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入世年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入世年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入世12年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入世12年来,中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完成了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参与者到推动者的角色转变,站在新高度的中国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美联社称,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

第四节 入世12年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入世12年来,中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完成了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参与者到推动者的角色转变,站在新高度的中国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一、入世1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年来,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全球货物贸易大国的兴起

入世后的10年是中国货物贸易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中国贸易额约为5 100亿美元,占世界总贸易额的4.4%,是世界上第六大出口国。在此后的10年间,中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以年均18.3%和17.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8.9%和9.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入世后的10年间,中国货物出口额比入世之初增长了4.9倍,货物进口额增长了4.7倍,如今中国已经跃居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10年间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 098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上升了约5.5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货物贸易大国兴起于世界舞台,在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同时,自身经济实力也与日俱增。

2012年4月WTO统计:2011年中国为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比重为10.4%,同时为第二大进口国,占全球进口比重为9.5%。美联社称,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 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 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 311亿美元,扩大48.1%。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增速出现回落,比2011年回落了16.3个百分点。

(二)入世后我国的服务贸易稳步提升

1.入世后的十年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1)加入WTO的十年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 624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从2001年的第十二位及第九位,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和第三位。

(2)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增速加快,服务贸易结构实现优化,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步提高

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额比重下降,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服务进出口迅速发展,虽然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仍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但2009年我国金融服务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占比已提高到42%。

(3)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截止到2010年,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依次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与该五大伙伴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8%。中国香港及美国分别为我国运输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市场;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香港地区是我国咨询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4)服务外包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服务外包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我国的服务外包也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中逐渐崛起,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国际外包合同执行额403.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6.8亿美元,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近800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32.8万人,已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超亿美元、人数超万人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2.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 705.8亿美元,在世贸组织日前公布的当年各国服务贸易新的排名中,中国升至第三位,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仍然居世界第五位,进口居世界第三位。

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0.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与2011年同比,中国2012年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咨询服务出口增长17.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8.2%,广告宣传出口增长18.6%,金融服务出口增长122.5%。

2012年,中国运输和旅游服务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 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了25.6%;运输服务进口总额达到了1 247.7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了7.5%。

从贸易国(地区)别情况来看,2012年中国香港、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了3 100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

(三)贸易顺差从激增转向回落和平稳

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贸易顺差也出现了从扩大到逐步平衡的发展过程。2004年外贸顺差出现激增,并带来了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长,在2007年前后达到顺差的历史高位。为此,中国主动积极地推进“贸易平衡战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承担了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2010年贸易顺差1 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而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中国靠自身结构的转变正成为推动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近3年来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减少,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四)吸收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入世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得到了全面提升。2001年至2010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68亿美元增加到1 057亿美元,十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 531.4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外商投资仍然超过9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来华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超过48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外资在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五)“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迈出了新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国别现在已经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到50%左右,从不足十亿美元增加到590亿美元,入世后的开始十年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 000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对外投资正在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入世12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12年来,中国在清理法律法规、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信守入世承诺,逐步扩大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外贸经营权、降低关税并取消非关税限制。通过入世,中国不仅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涉外经贸体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一)世贸组织框架下外经贸等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透明度与政策的可预见性要求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经贸政策符合国际规范。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意味着中国要信守一系列重要承诺,公开其经济体制,改革其经济体制。12年来与中国外贸相关的法规和体制调整主要包括:

(1)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政策法规,从中央级的法律到30个政府部门的3 000多个法规规章、19万个地方的规章制度得到了清理和调整。

(2)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逐步公开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体制。

(3)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2004年7月1日国家实行《对外贸易法》,允许居民个人及企业经备案登记后可自由开展对外贸易。

(4)由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走向产业的全方位开放。对一般具备竞争性的行业实行全面的开放,允许外国商品和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开放了100多个服务的部门。

(5)减少各类出口补贴,降低进口税率,消除非关税壁垒。

(二)各类外经贸政策的调整

12年来,中国较大幅度地按世贸组织规则对相关补贴进行了调整,总体趋向是降低出口生产者补贴。

1.出口退税政策

入世之初,中国延续了1998年来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累积了中央财政的较大负担,2002年底形成了财政对出口企业2 477亿元的欠税。2004年1月1日实行新出口退税政策,依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同时为平衡贸易顺差,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其后又进一步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从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我国连续7次大规模上调纺织服装机电、钢材、化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恢复增长、经济复苏,从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农药、医药、化工产品、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的出口退税,共涉及六大种类406个税号商品。无论从出口恢复,还是从税率及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看,未来下调出口退税率都有较大空间。

