化偏见论者采取的是一种处于固有的成见所持有的不公平、带偏见的,甚至使顽固不化的歧视态度对待与己不同的文化,喜欢专门搜集可以证实自己偏见的“证据”,对与之矛盾的其他事物和现象则置若罔闻。持有文化偏见的人总是以所谓的“自我参照标准”,简称SRC,即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来评价或衡量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的行为或事物。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营管理者的文化偏见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生偏差,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2.文化优越感

文化优越感,或称文化中心论,是阻碍跨文化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受文化优越感毒害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世界一切文化的行为,与之一致者才是正确的,其他则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都必须加以反对。文化优越感患者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必须是所有文化的标准。

文化中心论造成的恶果必然是对其他文化和其他社会的严重偏见,无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中心论会使人们失去获取跨文化意识的意愿与要求,一切以我为中心。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只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州或省和自己的民族才最为道德,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唯一合理的,其他人只能了解“我”、认同“我”和适应“我”。

3.文化模式化

受文化模式化毒害的人本着固有的成见和先入为主的态度,事先设计好一种模式,将其硬套在其他文化头上,采用过于简化、过于概括,甚至加以夸大的手法将其他文化进行硬性分类,将别的文化的一切现象都强行塞进自己设计的模式之中。例如,文化模式化论者认为美国人都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意大利人感情丰富,情感外露;英国人保守、礼貌,勤奋而且爱喝茶;德国人固执、勤劳、循规蹈矩,而且爱喝啤酒;远东人则含蓄、机敏、狡猾,而且难以捉摸。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对策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跨文化教育的效果,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文化大量涌入,面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人提出了重视本土化文化、英语教学本土化的要求。所谓英语教学本土化,就是强调使用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表达,即将非母语文化的“中国”现象和内容置于英语的“形态”之中,从而将“中国因素”较为顺利地引入英语话语及国际文化对话中,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当代国际交往中,国际合作和交流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任何国家既有吸入,也有输出。所以我们学习外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外国,外国也要向我们学习。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要注重培养其本土意识;使学生既成为外来文化的吸收者,又是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传播者。英语教育中要强化汉语文化的教育,努力培养英语学生本土文化的意识,只有对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对文化等多元性展现出一种大度、相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要改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的教学目标变传授知识为发展能力,体现了当代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结合。新教学目标的定位既考虑到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满足了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习俗的兴趣,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用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异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冲动和欲望,这种热情必然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率先要有增强世界文化意识的强烈愿望,主动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使自己的英语教学充满文化韵味。

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目标除了体现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还涉及跨文化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所谓跨文化能力——也就是与异民族交往的行为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避免和消除跨文化冲突的能力。跨文化教育对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并重。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首先应注重观念更新,认识提升。目前,跨文化教育的相关思想在我国外语界仍是比较前沿的理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机构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解和解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跨文化教育开展的效果。由此,教育行政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应该借鉴、比较欧美国家的跨文化经验,从战略高度审视跨文化教育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确其目标和内涵,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依据,明确方向。

跨文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要始终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语言学习、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和文化经历相互联系的四方面同时入手,充分发挥母语文化在文化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外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传授语言知识的“教书匠”,还应该努力成为一名“会通中西”的学者型教师。我国著名学者吴宓、钱钟书、叶公超等人之所以声名显赫、受人敬仰,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外语水平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贯中西,人格俊逸,文、史、哲无一不通,可谓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级通才。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高外,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理论框架作为重要的课题必须进一步明确,深入研究和探讨。

近年来,体验式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里有效获得所学内容,使其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得以扩展,技能、技巧得以提高。通过直接接触学习内容,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和体验,在自由独立、情知合一的情境下,培养实践创新的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体验直接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是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一个建构的过程,该理论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要积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从教学方法看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教学环节中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却是其共性所在,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基于情境创设和协作,最终主动地实现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模式相对比,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自主学习十分重要,它更贴近学习者“内化”的学习认知规律。真实语境的创设和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体验的热情,使学生在真实语言的感受和体验中,发现语言的应用技巧和使用规则并应用于语言实践。这一理念反映了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既符合以往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又体现了“任务教学法”的特点。除此之外,体验式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为体验式学习创造了更丰富的体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体验式教学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受到刺激和激发,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学习、记忆语言文化知识。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文化是动态的,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以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含义,语言的意义也会对未来事件产生影响,未来的经历又会影响到具体的语言意义,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等各个方面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因此,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不应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灌输,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文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提高学生应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要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形成体系,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清楚的教学思路促进课堂内外的跨文化教学,在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深教师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跨文化教学。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方面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二要坚持不懈。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处高校这一有利学习条件,选择适当的专业,采取跟班旁听或攻读第二学位的方法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按照加强跨文化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还要更多地注重源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使文化教学贯穿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

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沟通构造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外语教学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特定文化能力的学习者,而更应当是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传授给学习者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世界观。正像拜拉姆所说的。由于语言必然要涉及语言使用者关于世界的感知与认识,只要是教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是在教该种语言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归根结底,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仅是习得外族文化,而是发展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文化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无所谓优劣;不同文化可以互补,贵在善于吸收和扬弃。英语教师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的技巧,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和深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和中文文化修养,对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以及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同时对本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鉴别。

教师要具备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现有的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高一虹认为要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进行文化教学,揭示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本质上就是人格的培养和人性的实现,即把语言教学和对人的全面教育直接联系起来。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巧,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所以,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英语教学教授的不仅仅是英语的躯壳,而应该是有灵魂的英语。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才是中国英语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的根本出路。思维才是语言学习的真正动力和自然机制。要培养学生英语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就要改变格式化的思维定式。要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观点,能识别各种文化观,并在跨文化教育实践中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客观的文化意识,能够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合作。

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改进跨文化教育策略。教师应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具有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刻的历史意识,夯实民族本土文化的功底。要学习、研究母语的文化,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忽略了它,就等于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事实上,目的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由母语文化的“过滤”。只有通过与母语文化的比较,才能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同时,还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博大心胸认真学习和及时吸收来自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营养,加深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以多元文化的身份观察和研究多样性的文化,能够在不同文化的比较对比中发现各自的个性特征和优势,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3.注重教师继续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主角是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

以往教师教育中由于跨文化观的缺乏,致使培育出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因此,首先要明确继续教育的目标:即“以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武装教师,使他们在继续教育中不断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要更新观念,设置跨文化视野的课程。要将培养具有跨文化教育观的教师纳入培训目标。教师除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专门知识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人类学素养与跨文化教育的智能。不妨学学许多大学教育学院的做法,教师教育只有通过跨文化教育课程才算达到合格的标准。

(二)加强教育引导

对学生跨文化教育应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文化内涵的传承上。要自觉地开发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将跨文化教育渗透到阅读、口语、语法、词汇的教学中。拓展文化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将整个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文化过程教学,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学会以目的语文化的相关理念、思维方式等为参照,反思我国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展思维方式,对中西文化进行扬弃、整合,将静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素质建构。唯有如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不能局限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所谓“跨文化意识”,是对特定文化的超越,其内涵非常丰富。它要求我们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考虑问题,既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也包括对非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既通过学习英语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是在以英语为媒介了解世界文化。因而,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英语了解世界万象,培养国际意识和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更要重视对学生文化教育策略能力的培养。

1.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跨文化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实施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环节,文化内涵发掘主要针对语法、词汇、篇章等多个语言层面的文化探索。

(1)增加语篇与语法的文化教学

语篇一般用来指文章、会话、面谈等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是使用中的语言。它是特定语境和社会文化中语言运用的产物,语篇的形成和样式反映了意义交流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口头篇章所涉及的交际风格和交际策略与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而书面篇章则是通过篇章结构以及修辞风格来体现其文化内涵。语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文化的人所使用的、制造的语篇是不同的,不同的语篇也会建构不同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

Scollon等人认为,英汉语篇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两种语言分别倾向于采用演绎式和归纳式的话语模式。东西方人在修辞策略方面的差异与各自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语言的语篇修辞模式,才能真正理清语篇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在进行语篇教学实践时,要尽力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即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出其重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设计读前和读后任务以及相关文化的讨论和学习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篇章内容上,既达到了语篇分析的目的也能帮助深入挖掘东西方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异同及其对于篇章结构产生的影响,利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不断完善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除语篇之外,语法结构也与思维模式等文化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法同人们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也是人们表达内心感情世界的一种手段。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想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语法形态,不同的语法形态特征又呈现出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各民族思维的方式、特征及风格一般都蕴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和语法使用规则常会受到其所属的语言群体的思维和文化特点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文化成分,因此不同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不尽相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趋向于呈现由外向内的演绎思维,其特点是逻辑性实证能力较强。这种思维方式在句法方面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词汇形态特征,便于保持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趋向于呈现由内向外的归纳法思维,对整体把握和意念体悟十分关注,其特点是逻辑实证性较差,这种思维方式在句法上表现为没有明显的词汇形态特征,其逻辑关系的保持是靠意义的理解而非靠形态句子成分之间的标记,因此,汉语句子常使用流水句,且句子短小精悍。

因此,英语语法教学也不同于汉语语法教学,其重点主要为时态、语序、句子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区分不同语言中的时态,对比语序方面的异同以及句子结构的差异来寻找不同语言的文化根源,如思维差异,实现语法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2)加强词汇的文化教学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关注与兴趣,使词汇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教学成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主要包括单词、词组、习语(成语)、谚语以及警句,它们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其语言群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环境、文明程度以及生活习惯。