2.出口信贷补贴

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这项业务主要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显性化。入世后,我国承诺遵守WTO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2007年5月8日,我国宣布取消由中国银行实施的出口贷款补贴。

3.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单轨运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 5上调至8.110 0,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13年8月以来,人民币呈现出较快升值态势。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8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66 8,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5个基点。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累计升值超过30%。

4.外资税收等优惠

在WTO框架下,为推进内外资的统一国民待遇,2008年内外资所得税政策调整。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给予了外资企业众多的税收优惠,一些地方政府从扶持本地企业和吸引外资的角度出发,也出台了不少税费减免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优惠条件,实现了“两税合一”,税率调整为25%。

(三)市场准入、进口关税及相关政策调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逐步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开外贸经营权,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大幅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2010年的9.6%,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6%,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7%。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10年间,中国还不断削减非关税措施,取消了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务商品的管理。

2005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加快,对一些敏感行业,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等9个领域,约90多个分部门作出了开放承诺。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全部的市场准入承诺的平均数为57.4%,平均比例为38%;在国民待遇方面的承诺的平均数和平均比例分别为57.4%和45%,皆高于其他国家。

为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融入世界服务贸易之中,也为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12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政策法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到2010年,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并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四)不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

12年来,中国不断拓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经贸合作日益成为双边关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累计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截至2010年底,中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共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额达到5 213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4。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先后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合作深入发展。

(五)参与世贸谈判、政策审议与争端协调

入世伊始,中国就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举行的各种推动谈判的会议,提出议案。如2003年9月的坎昆贸易部长会议,2004年7月的日内瓦小型部长会议,2008年7月日内瓦世贸小型部长会议,200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七届贸易部长会议。此外,中国主办了世贸大连小型部长会议,2005年12月香港承办第六届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中国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在农业、非农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谈判中,为推动谈判早日取得进展作出了建设性贡献。

12年来,中国坚持履行规则与享有权利相结合,维护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如积极参加对华贸易政策审议活动,认真回答和澄清了成员提出的3 500多个问题。中国参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规则学习,2001年底入世至2006年3月;规则参与,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规则建议,2008年9月至今,开始对规则提出自己的解释。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展望

地区差距扩大、污染严重、贸易磨擦加剧、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投机性资本涌动及与之相关的国内资产价格及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等重大外部冲击,都在不断挑战中国长期以来以招商引资、加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型发展方式。从外部环境来看,伴随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贸易和投资或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新一轮繁荣,中国亟需谋变应对各种挑战。

(一)促进进口贸易更快增长,是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

近期,中国的进口结构基本上还是生产型的,消费品在进口中的比重一直不高,表现为为生产服务的进口商品比重始终占压倒地位。资源性产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这三大类商品一直是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品种,但是其内部结构变化趋势是,中国的生产型进口结构正在经历着从制成品为主向资源品和制成品并重的方向转变。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口结构中,资源品和机器设备将始终成为重要的进口品种。未来十年,中国的消费品进口仍然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即便其比重仍然只能达到10%左右,但其绝对值规模也将达到2 000亿美元以上。

(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方向将从贸易转向资本领域

近年来,由于中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未来十年,中国在货物贸易领域仍将保持顺差状态,但顺差的规模不可能再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已经预示从贸易型向资本型转变。这说明,未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包括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货物贸易的收支平衡,而取决于资本项目和非货物贸易的收支平衡。这预示着未来中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方向将从贸易领域转向资本领域,即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本项目管理的改革,在继续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防范国际资本违规流入。

(三)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以提高贸易收益

产品大进大出、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就是从国际上获取我国紧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工形成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诸多不平衡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制造能力与创造、服务能力的不平衡。在国际贸易领域,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仍较落后,进出口额仅为货物贸易的1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9%。在制造业与货物贸易已为服务经济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中国提升产品和贸易的附加值、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的必然途径。在国内服务业发展仍较缓慢的情况下,通过财税等政策的结构性倾斜,通过优先培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国际竞争力,同时兼顾进口以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或许可以取得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

(四)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宜通过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合理运用和市场转移来消减不利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全球约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因此,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应当加快学习和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学会合理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权益;同时要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环保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及开辟国内市场,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严重依赖。通过转移生产或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改变原产地、绕开配额限制来参与国际竞争。

本章知识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中国享有和承担发展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入世12年来的对外贸易成就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历程。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3.入世12年,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