由于词汇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地理环境中使用时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因此词汇必须呈现在文化语境中,由此才能确保学生所学到的不是词汇孤立的字面意义,从而不知如何使用这些词汇,他们学到的应该是活的词汇意义系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都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他们所学过的词汇。

每个语言体系中的词汇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丰富而多元化,而每个词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富于变化,是任何词典与书籍都无法穷尽的,不仅如此,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还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价值观念。正因为每个语言系统的词汇以及词汇的运用都与其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除了注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外,还应该拓展该词汇的文化意义,如词语来源,使用语境以及使用该词汇的注意事项。把词汇的文化渊源、历史因素、社会内涵融入词汇教学中是实现词汇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加强听、说教学过程的文化教学

听、说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听说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参与感,并有机会切实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使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差异并提高交际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听与说都要建立在实际内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认真选择、合理安排听、说内容至关重要。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确保听、说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实用性,即听、说的主题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听、说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够反映出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的不同侧面。因此,编写听说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还要密切注意相关文化内容编排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在安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使文化教学的需要与语言教学的需要有机结合,使学习者在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扩展了其他文化知识,增强了文化交际能力。即使教材的编者有时会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很难做到将目的文化的某一侧面细致全面地展现给学习者,也要注意提醒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变体以及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注意,避免由于以偏概全或者过度概括而引起的偏见。

教师要注意利用课堂内外听、说活动,将非语言交际技巧、交际策略融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和感受能力,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是进行跨文化听说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将各种跨文化交际情景真实地展现给学习者,促进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并特别有利于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加强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学习中,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齐头并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尽管写的体裁不尽相同,决定了其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各有不同,但文化教学仍然可以与写作教学机地结合在外语学习的各个阶段。

写作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更能呈现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就是说能够反映作者所身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常被看作是讨论和学习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理想的基石。

教师可对比同一主题下学生的作文与西方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思维方式的异同,也可以指引学生寻找修辞风格的差异,如修辞格、引用方式、论证方式及谚语、俚语的使用,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语言的深层文化根源。与背景知识导入相似,这部分教学也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跨文化意识。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贯穿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体会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形成跨文化思维的重要意义。

2.创设课外文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地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是体现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过程。大学里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的只是指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指导式的讲解,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掌握技能。所以,自主学习在学好大学英语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学生要以语言规则的认知、操作和掌握为基础,努力培养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发掘和运用自身原有语言认知能力,提高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的认识水平,逐步学会掌控个人的学习过程、学会选择学习方式和评估学习结果,最终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帮助自己建构个性化的、卓有成效的英语语言学习体系。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肯定不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要求,那么“第二课堂”的开辟就是很有必要的。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时间来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及学习进度。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第二课堂”作为课外学习的主体,是对第一课堂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选择教材

教材选材时,既要考虑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又要注意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跨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加以训练。如从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入手,解释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与文化有关的知识面;通过案例分析与点评,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敏感度;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接触各种跨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冲突,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最后进入培养学生观察跨文化生活或工作环境中的文化问题,如各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或通过各种调査,或在实习中观察跨文化语境等。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关键要素与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忽视这一教学环节,那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只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或跨文化敏感度。外语教学只有进入到在现实语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跨文化意识才能得以应用与体现,也才能将知识转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使英语教材内容更适应跨文化教育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追求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现代外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真”。它反映在目标选材和练习的各个方面,都把学生和教师作为真实的交际对象,运用多种真实的任务来进行外语教学才能使教学交际化。真实的交际要求教材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有社会性、有文化性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语言学习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的渠道。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指从实际交际活动(口头和书面)中选取的材料,而并非编教材的人自己撰写的。其中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因而它还包括跨文化的真实性,即真实反映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等多层面,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交流。教材要重实践练习,不以语法为中心,而是围绕题材、目的或语言概念以及语言信息和语用功能来编著。将时代特点和真实性、语言知识学习与信息的传授结合起来。可适量增加关于国际政论和时评性的文章,帮助学生在获得当代经济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当代政治,为将来融入国际社会奠定基础。跨文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应包括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经仔细选材,按主题分类的跨文化教材既具综合性,又具科学性。有利于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胸襟积极体验外国文化,通过分析比较,在两种文化间建立联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外国文化,又能深入思考本国文化如何被目的语文化所理解。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中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传递。因此保留语言的真实性能够确保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成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桥梁目标。

2.体现文化内容与语言内容的自然融合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教材内容的编排应以文化主题为单位,在每一个部分中都重点突出文化,突出语言,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语言的使用。正如张红玲所说“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是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核心思想。语言和文化同为教学的目的和手段,两者不可分割。在教材中,系统的文化主题构成教材的主线,而语言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这些文化内容融合一体”。

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语言环境、知识结构和层次等多方面因素,蕴涵社会习俗、历史、宗教、特别是价值观等方面内容,介绍西方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差异。

教材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要求学生以一种审视的眼光与批判的思维方式,看待目标语国家事务,体验与本国文化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有效文化沟通。教材包含和传授的内容要充满积极的、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语言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要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3.深化对母语文化的理解

在全球语境下,广泛的社会交流使文化教学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很难单靠外语课完成。不能因强调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就忽视了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实际上,英语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是在不断与之抗衡,进而造成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可以说任何国家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都是两国文化的交汇及矛盾之处。跨文化教育给我们审视本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所以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充分利用跨词汇、短语、句子以及成语和典故。总之,目的就是努力培养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自我意识,以促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反省。

4.内容安排应循序渐进且多面化

文化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是古板的说教或是传授过知识后,就一劳永逸。以文化为主题编写的教材须是有渐进性的,可操作性的,能弹性循环进行教学。唯有这样,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认识才能不断地理解和深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序列进行安排,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上重复出现,范围逐渐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跨文化学科的教材要具备系统性、一致性、层次性、前沿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注重与时俱进,编排体系既体现西方国家的人文精神,又映衬出国内对人才需求理念所发生的重大转变,既注重人文关怀,又要满足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跨文化教育实践所要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以跨文化教育为目的的教师应拓宽思路和视野,把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出发,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

1.传统认知派教学法

中国学生一般习惯于外语认知派教学法,其共同特点是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利用学生的本族语;重视发展学生内在的智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或认知法都有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认知法传授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况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为辅助。认知法重在理解和领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则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理解。

2.引入联结派教学法

联结派教学法是以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基础,重视外语话语与实物、观念、概念等外部世界和思维的直接联系;侧重口头操练;强调反复模仿,大胆尝试,从习惯到自然地掌握外语。联结派教学法又可分交际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学派。

外语教学法中不存在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固定教学法,应合理地综合运用认知派和联结派的各种方法,总体来说,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语法翻译法应逐步减少,交际法应逐步增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目的,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法,适当地择优选用,要沿着继承、引进、创造的路子,博采众长,灵活运用。

3.采用整体语言教学法

虽然整体语言教学法最早出现在美国,实际上我国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些教学法与整体语言教学法理论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整体语言教学法是“自上而下”的语言教学法,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它试图在真实的上下文情景中教授或学习语言,提出语言的功能是建构意义,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满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而不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小组练习是整体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并相互交流阅读体会。整体语言教学以内容为中心,主题单元是教学安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围绕某一个跨文化的主题进行阅读、写作、讨论;教师采用讲座、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某一跨文化问题。整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立图书角、墙报、学习小组等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将所读的内容同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讨论文章中涉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从而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式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我国外语教学以往一般以语法、语言点为重点,很少强调在语篇层次上的建构意义。阅读往往停留在句子甚至是短语层次上,不知道作者的思路。观点是什么,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整体语言教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则是综合读者已有的知识建构语篇的意义。笔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应借鉴整体语言教学的理念,重视语言的整体性,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文化观,加强语篇水平的训练,提高理解文章文化意义的能力。

4.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英语教学界在学生学习风格、策略和个人因素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随着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得到了切实的贯彻。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自身的相互合作和研究,通过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欣赏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形成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批判,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

当前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共有九种,即开放课堂学习模式、框架下的发现学习模式、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项目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习明纳课程模式和服务学习模式。英语课堂上要结合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来实施跨文化教育。目前国际上有人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一门课程。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无论是将其视为方法还是课程,其实质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由此培养一种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又被看作为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自我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学习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塑造了自信与自尊。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在师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的课题;改被动地记忆为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性介绍和讨论,再与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做对比分析。通过对每个与英语文化有关的主题的发现、调查、探索和研究分析,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文化根源,各有所长,可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认识到外语教学的某些方面,教师应该考虑到所处的文化环境,为适应社会需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应把自己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模式内。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考虑现有的条件和可以创造的条件,取长补短,走折中之路。在课程组织中,教师应注意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参与者的责任,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学习目的和兴趣,釆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只要围绕着跨文化教育这一目标,广泛深入地研究各种教学法,博采众长,得到师生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加强文化测试

在大学英语的各项测试中,加强西方文化测试,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化成绩,正确评估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教学质量,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估中,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将文化评估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熟知度,从而在文化知识、交际能力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随时检测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将跨文化教学测试和语言测试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使跨文化教学测试向着正规化发展,以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它将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往来提供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合当下激烈竞争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它也将为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桥梁。通过跨文化教学,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定会有所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文化创造能力都将有所提高,这种能力的提升,必将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